魏晋时《燕歌行》创作主题探析

2018-10-25 10:33张健
西部论丛 2018年10期
关键词:魏晋

摘 要:《燕歌行》虽不是乐府古题中被引用最多的题目,也不如《从军行》等古题那样受到文人青睐,但却是历代许多名家偏爱的一个乐府古题。自魏文帝曹丕创作《燕歌行》以来,这一乐府古题被各朝大家所共同吟咏,形成了自己独特清晰的线性系列,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在内容与形式上的继承与发展关系。魏晋时期的《燕歌行》创作,以曹丕创作为起点,曹睿、陆机进行摹仿,其主题都是表现闺中少妇对在外的夫君的思念,着力铺陈其情感的缠绵悱恻,以景起兴,抒发感情,形成亘古绵延的闺怨主题。

关键词:《燕歌行》 魏晋 闺怨主题

一、《燕歌行》的缘起与类属

《燕歌行》是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二《相和歌辞·平调曲》中的曲调之一,其中录有《燕歌行》系列共十三首,但并没有记载此曲的古辞。最早的作品就是曹丕的《燕歌行》二首。《文选》卷二十七魏文帝《燕歌行》一题下注引《歌录》曰:“燕,地名,犹楚苑之类,此不言古辞,起自此也。他类皆此。”关于题目的缘起,《乐府诗集》引《乐府广题》解曰:“燕,地名。言良人以役于燕而为此曲。”可知此乐府古题是根据地名命名。《乐府解题》:“晋乐奏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朱乾《乐府正义》说:“燕自汉末魏初,辽东西为慕容(鲜卑族)所居,地远势偏,征戍不绝。故为此者,往往作离别之辞。”[1]燕地在今北京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一带,在古代属北方边陲之地,经常发生战争。由此可知,它以地名歌,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该辞所反映的内容范畴,即以征戍之事表现闺妇念征夫的离愁别绪的主题,这一内容贯穿其创作的始终。

二、魏晋时《燕歌行》中的“闺怨”主题

魏晋时期的乐府诗创作主要是“以旧曲,翻新调”,依旧曲创作新词。曹丕的《燕歌行》就是旧曲新词的典型代表,此诗形成的以征夫思妇主题为主的“闺怨”模式得到了后世的一系列效仿。

试看曹丕的两首《燕歌行》:

《秋风》: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燕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别日》: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

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鸧晨鸣声可怜,

留连顾怀不能存。

第一首从内容上来看,前两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写得凄恻动人;接下来由群燕南归引出客游他乡的君却不归,“泪下沾衣裳”,于是拿起琴想要弹奏一支《清商曲》,以寄托自己的感情,奈何唱出的都是急促的短歌,明亮的月光照下来,抬头看天空,银河两边的牵牛织女星天各一方,只能遥遥地相望。诗中,女主人公的感情一步步地高涨,由自己潸然泪下,到援琴鸣弦却不能放纵大唱,最后带着无奈的语气进行拷问。闺怨之意溢于言表。第二首同样写到孤独地女子思君甚切。

此外,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关于战争,边塞,戍卒的诗句几乎没有,甚至字面上还看不出其主题与征戍有关,而极力铺排表现离愁别绪的情怀才是其写作重点。

随后是魏明帝曹睿的《燕歌行》:

白日晼晼忽西倾,霜露惨凄涂阶庭。秋草卷叶摧枝茎,翩飞蓬常独征,有似游子不安宁。

这首诗是《燕歌行》系列中较短的一首,只有五句,写得精炼含蓄。前三句,夕阳时刻,露霜凄惨,后两句写主人公出场,不是那个深闺中的思妇,而是在外漂泊不定的征夫,由飞蓬比喻游子,重点写游子思乡的情怀,促成视角的转变。全诗精简而又含蓄,其文学成就虽比不上对于曹丕之《燕歌行》,但对于长篇铺叙而言,这首诗简短含蓄,主题鲜明,也属一创新之举。

曹睿之后,西晋陆机也作有《燕歌行》,有拟古大师之称的陆机运用晋宋时期流行的“拟篇法”对曹丕之作进行摹仿,其诗如下:

四时代序逝不追,寒风习习落叶飞。蟋蟀在堂露盈阶,念君远游常苦悲。

君何缅然久不归?贱妾悠悠心无违。白日既没明灯辉,寒禽赴林匹鸟栖。

双鸠关关宿河湄,忧来感物涕不晞。非君之念思为谁?别日何早会何迟!

前两句,言时序变换,依旧是寒风习习的秋季,中间四句,言女主人公对夫君的苦苦思念,通过拷问,自白自己在苦心等待,后四句,观成双成对之物,叹自己孑然一身,到最后直抒胸臆,落脚到表达相思之情、期盼之情,最后一句借用曹丕诗的首句,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对曹丕诗作的模拟,主题不变,题材不変,只改动一下字词组合,敷衍成篇,是西晋时期文人拟乐府诗时的“拟篇法”的使用。

魏晋时期《燕歌行》创作大体如此,以曹丕创作为起点,曹睿、陆机进行摹仿,其主题都是表现闺中少妇对在外的夫君的思念,着力铺陈其情感的缠绵悱恻,而并没有涉及征戍内容,因诗中只说君子“淹留寄他方”,并没有表明“他方”是何处,去“他方”做何事,“游子不安宁”,“缅然久不归”的原因是为何,这些诗人都没有涉及,纯粹是一首闺怨诗,后世对其摹仿,其表达离愁别恨的“闺怨”模式一直延续至唐朝,体现了对传统诗歌内容的继承。

注释:

[1] 王汝弼《樂府散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75页。

参考文献:

[1]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2]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3] 王汝弼《乐府散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 葛晓音《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 曹道衡《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6] 孙尚勇《乐府文学文献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张健,女,河北邯郸人,西北大学文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魏晋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反映的丝路文化
医学专业“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与思考
魏晋风骨养万世
汉魏晋族群与阶级集团的反复及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同源共生:论魏晋经学与玄学的关系
魏晋时期奴婢使用问题初探
魏晋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