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烛之武退秦师》见于《左传·僖公三十年》。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此前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这次战争,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撤围。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穆公,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这篇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本篇的写作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严密,前后照应
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一是晋国为了扩大自己霸主的威势,征服异己;二是晋文公与郑国有个人恩怨。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这一事件的背景,这就为全文的发展做了铺垫。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他们之间并不是无隙可乘,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之所以能够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结构严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得很充分,结尾也十分圆满。
二、跌宕起伏,生动活泼
《烛之武退秦师》虽然是一篇说理文章,但文章波澜起伏,毫不呆板。当郑国处于危急之际,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去说服秦君,没想到烛之武一番牢骚,使事情发生了转折。郑文公的引咎自责,也增添了情节的戏剧性。
烛之武在说服秦君的时候,先指出亡郑于秦无益;紧接着又退一步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接下来又说明亡郑对秦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继而,当秦国单独退兵之后,子犯发怒要攻打秦军,秦、晋关系转而紧张起来。最后晋文公讲了一番道理,晋军偃旗息鼓,一场风波,终于平息。这样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更能紧扣读者的心弦,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说理透辟,善于辞令
《烛之武退秦师》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之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机扩张自己的势力。当秦穆公得知亡郑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一改过去的策略。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这就使秦君不能不听从他的说辞。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还表现在他奉命去说服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但他在说辞里表现的却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再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层层深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读后一练
1.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2.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3.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节词,体会这一特点。
朝 厌 国 夕 危 师 及 辞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作者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描述。
《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参考答案
1.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一段话是本题的答案。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鄭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入手,说明晋国曾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接着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这些都说明晋文公并没有冲动,而是予以清醒的回复和理智的判断。
3.朝——早晨 厌——满足 国——国家 夕——晚上 危——危险师——军队 及——达到 辞——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