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芳, 叶 宁
(三明学院 管理学院, 福建 三明 365004)
在全球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自贸区作为应对经济放缓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当前在上海、天津和福建等区域正全面铺开并进行有效尝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已满第四个十年,国家经济格局和产业结构正逐步进入全新调整通道。自贸区的创新活动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受到政策指引和实践推动而不断完善。自贸区是经济创新的实验田,承担着商品和服务的集散功能,更是所属城市的产业对接和集聚示范区。在当前整体产业转型和创新升级潮流下,传统低端外源贸易形式以及产业闭门发展已不能适应发展需要,通过自贸区进行产业集聚和升级,能够较好地利用所属城市的区位与政策优势,不断吸纳创新元素与开展实验,进而带动所属城市的创新机制、人才与环境培育。党的十八大提出以创新驱动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立足新兴工业化基础,以创新发展应对转型挑战,将产业结构转变集中到中低端和大批量生产方向上来,加速形成要素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创新发展和创新评价成为当前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特定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规模调整较为复杂,需要建立在创新驱动的基础上,这也是产业引入和贸易交流的重要衡量标准。
作为闽台交流与合作的前沿,福建省自2014年获批设立自贸区以来,较好地结合海西政策和区位优势条件,在一带一路布局中扮演重要角色,不断加强与台湾及东盟等区域的对接合作,扩展自贸区的创新能力和范围,并有效带动了所属城市创新能力的发展。相较于国内其他自贸区,福建自贸区对原自贸区较单一的片区范畴进行扩展,结合闽台行政区域和地理位置实际,将福州、厦门和平潭整体纳入自贸区范畴,直接对应台北、台中和高雄三个目标区域,进行“一区三片”的全新尝试,直接提升了闽台间产业和贸易层面的对接与合作水平。经调研发现,这三个片区所属城市的创新产业80%~90%的创新产业能力被植入自贸区中,自贸区的三年发展直接带动了所属城市创新驱动能力的提升。因此,福建自贸区创新驱动影响力评价需考虑得更加全面与合理,就政策、科技、产业、环境和社会等层面展开分析,基于区域发展现实建立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从而确立自贸区所属城市创新发展和基础提升的根本途径,提出自贸区创新驱动机制构建的相关建议。
自贸区是产业集聚与区域交流的创新举措,我国的自贸区政策和发展都处在探索阶段,获批成立的数量较少,运行模式和举措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现有自贸区相关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轨迹和政策要素等几个方面:首先是自贸区政策创新的分析,如财政税收政策、投资重点领域、产业支持方向、外商准入规则、金融环境支撑、负面清单制度等;其次是自贸区创新驱动的区域经济作用研究,如经济开放模式、自贸区战略意义、进出口促进效应、就业增加水平、技术学习与引进的溢出效应及政府职能转变作用等;再次是基于我国自贸区发展的创新策略研究,如国外自贸区先进发展经验的借鉴、先行先试片区的经验总结、自贸区区位优势和条件分析及具体发展举措研究等。
国内学者在创新驱动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运用综合评价、要素评价等方法构建了相应指标体系。宋国友(2013)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更加激烈的贸易竞争问题,发达经济体不断推动全球贸易关系的重置,我国应采取措施维护利益和有利贸易框架[1]。陈爱贞和刘志彪(2014)从单边开放和负面清单管理角度出发,认为自贸区开放形式将受利益集团影响,提出结合高端经济内涵和转换政府职能方式,以推动市场创新及产业联动[2]。王全兴和王凤岩(2014)对自贸区试验中的政府、市场及社会良性互动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社会组织在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背景下关键性的地位和重大作用,应明确社会组织地位,协调关系并促进多元化发展[3]。王根蓓和许淑君(2015)从居民异质风险偏好和市场摩擦视角研究自贸区金融消费、储蓄与投资互动效应关系,确定金融创新将带动储蓄和投资跨境转移及相对投融资效率[4]。臧志彭(2015)以独立问卷形式对上海自贸区法制政府和制度创新的关系进行研究,强调法治政府与服务型政府间的相关性,提出综合层面的自贸区管理、协调和资源整合的建议[5]。王琳(2015)从市场准入、规则谈判和经济实力方面开展研究,认为我国自贸区发展应加快RCEP建设,并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金砖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创新条件[6]。冯宗宪和李刚(2015)分析“一带一路”的主要合作机制及类型,确定互联互通、贸易便利化及海上丝绸之路自贸区构建的重要性,认为我国自贸区创新模式应结合多种形式运行[7]。张孟才等(2016)对跨境电商的新业务和新商务模式进行分析,并对比上海、浙江、郑州和辽宁几大先进跨境电商试点区域数据,认为跨境电商产业促进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8]。何国忠和张祥建(2016)分析“一带一路”与自贸试验区的互动关系,提出互补共赢、统筹协调和共建共享外向型自贸区格局设想[9]。郭明顺等(2016)研究经济新常态下的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趋势,应用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关系图对相关要素的影响机理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双创园区的创新驱动发展建议[10]。
