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要针对形成性评价在儿科实习中的应用展开论述。首先,对形成性评价的概念及特点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形成性评价在儿科实习中的应用原则及策略。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 儿科实习 自评 互评 教师评价
众所周知,实习乃医学生正式接触临床工作的起始点,乃帮助医学生形成临床思维的关键时期,乃医学生由学生逐步过渡至医生的重要阶段。儿科学涉及范围极广,具体包括如下多个方面内容:(1)传染;(2)神经;(3)肾脏;(4)消化;(5)呼吸;(6)心血管;(7)血液;(8)新生儿;(9)儿童保健等[1]。正因如此,在儿科实习过程中我们需运用科学评价方式对医学生进行评价,从而不断促进儿科实习质量的提升。研究发现,形成性评价在儿科实习中的应用极为必要,可有效促进儿科实习质量的提升。
一、形成性评价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一)形成性评价的概念界定
1967年,美国著名评价学专家斯克里芬正式提出形成性评价的概念,随后又被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将形成性评价引入教学领域[2]。那么,究竟何谓形成性评价呢?赵德成(2013)在《教學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中指出,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动态、多次对学生实施的评价,它注重及时反馈,用以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3]。曹妍、祁赞梅、曹雅明(2013)在《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现状与分析》中指出,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不断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并以此改进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掌握的程度所进行的一种系统性评价过程[4]。基于上述关于形成性评价的概念界定,我们可将形成性评价简单理解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全方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切实发现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实施的一种评价方式。
(二)形成性评价的具体特点
传统的教育评价过分依赖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总是通过考试来区分学生。这种评估是有好处的:操作方便,干扰少,资源消耗低。但终结性评价的功能单一,缺乏对过程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对现行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和修正。在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和结果等方面,形成性评价具有弥补传统评价不足的优势。
首先,形成性评价的主体比传统的评价更宽泛。形成性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错误,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形成性评价的内容是全面的。注重技能的评价,组织对学生学习兴趣、态度、学习策略和能力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积极情感的形成。
第三,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多样。包括课堂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这些方法可有效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及情感态度等。
总而言之,形成性评价是相当正确和客观的。此外,它还能激发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二、形成性评价在儿科实习中的应用原则及策略
(一)形成性评价在儿科实习中的应用原则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发现,截止目前为止国内关于形成性评价在儿科实习中的应用研究虽不在少数,但系统关于本课题的研究却较为鲜见。结合已有研究认为,形成性评价在儿科实习中具体可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适宜性
这里所说的适宜性是指形成性评价对所有儿科实习生均应是公平的,符合伦理的。形成性评价系统需具有较强的服务功能,需诚实、公开应对各方利益冲突。最终使得其不会对评价的过程及结果产生影响。在对儿科实习生进行评价时,需以礼貌、慎重及专业的态度对待他们,从而有效维护他们的自尊,引导其以正确积极态度面对评价。
2.效用性
在对儿科实习生进行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还应切实遵循效用性的基本原则。效用性原则要求形成性评价不应只是一种简单的程式化敷衍活动,应确保形成性评价可真实考察及提升儿科实习生的行为表现,真正对儿科实习生产生学习上的刺激。只有真正能够实现对儿科实习生学习上的刺激作用,方能真实显现其实际效用。
3.可行性
除上述两点基本原则外,形成性评价在儿科实习中的应用还应遵循可行性原则。即形成性评价方案需简单易行,耗资少,方便实用。另外,在政策方面也应是切实可行的。简单理解即是,对儿科实习生开展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评价成本及其它因素的干扰,需为形成性评价相关活动提供足够时间及其它资源,切实保障形成性评价能够得以有效执行。
4.准确性
对儿科实习生开展形成性评价,其结果一定应是准确的。如若形成性评价的结果不准确,则很难取得理想形成性评价成效。为确保形成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对儿科实习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时,不仅需要对评价对象的工作环境进行详细、真实描述和评价,对评价的具体数据也应妥善保管及小心处理。
(二)形成性评价在儿科实习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形成性评价在儿科实习中的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为切实提升形成性评价在儿科实习中的应用成效,具体可采取如下应用策略:
1.学生自评
这里所说的自评是指自我评价。儿科实习过程中的实习生自评是指:儿科实习生对自身在实习过程中的行为作出判断与评价的能力,对自身在儿科实习过程中的能力、状态以及发展趋势的一种评价性认识。研究发现,学生自评乃形成性评价在儿科实习中的重要应用方式。在对97名儿科实习生进行调查时,100.0%的儿科实习生均表示可以进行自评。由此可见,当前儿科实习生的自我观念极强,他们极度渴望能够在儿科实习中获得自我评价的权利。
