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雨萌
摘 要:“无为”是道家思想的精华,核心在于循道而为,实有似无。当前在对中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存在急需解决的几对矛盾:教育中成人以“爱”的名义对学生的控制与学生内心渴望自由的矛盾;片面追求学习成绩与学生需要全面发展的矛盾;中学生理想中的幸福感与现实的疲惫感之间的矛盾等。对中学生的教育要应用“无为”思想,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合理且可行;管理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注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通过这些措施,实现对中学生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关键词:“无为”思想;中学生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1-016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1.101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人生经历中重要的成长时期,对于中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直接决定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教育,“教”,外铄也,强调外在的影响力。“无为”强调内在的自然变化过程。虽然一个强调外铄,一个强调内在变化,但外铄也离不开内省,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老子》通行本第二章即谈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并且在第五十七章指出无为之治的效果,“故圣人云:我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由此可见,不言之教强调的就是教育中的“无为”。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利用“无为”思想对中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教育。
一、“无为”思想的本质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精华。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或放任不管,而是顺势而为,遵循自然规律而为。道家认为,万物都是变化的,但是这种变化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这个基本规律是不变的。而“为”就是要遵循这样的规律,即循道而为。正如《庄子·骈母》中所言,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也就是说自然规律是不能违背的,只有遵照事物的自然本性和规律,一切事物才可能充分和谐地生长。因此,“无为”的实质在于“实有似无”。也即表面上看起来不加干涉,其实仍然“有为”且是循道而为,道法自然。魏晋时期王弼说,“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当然,“为”要有度,超过这个度就会物极必反。也即事物会走向它的反面,最终会与人的初衷和目标背道而驰,即人不可恣意妄为。“无为”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事物的和谐发展,事物本身内部的和谐以及事物与外部世界的和谐。
二、中学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矛盾
目前在对中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存在以下几对矛盾:
首先,成人以“爱”的名义对学生的控制与学生内心渴望自由的矛盾。
教师以“负责任”的名义对学生严加管控,人们普遍认为管得越多、管得越细的教师是负责任的教师。同样,父母以“爱”的名义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给孩子选择上什么样的辅导班,同时不辞辛苦地做好后勤服务,为孩子打理好生活中各种事项,目的是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功课中。其实,孩子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希望有一片天地完全是属于自己的,自己做决定,自己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成人过多地控制使孩子们内心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为了做教师和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他们不得不听从成人的安排,但是内心对独立和自主的渴望使得他们的服从是那样的被动和无奈。
其次,片面追求学习成绩与学生需要全面发展的矛盾。
新的时代呼唤全面发展的人才,呼唤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当前的教育中,仍然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或科技活动重视极少,只一味地增加课程的作业量,却不注重作业的质量,学生被迫埋在题海中。曾有一个报道,一名迎战高考的学生站在课桌前边学习边打吊瓶,美其名曰“轻伤不下火线”,摆在他面前的是成堆的练习题,这样的场景就是每个中学生最终迎战高考必须经历的吗?在教师眼里,学生就是一个接受知识的机器,所有的教育手段都围绕考试进行,凭借学生的分数论英雄,学生只是机械地学,学生没有自由思考的时间,没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他们被隔离在学校或补习机构的围墙里,没有接触真实生活的机会,造成了学生生活技能的缺失和在实际生活中应变能力的不足。
最后,中学生理想中的幸福感与现实的疲惫感之间的矛盾。
成人很少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不理解孩子有自己的快乐和幸福感。大部分情况下,成人将孩子的快乐“引导为”拿得好的名次就是最大的快乐和满足。全然不知让孩子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快乐;让孩子知道珍惜健康和生命才是更为重要的。学生在父母的安排下,奔波于各补习学校和培训班。重负之下,学生苦不堪言。为了教师和父母眼中的分数,学生在比谁参加的补习班多,谁睡得最晚,学生身心疲惫。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很多学生在网络游戏里释放自己的压力而不能自拔,缺乏参与集体和社会活动的热情,对周边的事物漠不关心,有些学生因为没有拿到好的成绩和名次就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了,甚至在学习负担的重压下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是成人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如此的荒凉,是成人让他们从小感受到了生活的疲惫和无奈。
三、“无为”思想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应用
上述教育管理中出现的种种矛盾,究其原因,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成人管得太多,管得太细,甚至是违背自然规律而盲目干涉。为此,本文提出,要实行无为而治,通过“无为”的教育和管理,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包括学生身心和谐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和谐,学生课内与课外的和谐,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和谐,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同伴关系的和谐、亲子关系的和谐等。具体地,在教育管理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合理且可行。
学校不可无规章制度,但规章制度不要过多。只要制度一出,必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防止朝令夕改,有令不行等现象。学校领导与教师是执行的典范。这样,让学生知道制度是必须遵守的。在制度之内,学生的活动是自由的。将外在的纪律与学生可享有的自由有机的结合,无规矩不成方圆,但充分的自由却可以提高学生遵守规章的自觉,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防止学生被束缚感和疲惫感的产生。
其次,管理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中学生时期正是自我意识日益凸显的时期,主要表现就是想要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控制,这个时期,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在飞速地发展,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认可。但同时,这种成长起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是脆弱的,家长和教师盲目地控制和居高临下的强硬说教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更可能使学生成长起来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还未开花结果就被摧残殆尽。因此,在教育中,应充分考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和保护中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并为能学生有效发挥创造性提供平台和空间。
再次,培养中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我们对学生的严格控制和监管,无非就是担心学生会不会学坏,会不会把时间都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比如,学生难戒掉的网瘾,学生变成手机控,或者是中学生的早恋等等。但是,教育的现实是,这些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相反一旦脱离了成人的管控,这种现象会愈演愈烈。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没有从根本上形成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没有从根本上树立我要做什么的想法和目标,因此,管理是一门艺术,外在的制度约束以及严格的管理,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道而弗牵强而弗抑,管理的关键在于“疏”,而不在于“堵”。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实现的能力的提升。管的目的在于不管,由他律变为自律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最后,注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对中学生的管理不能不管,不管,意味着学生有可能陷入个人主义或无政府主义的思想。管,又要避免过多的干涉,因此,在管理中应采用渗透的方法,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的效果。对中学生的教育注重“不言之教”的影响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教师不必刻意强调什么,而身体力行的影响力更大。这与老子的“无为而自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科学合理地应用“无为”的思想开展教育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和谐地发展,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 米靖.老子论教育[J].中国道教,2001(6).
[3] 韓石萍.论老子“无为自化”蕴涵的教育理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