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剑, 吴国秋,2
(1. 沈阳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沈阳 110870; 2. 辽宁水利职业学院 管理系, 沈阳 11012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已经迈入了新时代。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着改变,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这个时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发展动力的关键时期[1]。当前,沈阳市正面临国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开展国家现代服务业试点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和结构优化,提高智能制造和高端制造业的比重。要通过价值链的优化,改善提高产业增加值的方式,包括物流体系结构的调整。在这种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沈阳市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制造业是沈阳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结构,是目前的规模化产业,在国内外有许多重要产品。当前,物流产业是沈阳市比较突出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影响很大。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构建完善的物流体系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影响着制造业从产业链起点到终端的各个环节。而当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物流业的发展水平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并未形成与我国制造业发展地位相对称的物流服务体系[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制造业物流体系管理进入了一个创新时代[4-5]。对物流体系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可以提高物流体系的整体水平和效率,服务于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6-7]。因此,本文以沈阳市为例研究制造业物流体系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沈阳市经济转型的新形势背景下,对物流体系理论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沈阳市制造业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物流体系布局优化方法及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布局优化。
申金升2001年最早提出智能物流系统(Intelligent Logistics System,ILS)的概念,并将其作为物流体系结构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6-8]。李磊、孙有望等主要从物流体系包含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入手研究。崔媛等探讨了如何从完善物流体系特征的角度促进商品流通[9]。
Eisenmannetal提出,通过建立连接生产制造和市场的有效平台,来促进物流体系结构的形成。Tee和Gawer针对制造满足顾客需求的问题,探讨了相互具有技术、组织、产品关联的企业可采用集聚、分工、衍生、竞争等方式合作[4-5]。李学迁等提出了基于网络均衡的物流体系构建[10]。蓝伯雄等通过建立连接制造端和市场端的有效平台,形成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来促进物流体系结构的形成。研究聚焦在基于网络均衡的物流体系构建上[11]。徐剑等在分析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物流业供需匹配情况的基础上,确定辽宁装备制造业物流体系的功能,依此建立物流体系模型,并根据此模型设计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物流体系的结构[2]。
目前,国内外关于制造业物流体系的研究,从内容上看包括体系结构所包含的要素,从过程上来看包括体系建构的阶段,从技术上来看包括体系建构的技术解决办法,如云计算和物联网等[8-11]。物流体系连接着制造业的起点和终端,是进行供需两端结构性调整的重要办法之一[12-13],但目前对此还鲜有研究,尤其是对物流体系的认识还不是很全面,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成果。
沈阳市制造业产业特点:
(1) 产品品类齐全。近年来,在成套设备的供应能力上,沈阳市制造企业占1/3以上,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2) 注重高端智能制造。当前,沈阳市正大力发展高端制造的产业体系,制定了以智能装备为核心和以新兴产业为优势能力同步推进的新型工业体系发展规划。
(3) 体系布局以集聚区为主。沈阳市东部以大东区为核心,建立汽车制造产业集聚区;西部以铁西工业走廊为核心,重点加强装备制造业建设;南部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业;北部推动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生产集聚区;中部以服务业为核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沈阳市制造业发展趋势:
(1) 两化融合。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以此加强两化融合建设。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制造业发展中,塑造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沈阳市应追求可持续发展,大力建设装备制造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2) 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在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沈阳市传统制造业的价值领域正逐渐向服务化转型,形成生产性服务业或服务型制造。制造业是沈阳市的支柱产业,在制造服务化的趋势下实施服务化转型、构建制造服务化模式已是必然趋势。
(3) 全产业链的服务制造模式。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需要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协同发展,塑造全产业链的服务制造模式。沈阳市制造业在转型过程中将以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为核心,为顾客提供从市场研发到售后服务的一条龙服务和完整解决方案。
(1) 社会物流总成本过高。物流产业规模不大,物流成本偏高,物流运行效率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对国内外的物流通道,还没有达到支撑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地位和程度。沈阳市单位GDP所耗费的物流资源较多,物流运行效率较低。公路、铁路、航空与港口业务缺乏有效衔接,多式联运业务没有得到普遍开展,对外的物流通道没有切实贯通,对产业发展应有的支撑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
(2) 资源整理能力薄弱。物流资源“小而散”,产业集聚不够,缺乏有效的整合平台。第一,沈阳市物流企业分布较分散,普遍规模较小,缺少具有一定的行业带动力且服务范围较广的大企业。在3.2万家道路货物运输企业中,拥有超过100辆货运车辆的企业仅占0.8%。第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偏低,无法满足产业协同发展需求。第三,行业聚集程度偏低,七大物流发展区没有有效实施运作,有些仍处于规划阶段,物流集中发展区的聚集效应还有待提升。
