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体验,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2018-10-25 11:15徐志高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10期

徐志高

[摘 要]一直以来,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与感知都处于机械化的生硬分析之中,类似于“抓住关键词语”“哪些语言最能……”等语言层出不穷,但细忖之,即不难发现这样的形式与传统教学中“灌输式”“文本肢解的分析式”的教学并无两样,是典型“换汤不换药”的伎俩。而设置多维的体验方式,引领学生以积极的思维、情感状态,深入到文本语言之中,则可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提出要激发疑问,设置冲突,为体验设置情感需求;转换角色,潜入文字,为体验探寻表达渠道;资料介入,统整对比,为体验创设拔节抓手,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设置冲突;转换角色;统整对比;多维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8-0089-01

一直以来,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与感知都处于机械化的生硬分析之中,类似于“抓住关键词语”“哪些语言最能……”等语言层出不穷,但细忖之,即不难发现这样的形式与传统教学中“灌输式”“文本肢解的分析式”的教学并无两样,是典型“换汤不换药”的伎俩。笔者以为可以设置多维的体验方式,引领学生以积极的思维、情感状态,深入到文本语言之中,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以《三顾茅庐》中人物动作描写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實践与思考。

一、激发疑问,设置冲突,为体验设置情感需求

阅读教学效益低下,学生品读文字兴趣索然,主要在于学生始终将学习视为一种任务,其内在的认知动力根本就没有激发出来。为此,教师就需要充分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生发学生内在认知困惑,让学生以积极、亢奋的状态介入到文本之中。

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教师引导学生紧扣刘备胸怀大志而无人辅助的尴尬和两次拜访都无功而返的经历,感受刘备心中的“焦急如焚”。随后,教师让学生先从众多动作中提炼出“快步走入”,想象刘备想对诸葛亮说的话,以契合人物的心境。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圈画刘备的其他动作,如“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地站”“等候”,学生的困惑自然生发:既然这么焦急,为什么还要“下马步行”;刘备很想见到诸葛亮,应该迫不及待地重重砸门才对,为什么要“轻轻敲门”呢?诸葛亮就在不远处,直接走进房间才对啊,哪来的耐心还“恭恭敬敬地站着等候”呢?……

一次次的阅读,一次次的追问,学生将自己内在的不解和疑惑和盘托出,内在认知的涟漪被充分激荡起来,为后续主动、积极的探究提供了情感体验的需求。

二、转换角色,潜入文字,为体验探寻表达渠道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文本诞生以后就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本身并不生发任何价值和意义,只有在读者的阅读中,才能洋溢出其丰富的内涵。从这个角度审视,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其实就是对文本的二度创作。鉴于此,学生在阅读时就不应该是一个置身“文”外的局外人,而是将自己视为文本中的人物,以积极转换角色体验的方式,潜入到文本过程中,真正感受文本语言的内在魅力。

在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困惑之后,教师延续着学生积极的认知体验,引领学生潜入到文本的内核之中,并尝试以“我虽然很焦急,但……”进行内心感知的抒发,学生纷纷从刘备尊重人才的品质出发,用自己的感知替代人物的情感体验:有的学生认为我虽然很急,但必须要下马步行,才能显示对诸葛亮的尊重,否则骑在高头大马上,就显得高高在上了;有的认为我虽然很急,但必须要轻轻敲门,才能显示自己的素质,要让诸葛亮看到自己的诚心诚意;还有的认为我虽然很急,但必须要耐下性子,恭恭敬敬地等候,不能打扰别人的休息……

由于关注视角的积极转换,学生俨然从一个客观的第三者变成了当事人,他们纷纷从刘备的视角出发,以人物之境揣摩人物之心,并转化为自己积极的语言体验,为深度体验探寻到了表达的渠道。

三、资料介入,统整对比,为体验创设拔节抓手

在学生通过文本语言感受到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高贵品质时,如果阅读教学还仅仅停留在文本单一的层面,学生的认知就会受到较大程度的限制。此时,教师就需要借助资料的拓展,尝试文本与资源的高度统整,为体验层次的拔节寻找一个切实有效的抓手。

在学生的情感体验渐趋成熟时,教师及时出示了刘备与诸葛亮的对比资料:刘备当时47岁,贵为皇叔,被封为“镇东将军”;诸葛亮当时27岁,还只不过是一介草民和一介书生。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尝试交流:你从人物对比的资料看出了什么?学生纷纷表示,无论是从人物身份的高低,还是从年龄的长幼来看,都应该是诸葛亮尊重刘备,但刘备却能抛开自己高贵的身份和年长的优势,对一个年轻的读书人如此厚爱与尊重,真正体现了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和诚心诚意。随后,教师则通过不同层次地反复朗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为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奠定了基础。

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将学生的关注力置放在文本语言中死缠烂打,而是为学生进行了人物资料的拓展与补充,为学生体验认知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