由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随着我国自贸区范围的扩展和政策演进,针对自贸区创新驱动的研究将不断深化。但目前对自贸区所属城市的创新机制和效率评价还较少,特别是对自贸区在闽台产业融合中的作用研究不多,相关指标体系构建和指标筛选方面还存在问题,结合自贸区发展、产业集聚、对接标准和创新驱动因素的综合研究较少。由于各个自贸区所属城市都具有较独特的政策和区位特征,普适性创新评价并不能替代针对性研究,本文以福建自贸区相关城市为研究对象,从海西区域和闽台特定产业、经济、政策、社区、文化和地理条件出发,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较为科学地选取和确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指标的筛选方式,辅助福建自贸区“一区三片”的个性特征缩小指标选取范围,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国内外学者对创新驱动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创新驱动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相应解释,认为创新驱动是知识技术实践和协同合作开展的基础,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管理水平提升和技术转化的必要条件,是区域经济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基础。基于前人的创新驱动研究成果,本文以福建自贸区为研究对象,以整体经济环境为背景,加入区位优势、资源秉赋和社会环境等条件,对特定政策区域内的创新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其关键因素及互动关系,确定创新驱动对自贸区所属城市创新的带动作用,认为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应秉承现有资源环境条件,广泛吸收政策营养,以克服区域内的缺陷和不足。
当前的创新驱动评价方法大致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结合投入和产出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另一类是从主体和环境条件出发进行相应的指标互动效应研究。在进行自贸区所属城市创新驱动评价时,应适应福建区域的经济结构、社会文化和闽台合作特点,在指标选取与确定过程中找出关联性最大的指标。同时,基于我国自贸区发展时间短、速度快和差别大的特点,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尽量兼顾纵向时间跨度和横向区域比较的可行性,考虑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和代表性,科学地进行指标筛选。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本文将福建自贸区所属城市的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分为一个目标指标层,两个投入与产出准则层,再将7个一级指标层细分为32个二级指标进行筛选。从自贸区发展所必需的产业知识、技术、人才、资源、金融、政策与产业配套等条件出发,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具体考虑指标的可获取性,对相关指标进行充分筛选,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2016)、《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2016)、福建省及各市的《统计年鉴》(2014—2015)和《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并收集中国(福建)自贸实验区(含福州、厦门和平潭三片区)官网统计信息,厦门自贸交易核心区、海沧保税区、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马尾高新技术园区、中国平潭官网、闽台双创园区等自贸区直属区域统计信息和公告数据,经详细分析整理,并将部分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补充后,纳入实证分析。
(1) 科技因素
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模型已转变成创新驱动型模式[11]。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主要来源于科技进步,完善的创新机制主要围绕人才供给、团队创建、成果挖掘和资金保障等方面开展。因此,自贸区创新机制的评价应从科技人员和研究机构的基本情况出发,具体考虑人员供给、人才结构、科研院所数量等指标。进一步地,代表科研能力实现的专利申请数量以及财政预算和支出等科技支撑因素也是创新评价的必要条件,这些因素不仅是自贸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动力,更直接表明自贸区所属城市的科研发展阶段与水平。