业内人士均明晰,学生自评乃对自身进行充分认识的过程。学生通过自评可进行不断反思与自我验证。按照之前的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我们不难看出,假如学生的自我评价结果表明是证明的,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就会不断加强自我验证,希望通过反复不断的实践来证明自己。即使学生对自身的评价可能出现偏差,但是出现此种结果对提升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也极有好处。从教育功能视角审视,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不仅能够建立较强自信心,还可切实感受到自身是受重视的。假如自我评价的结果能够得到同学以及教师的充分认可,那么他们则可更好体验到成功喜悦。此种情况的存在可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参与积极。与之相反,假如学生的自我评价结果并未得到同学以及教师的充分认可,但是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他们同样能够真切看到自身与其他同学的差距,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对自身的学习方法进行切实调整。具体至儿科实习中的实习生自评,为取得良好自我评价成效,我们首先应让儿科实习生切实了解和掌握自我评价的具体标准,当儿科实习生真正了解和掌握自我评价的具体标准后,才可能依据自我评价标准科学进行自我评价,如此才能得出客观的自我评价结果。如若缺乏自我评价标准,儿科实习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就会无的放矢,缺乏对照性及方向性。所以,在儿科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之前,即应根据儿科实习的具体情况制定儿科实习生的自我评价标准。于此同时,还应要求儿科实习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应秉持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应秉持诚信意识和科学精神,不能无节操的对自身进行夸大性表扬评价。值得注意的是,儿科实习生在对自身进行评价时,实习带教教师也应积极关注他们的自我评价情况,应对如何科学进行自我评价进行有效引导,避免出现严重自我评价偏差。
2.小组互评
何谓小组互评呢?所谓小组互评是指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小组内由小组成员对小组内每一个成员轮流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1)知识掌握情况;(2)精神状态;(3)能力;(4)行为等。由小组互评的概念界定不难看出,小组评价过程中所有小组成员不仅是评价的主体,同样为评价的客体。在小组互评中,每一名小组成员均要对其他组员进行评价,每一名小组成员均要接受其他组员对自己的评价。
为便于小组互评,从儿科实习生正式实习那天开始,我们便应将其有机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如此一来,到小组互评阶段的时候,即可将各小组成员分别组织起来,让他们有的放矢的在小组内展开互评。小组互评可采用口头形式,也可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即确定评价对象后,小組内其他成员轮流对其进行口头评价。为避免有些儿科实习生怕得罪人不敢进行口头评价,造成小组互评结果出现偏差,可采用书面评价的形式。即确定评价对象后,其他小组成员立即以书面形式对其进行评价,评价不需签上小组成员的名字,乃匿名评价。这样的书面评价方式也不会让儿科实习生觉得说真话会得罪人。对一名小组成员评价完毕后,教师需立即将纸质评价材料收上来,然后再进行下一轮的小组互评。
在儿科实习生的小组互评中,为维护小组互评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客观性,教师同样应予以正确引导。应引导儿科实习生不能利用小组互评的机会恶意打击报复其他小组成员,不能编造谎言,应对自己评价语言的真实性负责。但同样不能刻意假意吹捧某些小组成员。应鼓励儿科实习生以平常心参与小组互评。唯有如此,方能取得更为理想的小组互评成效。
研究表明,小组互评方式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儿科实习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帮助儿科实习生逐步养成团结共进的良好习惯,更有助于儿科实习生评价能力的提升。通过小组互评能够帮助儿科实习生发现自己原本未发现的问题,更可为教师对儿科实习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3.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同样为形成性评价在儿科实习中的重要应用方式。作为儿科实习生的实习带教教师,应抓住一切可以对儿科实习生进行评价的机会对其进行评价。诸如,当儿科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有良好表现时,应对其进行表扬性评价,鼓励其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至儿科实习当中,积极认真学习儿科临床知识。但是,当儿科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不良表现时,实习带教教师也应对其及时予以批评。或下班后将其领到一个无人角落,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错误之处。这样的做法有利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除当面对儿科实习生进行评价外,实习带教教师还应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即给每一位儿科实习生均建立评价档案袋,将自身日常观察到的儿科实习生的实际表现记录在档案袋中。这样的评价方式更为科学和客观,更利于记录儿科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成长的点点滴滴。基于当前信息技术较为发达的现实,实习带教教师也可采用录像的形式对儿科实习生的实习表现进行记录,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具直观性,也更容易让儿科实习生信服。
需要注意的是,档案袋评价方式一般较为费时费力。因此,也很少有实习带教教师愿意采用档案袋评价方式对儿科实习生进行评价。殊不知,此种评价方式虽然费时费力,但却更容易体现出形成性评价的优势。所以,建议实习带教教师应在对儿科实习生进行口头评价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严谨的档案袋评价。
三、结语
为提升形成性评价在儿科实习中的实际应用成效,在应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还应切实把握好如下几点问题:对儿科实习生进行形成性评价之后,我们不能将具体评价结果隐藏起来,不让他们得知。殊不知,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即是让儿科实习生通过评价发现自身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激发他们参与儿科实习的积极性。所以,一旦评价结果出来之后,应尽可能及时让儿科实习生获悉。除此之外,对儿科实习生实施形成性评价还应与他们的实习成绩有效挂钩。只要能切实做好上述几点,形成性评价在儿科实习中的应用定然可起到更为理想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田朝霞,武小娟,俞亚珍,等.儿科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5,(02):386-388.
[2]贾军红.形成性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样本来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06-109.
[3]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J].教育科学研究,2013,(03):47-51.
[4]曹妍,祁赞梅,曹雅明.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现状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2):23-62.
(课题编号:20140301,课题名称:形成性评价在儿科实习中的应用。级别:院级。作者简介:[1]第一作者:曾毅文,任职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主治医生,助教,本科,研究方向:儿科学。[2]通讯作者:张伟,任职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主治医生,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儿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