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中应用机械通气辅助的应用价值

2018-10-25 01:15:32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450000赵乐李荣凯翟成凯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年22期
关键词:激动剂体征呼吸衰竭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450000)赵乐 李荣凯 翟成凯

河南省新乡卫生学校(450000)张瑞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3年8月~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重症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为38~68岁,平均年龄为(54.0±5.5)岁,观察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为37~70岁,平均年龄为(54.3±5.6)岁。两组基线资料方面并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仅做常规治疗,应用糖皮质激素、祛痰药、解痉药、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药物等实施对症治疗,提供静脉营养支持,改善水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失衡。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实施同步间歇式模式,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吸气与呼气比1∶1.5~1∶2.0,采用加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控制通气模式,呼气后实施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治疗,PEEP设置为3~10cmH2O,气道峰压为30~45cmH2O,潮气量为6~8ml/kg,具体辅助通气过程中根据患者的情况,调节参数以及通气时间,并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h的生命体征(心率HR、呼吸频率RR、PaO2、PaCO2),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哮喘的缓解率、治疗期间的用药量以及死亡率。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由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水平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组间的生命体征水平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附表。

附表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体征水平对比

2.2 两组患者的哮喘情况 对照组30例,哮喘缓解13例,缓解率为43.3%,观察组30例,哮喘缓解21例,缓解率为70.0%,观察组患者的缓解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用药以及死亡率情况 对照组30例,β2激动剂8例、皮质类激素4例、茶碱类药物5例、死亡4例;观察组30例,β2激动剂2例、皮质类激素1例、茶碱类药物2例、死亡0例,观察组的用药及死亡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重症哮喘为一种气道内慢性炎症,受多种炎症影响而发病,临床分析表明。用药基础上结合机械辅助通气治疗,改善患者的缺氧,补充身体所需血氧量,改善组织器官因缺氧而造成的损伤,同时可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以及呼吸衰竭症状[1]。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常规治疗结合辅助通气治疗,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PaO2、PaCO2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相较于单纯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联合治疗效果显著,而且联合用药降低了患者的β2激动剂、皮质类激素、茶碱类药物等长期用药以及死亡率。分析原因,采用机械通气辅助方式可有效改善器官供氧情况,促患者病情良性发展,尤其是哮喘呼吸衰竭重症患者,发生痉挛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及时应用机械通气辅助急诊,可为患者治疗争取有效治疗[2]。在重症哮喘急诊治疗过程中,机械通气技术为一种辅助方法,将其贯穿于哮喘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同时严格明确该治疗方法适应症,掌握通气治疗的进程,全面评估患者的器官特征,最大程度地发挥机械通气辅助促患者脏器功能恢复的效果,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改善患者的哮喘,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哮喘缓解率为70.0%,对照组的哮喘缓解率为43.3%,观察组患者的哮喘缓解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急诊抢救过程中,采用机械通气辅助结合常规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激动剂体征呼吸衰竭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绿萝花中抗2型糖尿病PPARs激动剂的筛选
中成药(2018年10期)2018-10-26 03:41:22
柔性可穿戴生命体征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GPR35受体香豆素类激动剂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AMPK激动剂AICAR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于G0/G1期抑制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戒断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