(2) 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是区域创新评价的必要指标,国际创新驱动经验表明直接的政策推动对于创新发展具有显著作用。政策导向越明确,所支持的领域就能得到越快发展,创新能力就越强。从自贸区相关政策看,直接政策因素主要包含了税收、投融资、财政预算和支出等方面,而考虑到国际产业转型的节能减排要求,环保内容也成为创新驱动的重要评价标准,以较全面地衡量政策因素的影响范围。
(3) 产业氛围
自贸区的创新发展需要产业的积极参与,创新投入与应用也需要进入产业内部而执行。区域内的产业集中度越高,而且转型和升级需求越大,则越能够对创新驱动机制进行推动和完善。具体指标包含了科技人员的总体数量、教育水平、企业投入水平、产业内外部投资能力等方面,而产业内部的研发投入也是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4) 社会环境
区域作为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承担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12]。自贸区是选定区域特殊政策的产物,社会环境是除地理位置以外自贸区的关键筛选条件,所属城市的创新和产业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人力、资金、文化和环境保障。社会条件越好,就越能够为创新提供各方面支持,在实验过程中减少越多的阻力,较快地取得领先优势。社会环境指标包含人均收入水平、区域税收体量、金融供给潜力和总体服务配套能力等,不仅仅是单纯的人口、教育或地理位置。
(5) 贸易水平
区域发展较综合的评价指标就是贸易总额,不同区域中产业结构、聚集能力和科技能力等单项指标,最终都会以进出口产值的形式反映出来,如港口货物吞吐量、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总出口额等,通过这类指标的纵向比较,可以较为直接地反映自贸区所属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创新激励作用。
(6) 产业提升
创新驱动机制的重要载体是产业,以具体的产业科技能力和技术数量为标准进行评价。该类指标最能体现创新驱动的实际成果,具体指标如高新区总产值、外商企业注册数量、培育高新企业数量、培育创新企业产值。在不同区域的自贸区中,产业提升指标具体反映了产业聚集的不同方向以及所呈现的产业创新能力差异。
(7) 科技发展
创新驱动机制的微观评价依赖于科技成果的实现与转化,从自贸区区别于一般经济区域的政策特殊性出发,创新驱动机制的效应最终会体现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并直接带动所在区域的创新水平提升。具体表现为技术市场活跃程度、成果转化的有效性和获批专利水平,即技术市场交易额、专利取得数量和科技服务平台数量等具体指标。
现有的指标评价法主要借鉴客观分析方法,如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和产业关联度分析等,这类方法经常会出现指标数值提高但权重值反而降低的情况。而在熵权值的计算过程中,由于熵值计算主要是通过各项指标值的差异水平来计算权数的大小,在避免人为因素影响的同时,也忽略了指标本身的重要性,使取得的熵权值与预期结果产生偏差。其他如标准差法、离差权法、线性回归法等客观赋权法也可以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因此,本文从合理选取和消除指标重复的原则出发,在主要通过熵值法进行指标计算的同时,应用专家权重意见进行主客观相结合的分析,对自贸区所属城市的创新驱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较合理的构建,从而取得了较为合理的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自贸区创新驱动评价指标体系及原始数据
注:原始数据由福州、厦门和平潭三片区相关创新数据加总而得。
在信息论中,熵值法是研究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方法。其信息量越大,得出的不确定性越小,熵值也越小;反之,信息量越小,得出的不确定性就越大,熵值也越大。熵值法是根据各项指标的信息含量比较客观地确定权重的方法[13]。根据熵的特性,可相应地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变异程度,进而得到不同指标权重,即各指标所对应的熵值对评价目标影响的重要性大小。
根据熵值法原理,假设系统中有n种不同的状态,每种状态的概率为j(j=1,2,…,n),则该指标体系的熵值计算公式为
(1)
(1) 选取多个指标与层次的数据矩阵
在指标体系中设置n个评价指标(n1,n2,…,nm),对于m个评测方案(m1,m2,…,mn),其中Xij为第i个评测方案(i=1,2,…,n)第j个指标(j=1,2,…,m)的数值,该指标的数据矩阵为
(2)
(2) 指标的归一化
由于熵值法的计算结果是不同方案中某一指标占该指标总和的权数,首先需要对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正逆向指标对计算结果产生的不利影响。常用的标准化处理法、极值处理法、线性比例法、归一化处理法、向量规范法、功效系数法这6种无量纲化方法[14],主要目的是将正逆向指标均化为正向指标,以较好地反映原始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采用归一化法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优点是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原始指标之间的关系,同时考虑了指标值之间的差异性,即