(3) 体系建设滞后,没有形成完整和完善的城市配送体系和区域物流体系。一是物流基础设施有待整合。沈阳市对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同地区运输系统之间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缺乏投入,对物流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没有做到互联互通,导致物流运行效率不高。二是物流业信息化、网络化、标准化程度低,缺少统一的物流综合公共信息平台或专业平台。物流企业面临着大投入的问题,并且缺乏专业人才,阻碍了企业的长久发展。此外,虽然一些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但水平参差不齐,也存在物流信息资源共享不足的问题。
(4) 对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联动发展认识不足,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联动发展的重要性没有提到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近些年,政府虽然针对物流业发展出台了很多鼓励支持政策,但政策支持的精准性和力度不够,也缺乏物流体系上的整体思路设计,同时更缺乏必要的物流运行统计监测和宏观调控的工具和手段。此外,还没有真正打通客户端与制造端之间的壁垒,缺乏有效的物流模式支撑,对制造业向全产业链的服务制造模式发展支持较弱。
(1) 目标。沈阳市制造业物流体系布局优化要完成资源要素及内容的整合,建立完善的集成化功能体系,提升制造业物流的整体水平,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体系结构和功能内容,服务于沈阳市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及建立沈阳市服务型制造的全产业链产业匹配和融合机制。
(2) 原则。沈阳市制造业物流体系布局优化要符合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社会物流总成本降低原则。第二,全程服务原则。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物流体系要全程服务于顾客的需要并及时予以满足。第三,产业链管控原则。对体系内的各个要素要进行全程的管理控制。第四,转型匹配原则。布局优化要符合沈阳市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需求,形成匹配能力优势。第五,功能拓展提升原则。布局优化过程中,要提升沈阳市制造业物流的服务能力,拓展服务功能。
(1) 体系工程理论方法。体系工程就是根据体系的发展需要,在体系从设计、规划到开发等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里,应用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及对体系管理的整个过程的统称[14-15]。体系工程通过计划、分析、组织和集成等手段,将现有的以及将来开发的系统集成到一个体系中,使原有体系的能力得到增强,并且使新体系的能力远远强于原体系组分系统线性之和[14-15]。
体系工程理论研究起源于系统工程,但它们又属于不同研究领域。系统工程注重对产品的开发,提供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追求对产品系统的优化。体系工程注重整体规划及实施,通过对多个系统网络集成的最优化解决体系集成问题,并给予决策者不同方案结果,形成体系框架结构[14-15]。
(2) 布局优化模型构建。本文采用体系工程理论的三阶段构建法构造物流体系布局优化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物流体系布局优化模型
结构设计阶段:结构设计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明确体系问题,找出关键因素所在,并且给出具体的领域和层次及其所包含的定义。物流体系布局优化要明确体系内各类节点、资源要素情况,能够体现出体系内的布局情况及其均衡性。
要素设计阶段:要素设计阶段是在对体系定义的理解基础之上对体系内的实体内容及其交互关系进行分析,并得出抽象结果。物流体系布局优化主要完成的目标是构建要素与要素之间的互联模式,给出点与点之间的有效连接方法。
方案设计阶段:方案设计阶段针对抽象阶段所模拟出的物流体系情况,通过对布局优化的要求进行探索分析搜索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并检验方案的有效性。
(1) 体系结构设计。根据以上分析,对沈阳市制造业物流体系内的各个要素进行定义。制造业物流体系中的每个单一要素布局合理化都对整个物流体系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从层次领域来看,整个制造业物流体系包括的领域层次分别是节点、网络、系统、体系。
节点层:对于制造业物流体系来说,节点层即基层转运站点,具有集中、分散和发运的作用,是整个制造业物流体系的最基础要素。
网络层:由若干基层转运站点和一个区域性的物流园区组成,形成区域性的物流网络。对于制造业物流而言,网络层是仓储和配送的保障要素。
系统层:由若干个网络层要素组成,形成满足制造业需要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系统。
体系层:由系统层要素和满足沈阳地区制造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资金、设备等各类资源组成,形成沈阳市制造业物流体系。
(2) 体系要素设计。根据对定义阶段的分析,对每个领域层的要素进行抽象分析,构造出沈阳市制造业物流体系的要素内容。
节点层:各个基层转运站点,可以既是能满足商业需求的配送站,又是能满足制造业需求的转运站。
网络层:在区域具有竞争优势的位置,覆盖面广,具有综合性发展的特点,是跨区域的中转、仓储、加工型物流园区及保税园区。
系统层:在城市及主机厂周边,升级改造区域性的分拨中心,改造干线运输与厂区内配送的有效连接,提供采购、加工、分拣、信息处理等整体第三方服务的能力。
体系层: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城市共同配送业务,实现重点领域的共同配送,打造智能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系统,支持制造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的协同合作;建立制造业物流体系公共信息平台,为物流园区、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采用先进配送模式及新技术,利用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方式提高效率。
(3) 优化方案设计。根据以上的分析,给出沈阳市制造业物流体系布局优化的合理化方案。
节点层:鼓励支持物流企业与末端配送企业合作,实现末端物流配送的专业化、统一化、信息化。大力发展智慧末端配送设施,建立中转站。
网络层:重点建设沈北综合物流园、沈阳国际物流港、沈阳铁路局沙岭物流基地、沈阳综合保税区和临空现代物流园区。
系统层:支持制造业物流企业建设现代化仓储、分拨、配送中心。重点支持制造企业建设区域物流中心,推动设施集聚发展及配套设施建设。
体系层:在区域布局上,要满足沈阳市东、西、中、南、北各个区域制造业区域的各类服务要求,形成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
具体实施上,对路线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车辆,有效利用资源。建立快速补货和调拨系统,构建低成本、覆盖广的系统化配送平台。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公共信息平台,通过GPS定位和呼叫中心实现统一价格、就近派车。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提高仓储、分拣和包装等环节的效率。建立物流行业的区域性标准,在严格执行的基础上,推动试点企业建设。组织试点企业逐步探索并建立覆盖仓储、车辆、服务等城市配送领域的地方标准体系。
适应新形势的转型需要和沈阳市制造业物流体系发展需求,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沈阳市制造业物流发展的现状和机遇,在对以往物流体系研究理论进行扫描的基础上,基于物流体系和体系工程理论融合集成的方法,构建了沈阳市制造业物流体系布局优化模型,并最终给出了布局优化方案。这不仅可以解决沈阳市制造业物流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弥补了物流体系布局优化模型研究较少的问题,进一步丰富了体系工程理论,拓展了物流体系构建方法。可为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及制造业物流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应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