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秀 吉丹丹 蒋艳君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下,外语课程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为教学过程的重点,进而需要效度验证来说明课堂教学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同时对学习者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效影响。教师可对课堂评价中的效度概念进行梳理,并探讨课堂评价所需要验证的效度维度,进而提出通过效度检验来验证课堂评价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多元评价体系;评估效度;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31-0024-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1.011
近年来,有关效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尤其在大规模评价和高风险考试中,效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质量标准。同时,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课堂教学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更加灵活和信息化,如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和动态评价等教学过程在信息化时代从被认知发展到被广泛实施。如今,课堂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习者,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学习效果的反馈者。因此,教师反馈和学习者互相评价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评价是否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成为影响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的一环。当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带来新的研究问题:教学过程中课程评价效度的验证。无论是大规模的标准化考试,还是小范围的课程评价,效度都是用来衡量评价过程有效性的唯一手段,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过程,课堂评价效度和后效效度格外重要。
一、课堂评价中的效度
(一)效度验证的发展
效度概念自产生开始就在不断地发展,总体来说效度是一个关注分数推断的评价过程,有关效度的研究最初以多元效度验证方式开始,包括了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后效效度、试题信度、评分效度等多种方法;而后,有研究者提出信任性、真实性、课程忠诚度等也作为效度验证的范畴,效度验证成为广大学者研究的热点。到上个世纪后期,梅西克(David M.Messick)提出以结构效度作为整体效度验证的整合概念,效度验证不再需要从多种角度进行效度验证,而是从结构效度开始验证整体。尽管整体效度验证对于测试评价有很大的说服力,但是在课堂评价中,教学者不能忽视结构效度以外的其他效度,课堂评价是基于课程的评价,要反映课程的有效性。课程评价的有效性包括评价指标的制定、评价指标的使用者对其理解的一致性和评价指标实施时的一贯性等多方面因素,所以多数学者认为效度整合概念并不适合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效度也需要进一步的理论验证。
(二)课堂评价效度的逐步形成
课程评价概括来讲是依据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制定教学内容,并对完成教学内容的情况制定评价标准,利用测试学方法收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数据,对课程进行分析和判断,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以促进教学质量和激励学习者的学习动力。评价效度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了课程要求、评价标准是否具有可信度、一致性和权威性等。课堂计量学理论(Brookhart,2003)指出效度是“在测量过程中对测量结果做出推断和使用”强调了课程评估中的形成性作用,可以说课堂评估更加强调测量结果的使用,也就是评估的后效作用。评估的主体是教师本人,在课堂评估中测试命题者也是测试评分人,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是效度评分者自身信度,也就是课程评估的效度之一,这也符合上文提及的信效度合一的效度验证方式。
课堂评估在传统课堂中被当做教学的一部分,而非测试中的评价,但是测试学家和教育学家不断呼吁课堂评价的重要性,随着形成性评估,动态评估和档案袋的多种课堂评估方式的出现,课堂评估也逐步被大家熟悉。课堂评价是教学的组成部分,所以评价要具备教学信息,还要对教学提供有益的支持,它是连接课程和教学之间的桥梁。评价课程和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验证内容效度,所教是否与所考匹配。由于教学上的主观性和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学内容和课程的匹配度会产生分歧,如果只把匹配度作为检验标准就过于狭隘了,所以传统的效度验证手段不适合课堂评估和评价。课堂评价的内容效度在笔者看来应该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三者之间的匹配,课程标准被理解为学业成就分数想要测量的东西,也就是考试中的构念,因而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Standards-Based Assessment)是有效的课堂效度验证方式。
课堂评价标准的方法已经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泰勒(Ralph W.Tyler)认为课程制定需要四个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D.L.)在泰勒制定的模式基础上提出了CIPP模型。CIPP评估模型由四项评估活动的首个字母组成:背景评估(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估(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估(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估(Product evaluation)。其他广为熟知的几个教育评价的著作如表(见下页附表)所列。
附表可以简单概括出与课堂评价有关的评价指标:第一,课堂评价是基于学业进步的评价,因此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是评价的首位;第二,课程效度或课程的有效性,包括学习目标是否与课程设置吻合,教材选用适合教学目标。课程效度也就是考试内容与课程的相关性和对课程的代表性,即考试的内容范围、所要求的认知类型和难度水平是否适当地反映了课程的要求;第三,评价的有效性和后效性,即评价策略的运用和实施评价的效果是否对学习者有帮助;第四,课程评价的可信度。美国学者格隆朗德(N.E.Gronlund)认为课程评价应该是质与量的结合,质性数据和量化数据的结合。课堂数据的量化收集与考试成绩一样属于静态数据,不能完全说明测试者的能力,考试环境等其他因素会影响到测试结果,所以动态的数据,例如測试者参与课堂的记录,每次提交的文字作业和自身提高的程度等数据可以更加详细的评价学习者,动态评价强调学习者的进步值,关注学习者与自身相比的同时合理解释静态数据的分数。教与学是学习和实现目标的过程,学生的改变程度是验证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的依据(Tyler,1969),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1983)提出评价目的不是证明(prove)而是改进(improve),这与动态评价理论相符。
二、基于校本的课程评价体系
有学者认为课堂评估不是为学生提供如何进一步提高的信息,而是给学生评定等级或打分(李清华,2008),但是笔者认为这样似乎忽视了课堂评价的后效作用。课堂评估的第一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激励学习动力,评估的后效作用是有效推进学习力和保持学习力的手段之一,激励学习力需要内在动机也同样需要外在动机,如果课堂评价与校本课程要求匹配,学生完成课程可以获得学分就是学习的外在动机,那么课堂评价最好是基于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课程设置评价标准、课程方案评价标准、教师课堂评价标准、学生反馈评价标准和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等,而效度验证为课堂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准绳。
课堂评价是动态评价模式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近距离的观察学生,及时反馈并提出个性化的改进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以提高值作为评价学生表现的重要参考因素。课堂评价效度还是一个年轻的话题,效度验证模型还需要更多的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Kiely R.Small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Learning from Language Programme Evaluation.[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2009(1).
[2] Nitko A J,Brookhart S M.Educational Assessment of Students[J].1996(7).
[3] Jupp J C.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J].Teachers College Record,2005.
[4] 金艳.浅析标准化语言测试的教学评价功能[J].外语测试与教学,2011(1).
[5] 杨惠中.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