(3)
式中:Pij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Xij为各指标的实际值。
设置指标数据矩阵为在M年(M1,M2,…,Mm)中,对N个评价指标(N1,N2,…,Nn)进行评价,通过计算得出第i个方案中第j项指标值为Pij,从而得出标准化后的指标矩阵
(3)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将上述归一化后的数据矩阵代入式(1)中进行相应的熵值计算,得
(4)
(4) 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根据熵值原理,在(E(Xj),j)范围内,对于第j项指标,熵值E(Xj)越大,其与指标值Xj的差异就越小,则不确定性越大,该指标就越缺乏参考价值;反之,若熵值E(Xj)越小,其与指标值的差异就越大,即gj值越大,则说明该指标对方案评价的参考作用越大;若所有的Xij值都相等,E(Xj)则为最大值1,此时的差异系数gj为0,说明该系统内的指标间不存在差异,该指标不具备评估价值。
由于E(Xj)为每项指标Xij第j项条件下的熵值,由gj表示第j项指标的差异程度,即
gj=1-E(Xj)
(5)
(5)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权值,即
(6)
(6) 计算综合评价值,即
(7)
从数据分析角度出发,项目分析如果仅依赖数理统计方法,会产生过度的数据依赖而缺乏业务实践的指导,从而对指标的目标影响方向反映产生偏差。因此,本文结合主客观赋权方法,即考虑数据标准又参照项目的实际状态,将专家调查问卷结合到指标权重分析中,由多位专家对自贸区所属城市的指标重要性进行判断。这种主观赋权法主要反映了指标自身所代表的信息,是定性判断的重要辅助。两种方法的结合能较好地体现指标赋权过程的客观性,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指标系统评测,从而得到合理的综合权重。
基于评价体系计算结果进行如下指标筛选:
(1) 就科技因素X1分析结果看,中高级职称人数(X12)的熵权值相对该类型其他指标较小,专家给出的权重也较低,说明所选取对象在该项指标上的差异性不明显,因此将该指标剔除。这说明在当前自贸区发展过程中,各区域都大力培养和引进中高级人才,人数差异并没有明显区分作用,对创新驱动发展不能构成明确影响。科研院所数量(X13)指标上,创新驱动受到科研院所的影响明显,越多的院所能够承担越大数量级别的研发任务;专利申请数量(X14)指标则表明创新驱动的实际成效。专家对这两个指标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说明该类指标的评测方向与定性结果相一致。
(2) 就政策支持X2的分析结果看,税收投入额(X21)的熵权值和综合权重都较小,专家所给出的权重也不大,说明该项投入在自贸区所属城市的创新驱动过程中不存在明显效用,予以剔除。政府项目数(X23)的计算结果偏大,自贸区实际发展中也是以直接项目支持为主,受到支持的企业及项目发展较快,创新能力更强,这也是自贸区设立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专家也给出较大权重,说明该指标的作用较大。
(3) 就产业氛围X3的分析结果看,本科以上从业人员数量(X32)指标在熵权值和专家权重方面都较小,因此从该类指标中剔除。而新开设企业数量(X33)对自贸区所属城市的发展有较重要支撑作用,能够体现区域产业集聚能力,同时也是产业创新进步的直接表现,说明该指标在创新驱动机制评价中较为重要。
(4) 就社会环境X4的分析结果看,恩格尔系数(X41)所体现出的自贸区居民生活水平与创新驱动相关性不强,专家权重也不高,因此从该类指标中剔除。
(5) 就创新产出的贸易水平(X5)、产业提升(X6)和科技发展(X7)指标的分析看,在科技服务平台数量(X73)方面,由于这类平台的开设与运营投入大,主要由政府部门完成,平台设立期较长且短时间没有明显改变,因此剔除该指标。创新产出的其他各项指标计算所得的熵权值和综合评价值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相关专家的分析权重也较为均衡,说明总体指标体系较为合理,不需要调整。
经过指标的综合筛选,结合熵权值大小和专家权重意见,删除对评价结果影响不显著的各项指标,最终确定由27个指标构成的自贸区所属城市创新驱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基于2013年来福建省自贸区所属三片区城市(福州、厦门和平潭)的相关创新数据,实证分析三城市区域内的科技、政策、产业、社会和贸易等方面指标,以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熵值、差异系数熵权值等得到综合评价结果(见表3)。
