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花
[摘 要]导读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文本内容以及学情的发展,把握好导读时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与点拨,以帮助学生点明思考路径,提升阅读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读时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8-0075-01
导读就是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托,相机诱导,引领学生对需要导读的内容进行主动探索,深入品味。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引导不力或者思维浅化的症状,这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想改变这种阅读现状,教师就应把握好导读的时机,选择好导读的内容,亦称导点,引领学生展开阅读,唯有如此,才能激活学生思维,为高效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怎样才能把握好导读的时机呢?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课堂推进时,顺势而导
在语文教学中,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很难答到点子上的时候,教师应通过追问等形式来启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当学生经过追问仍然不得要领的时候,教师可以顺势而导,以帮助学生能够有条理,有层次地思考问题,进而使整个课堂环环相扣,焕发出应有的精彩。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九册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在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教师让学生思考:林冲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学生说林冲是一个英雄,有学生说林冲是一个有礼貌的人,有学生说林冲是一个武艺高超的人,学生的回答固然没错,但这种回答究竟是乱说一气还是有凭有据呢?学生的回答是真的读有所感,还是道听途说呢?为了使学生真正读有所获,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追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们东说一句,西说一句。为了使学生对林冲有一个全面地了解与认识,教师顺势提出了这样的导读问题: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林冲语言、动作行为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批注,说说你由这些词句读懂了什么?这样导读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找到了走近林冲,了解林冲的金钥匙,有助于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特点有更好地理解与把握。
二、思维受阻时,逆势而导
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出现思维受阻的时候,教师应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或者更改提问的方式,以增加问题的梯度性与层次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有效导读下克服障碍,完成质疑,解惑,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10课《螳螂捕蝉》一课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以后,教师问学生:听了少年的话,吴王为什么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听了教师的问题以后,好多学生都沉默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探究问题,教师又设计了几个小问题来导读:在少年劝说吴王之前,大臣们劝说了没?结果怎样?为什么楚王不听从大臣们的建议?這位少年是在什么地方劝说吴王的?他是直接劝说还是?他为什么会在后花园连转了几天?他劝说的效果怎样?在教师导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明白了少年的劝说之所以能够成功是与他劝说的时机,劝说的方式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从而使学生对说话要讲究技巧与艺术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如此教学,迎难而上,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理解偏差时,因势而导
不同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或者理解,当教师发现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全面或者解读片面的时候,教师可以就学生理解的疑难之处进行这样的导读:你对他的看法有补充吗?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还有别的解释吗?你同意他的意见吗?这样教学,因势而导,可以使学生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刻解读。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八册10课《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边读边想:公仪休为什么不肯收下鲤鱼?对于教师的问题,有学生说我觉得公仪休有些小题大做了,一条鱼而已,能有那么多后果吗?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置评,而是问其他学生:他的观点你们认同吗?你们也是这样的想法吗?当这个问题被教师重新抛出以后,引起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经过思考以后,有学生说:“吃鱼事件表面看起来没什么,但是,如果他吃了人家的鱼以后,人家请他办事,他就不好意思拒绝了;如果他给人办事的话,就难免会违反国家的条例规定。这件事如果发生在当今社会,最后难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吃鱼事小,违反国家规定,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就这样,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顺势而导,符合学生接受认知事物的习惯,学生的阅读真正走进了深层。
总之,追求阅读教学的高效是语文教师的普遍共识,在当今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只有变“教”为“导”,把握好导读的方法与时机,并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那么,阅读教学的效果才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