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诗词大会》看中小学诗词教育

2018-10-25 12:25张加平张鑫超
学周刊 2018年31期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创新教学

张加平 张鑫超

摘 要: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开播,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潮再次兴起,从成语大会到诗词大会,汉语文化类节目的热播反映出社会对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热爱和推崇。电视节目内容、形式以及思维的创新,对于促进中小学诗词教育,推进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本文主要结合《中国诗词大会》的比赛形式和创意启发探讨中小学诗词教育中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中小学诗词教育;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1-010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1.064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中国古典诗词成为一种大众文化,而参赛选手的年轻化和“00后”冠军的诞生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受众范围逐渐年轻,这也对中小学诗词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和画面化

(一)采用联想和串联的方式拓展教学内容

中国诗词内涵的博大精深要求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诗歌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高度凝练,是抒情的有效载体。因此,孔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铁戈戎马、菊园梨下、日落长河、杨柳别情等情景都被古人用高度凝练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避免单一,注重代表性,强调经典,在完成教材指定内容的前提下,进行拓展学习和联想学习。例如,在教授王昌龄的边塞诗歌《出塞》时可以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表达的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进行拓展联想,丰富教学内容。两位诗人借助同一个“明月”意象表达战争状态下百姓生活,一个是战士英勇杀敌卫国的忠心赤胆,一个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家破人亡,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生动地体会诗歌之美。

(二)充分发挥诗歌意象使教学内容画面化

诗歌是表意的文学形式,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情感。《中国诗词大会》便充分发挥了诗歌意象特征,采用“飞花令”的形式考察选手对诗歌的掌握程度。同一个意象诗人能描绘出不同的情景,以“花”为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描绘的是国破凄苦的画面;“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描绘的是闲淡的画面;“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描绘的是看到早梅惊喜的画面。因此,在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寓情于景的去体会诗人的情感,给自己描绘出一幅画面,而学生和教师就是那画中人。

二、教学方式的灵活化和美学化

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诗歌教学的目的不止在于让学生通其形、晓其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增加人文素养和情怀。尤其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诗歌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因此,基于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意义,在进行中小学诗歌授课时,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心灵接受浸润,使诗歌文化内化于心。

(一)以读入境,增加学生的理解力

由于中小学生的阅历尚浅,诗词的语言风格距今相差甚远,所以中小学生在掌握诗词时难度也比较大。对诗词的诵读是重要有效的教学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读,把握停顿节奏,可以更好地感受诗人创作时的心境,了解诗作所要传达的意思。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绝大多数的竞技形式都是通过口头语言表达出来的,有8岁的冯一鸣在台上踱步吟诗,也有高中状元武亦姝淡定神闲的限时作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相结合,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意思,通过理解达到记忆效果,通过记忆再表达出来,通过表达再在合适的场合使用。这应该是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借鉴大会比赛形式,提高课堂积极性

《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除了其内容的趣味性以外,还离不开其比赛形式的丰富多彩,节目采用了“飞花令”和“九宫格”等比较新颖的竞技形式,不仅吸引了选手,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增加了参与感。在中小学诗歌教育中也可以采取“飞花令”“九宫格”和小组比赛等形式,一方面可以增加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例如,将班级同学分为几组,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在屏幕中呈现20组九宫格题目,以举手抢答的形式作答。题目的设置以课下作业的形式由班级同学负责,即出题的同学不答题,答题同学不出题。此外,还可以采用吟唱的形式讲授诗歌。古诗词本来就是一种可以和音乐搭配在一起吟唱的形式,诗词大赛中也有选手吟唱过。小学生理解能力尚弱,给诗歌插上音乐的翅膀,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诗歌意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延伸课堂教育,丰富学生的认知

课堂教育是中小学古诗词教育的主要形式,但又不仅局限于课堂教育,应该延展课堂教育的外延,使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诗词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增加学生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感知能力,增加人文底蕴。鉴于这样的教育目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习得和应用古诗歌。中小学生正处于认知社会的阶段,感知教育因此尤为重要。如教师可以在飘雪的下午带领学生到校园操场上感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意境,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画展、书法展参观,进行诗歌鉴赏教育,丰富学生的美学认知。

總之,诗歌教育在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是一门必不可少的教育,是增强学生人文素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尤其在中国文化逐步走入世界舞台中央,彰显文化自信的现阶段,更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诗歌教学应借鉴《中国诗词大会》所表现出的新颖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真正做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

参考文献:

[1] 季晶.《中国诗词大会》对语文教育教学的启示[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6).

[2] 曾淑芹.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0).

[3] 秦晓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3(8).

[4] 缑昌林.浅谈初衷古诗词教育对中学生的德育意义[J].沙棘(教育纵横),2010(7).

猜你喜欢
中国诗词大会创新教学
创新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实施才情个性化教学
基于身体与职业素能的中职体育创新教学研究
课堂细心雕琢,提高教学效能
在英语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教与学”的最佳方式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掀起诗词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