随着福建省自贸区政策落地和持续执行,该自贸区相关创新驱动投入和进展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各主要影响因素的差异系数几乎都低于0.05的可控水平,说明这些指标对于区域创新驱动能力的影响作用较为一致,差异性较小,整体指标体系的分析结果较合理。这表明,随着自贸区的建立和完善,所属城市的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创新驱动能力已得到明显改进,特别是科技进步和贸易发展方面的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但受自贸区成立时间较短的影响,这些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表2 筛选后的自贸区创新驱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自贸区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起到了较直接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科技人员数量增加、科研投入和科研机构数量上升,但各区域中仍存在着技术转化能力弱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筛选后确定的科技因素指标熵值接近0.99,相关指标所反映的创新能力表现较稳定。这说明自贸区的发展促进了所属城市的创新产业、科技和人才集聚,对于区域吸引力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但受自贸区相对所属城市人力资源反差较大的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还未被充分带动。由原始数据可见,从业人员系数和科研投入相关指标在2014—2016年表现稳定,反映出自贸区所属城市的政府部门与企业对于科技投资和人才培养的充分重视,相关管理部门不断突出科技与人才的产业引领作用,但相关投资的创新成效仍需时间来展现。同时,专利申请量、技术市场交易额和科技服务平台数量的指标熵值也有较大增长,体现了科研发展和成果转化的可喜进步;但技术市场成交额增长并不显著,其整体区域创新驱动作用还未充分发挥。
表3 自贸区创新驱动效率综合评价结果
各片区所属城市相关社会环境指标的综合评价值表现较好,反映出所属城市整体创新配套条件持续改善,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贸区所引入的产业数量和质量增长以及规模扩大所带来的资金和工作机会广泛吸引人才,从而刺激所属城市社会环境的改善。当然,创新环境条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所属城市科研平台和人员总数上升较缓慢,说明科研投入和吸引力不足,整体待遇条件有待提高;而外商直接投资额和新培育企业数量尽管明显上升,但总体上仍较其他自贸区低,不利于所属城市创新体系的发展。
福建自贸区地处海西与闽台前沿地带,该省份经济发展一直表现突出,特别是自贸片区所在的福州和厦门两个城市,创新驱动发展较为扎实平稳。自贸区成立后更加快了产业创新方面的步伐,内容创新和产业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创新的区域产业带动效应明显,特别是进出口商品总额增长较快,且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和沿海港口货物吞量也有良好的表现。这应当是自贸区政策与“一带一路”倡议初见成效的表现。在2014和2015两年中,自贸区所属3个城市的出口额增长超过了前5年的平均水平。
与上海和天津等自贸区相比,福建区域的人口、经济总量和科技水平等基础相对较差,使得该自贸区所属城市的创新发展相对落后,在高端人才吸引、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化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发展。自贸区成立后,相关自贸区所属城市的未来发展应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的根本性作用,将创新作为产业引入和聚集的衡量标准,在闽台交流合作中发挥创新驱动为主的核心竞争力。
在自贸区的所属城市间形成人才交流和支持,形成高端人才的高效率使用模式。发挥福州厦门等地高校和科研机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输送和企业培养,建立合理机制提供人才支撑。同时,有效结合福州厦门两地良好的生活环境,形成长中短期灵活的人才吸引条件,增强福建自贸区高端人才的培育和供给能力。根据平潭自贸区明确的对台交流目标,加速产业、社会和服务等生活配套设施改善,以增强相关创新人才的吸引和稳定。
一方面,结合本地区和城市外部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以自贸区产业升级和对接为目标,进行导向性的产业理论、管理、经营、技术、教育和后勤等方面研究。另一方面,在自主创新的保障体系构建上,通过城市范围内金融环境优化、科技服务、市场推动等方式,为区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好的支撑。
在自贸区发展时间短、产业转移慢和核心竞争力未形成的情况下,各自贸区所属城市普遍面临着整体配套不完善和贸易增长慢的问题。在中央和地方优惠政策的不断支持下,各自贸片区城市应充分加强产业链、人才、市场和技术方面的合作,拓展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及产业的合作交流,学习优秀发展经验,推动自贸区所属城市合作共赢局面的形成。同时,要在国家层面加强各区域经济战略与“一带一路”的有效衔接,努力构建优良的国际合作机制和框架[15]。
面向高端、规模和绿色化的产业发展方向,自贸区所属城市的产业聚集应坚持创新的筛选标准,在产业对接时采用核心科技、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原则进行评判,着力构建国内外交流、知识产权保护、财税政策吸引、教育培训结合的创新管理体系,将创新驱动机制深入到自贸区内外的城市产业圈当中,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的科学聚集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