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瑞秀
[摘 要]小学各阶段教师都要注重对学生整体意识的培养。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通过由点到面、统整联系、对比辨析,从小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并引导他们在阅读中自发地运用,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整体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8-0069-01
整体意识是一种思维形态,主要是指全面的、从全局来考虑问题的习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也就是让学生养成从整篇文章入手来思考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站在整体视角的高度来审视文本内容。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呢?
一、由点到面,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还应鼓励学生多思考作者寫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来。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站在整体的视角去体悟文本内容。
如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第19课《夹竹桃》,主要通过对夹竹桃可贵韧性和花影迷人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打破常规,由从面入手改为由点到面的形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句段,从而找到培养整体意识的路径。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教师可以抓住课文第一段中的“不是……也不是……但是……却是”的句式来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结构,从而让学生提炼出文本主题:正是因为夹竹桃具有这样的韧性,才让作者爱上了夹竹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点拨:“文章哪些地方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特点?哪些地方是由夹竹桃展开的幻想?”学生抓住了阅读的主问题,就抓住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突破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子,引领学生站在整体的角度揣摩文本的立意,把重心放在体会作者独特的表达视角上。这样教学,使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真正有迹可循,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意识。
二、统整联系,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对文本理解能力的增强,教师就不能仅仅把阅读的目标定位在字词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感悟上,而应从篇章入手,引领学生整体感知,以帮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感知文本脉络,把文本内容有机地统整起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这也是高段阅读教学的必由之路。
如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26课《灰椋鸟》,由于文章较长,文章段落之间大都是以并列段的形式存在,相对比较散,整体感知课文时会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初步阅读课文以后,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课文主要讲了灰椋鸟的样子,以及灰椋鸟归林和闹林时的壮观、热闹场面。在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教师再引领他们思考:“这些内容与文本的表达主题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在经过研读后就会发现,作者对灰椋鸟归林时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出生命的壮观、热烈与美好。这样教学,可以使学生站在整体的角度上把描写内容与表达目的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以深刻的阅读感受。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引领学生在内容的层面上打转转,而应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注重对学生整体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作者布局谋篇的独特,找到整体感知的视角,把思维引向深处。
三、对比辨析,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
对于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来说,需要选择哪些材料都是有讲究的,哪些地方需要详细写,哪些地方需要简写,都不是随意而为的。怎样才能使学生站在整体感知的角度上,获得对文本的真正理解呢?紧扣文本内容,引领学生辨析比较,可以使学生对作者选取材料的独特性有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如苏教版语文第十册第27课《水》,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语言描写了水的珍贵,以及缺水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的苦中有乐的回忆。在教学这一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让他们思考:“水那么缺少,人们的生活可想而知。可是,从文章中我们怎么一点也感受不到作者的抱怨或者因为水而感到的苦,反而有一种乐的感觉呢?”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独特的表达技巧,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也更加透彻了。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整体意识的培养,不光体现在初读感知环节,在细读课文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通过对比的形式引领学生感受体会。这样教学,可以丰富学生整体感知的样式,长此以往,学生的整体意识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一篇文章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文本中所有的语言、材料、内容都是为体现文章中心服务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准合适的切点,帮助学生找到整体感知的路径,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使学生的语文能力逐渐得到提升与发展。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