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梅
摘 要:课堂教学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无论教师预设得多么充分,也难免会出现意外情况,教师要及时捕捉,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让课堂富有生命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生成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170-01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局限于教案的预设,而是要即时引领,善用学生的疑问,妙用学生的错误,巧用學生的拓展,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1 善用学生的疑问,实现生成
“生成”源于学生的大胆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每发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背后的答案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去追根究源,推动着学生去探求知识,去发现一个新天地。此时,教师采用相关策略引导学生释疑解疑,实现动态生成。
在教学《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体会,读完后畅谈自己的体会或疑问。有一个学生就针对第四自然段:“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这一句的内容提出问题:“‘坎坷是什么意思?”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请其他学生来说说“坎坷”这个词语的意思,然后再请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为什么阿炳的经历很坎坷,体会这个词里蕴含着的深意。通过交流学生认为:“坎坷”是指道路坑坑洼洼,比喻人生旅途不顺利,在这儿是说阿炳经历了艰辛苦难。为什么是坎坷的经历呢?那是因为阿炳没有亲人,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靠卖艺度日,生活穷困,并受着疾病的折磨。虽然如此,但阿炳坚持创作音乐,从中学生体会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正是借助这个生成性资源教师顺势引导,使学生对命运坎坷的阿炳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能感受《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所表现的内容了。
2 妙用学生的错误,促进生成
“生成”源于学生错误。课堂教学应当允许学生犯错,学生在尝试和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是极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教师注意抓住这一契机,调整课堂预设,要有耐心地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改正,使学生“生成”出正确的认识,“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理解趋于正确、深入、全面,以展开良好的、动态的“生成”式教学。
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时,学生把“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家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这句话中的“那—支撑”错读成“那支—撑”。仅仅是停顿之差,我却没有忽略,而是引导学生展开了积极地讨论:
师:这句话应该在哪里停顿?怎么读?(教师指着“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问)
有学生马上提出不同意见:“应该读作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
师:到底‘那支是连在一起读还是分开读?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根据。
生:那支不能跟音乐搭配,而只能和曲子、乐曲搭配,所以不是连在一起读的。
生:这句话是排比句,相同的都是“他爱那……他爱那……他爱那……他爱那……”,所以应该是分开读。
生:阿炳一生不仅仅创作了一首曲子,还有其他的,所以“那支”不是连在一起读,而应该分开读。
……
经过一番争论,学生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深刻了,相信这样教学的效果远远胜于直接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
3 巧用学生的拓展,适当生成
“生成”源于学生的拓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放的语文课堂给了我们学习的开放空间,它所延伸的领域就十分宽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又要尽可能地拓展一些新的知识。适当的拓展延伸,不仅能达到有效地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而且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教学《望月》中小外甥向舅舅挑战背诗这部分内容时,请学生找一找他们都对了哪些诗?同桌分角色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学完以后交流得出结论:这些都是写月的诗。突然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后面用上了两个省略号。”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发现,并问:“大家知道这个省略号的作用吗?”师生共同探讨省略号的用法和作用。有的学生说:“说明还有很多写月的古诗。”有的说:“说明他们俩的挑战难分胜负。”……抓住这一契机,设计了一个师生分角色对诗的环节,轮流说一句描写月的古诗。师生之间你一句我一句地对着诗,课堂气氛十分浓厚,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交流。
总之,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发挥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对学生有意义的独特见解要“扩大”,让全班学生共赏分享;对一些不同意见,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争辩;对适当的拓展延伸,可以改变课前预设的教学方向,实现对文本、对教案的超越。我们要充分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