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新 寇尚乾
摘 要:转型发展是地方院校的必然趋势,转型背景下,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是地方院校的主旋律。地方院校的内涵发展重点应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的问题:定位准确,理念先进,规划科学,是实现学校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立足地方,坚持产学研结合,是实现学校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201-02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地方院校大都走出了一条以规模扩张为典型特征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办学同质化,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新形势下,地方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但转型发展,不是降低层次,更不是降低质量和水平,而是办学类型的转变,更需要提高质量和水平。加強内涵建设,提高办学实力,是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院校的核心任务。
一、定位准确,理念先进,规划科学,是实现学校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
定位准确,是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建设的基本出发点。转型发展,就是要办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这里必须界定清楚应用技术类型大学的概念:首先,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属于普通高校,与职业类型高校有所区别,不能简单地将应用技术类型大学等同于搞职业教育;其次,同属普通高校,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又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的类型、科学研究的层次均有较大区别。研究型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科学研究一基础研究为主要任务。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科学研究以应用技术研发为主要任务。准确定位,才能做好学校的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整合办学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学研究路径,改善管理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适应生产、管理一线的合格人才,摒弃沉重的办学包袱,不攀比,不求全求大,注重人才培养质量,针对办学目标,扎实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逐步提升办学实力,提升办学水平,凝练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理念先进,是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建设的向心力。在准确定位学校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凝练先进的办学理念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关键,因为办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建设发展的内在航标,如何实现办学理念的优先转型,是地方高校把握战略机遇期成功实现转型的先决因素。地方高校需要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精心凝练与打造办学理念,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基于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地方高校应树立职业、融合、开放的办学理念。职业,即职业导向,以培养学生适应和胜任未来的职业岗位为宗旨,以学生终生职业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质和能力为重点;融合,即产教融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整合性平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学与生产结合起来、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开放,即开放办学,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全方位对接,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合格人才。
规划科学,是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建设的落脚点。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要按照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实现学校有序、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要协调好学校内部因素的发展,做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二是要协调好学校与外部社会的协调发展,坚持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与一致性,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时设置学科专业,形成结构合理、布局优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学科专业体系。
二、立足地方,坚持产学研结合,是实现学校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转型发展,目的是使学校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转型发展必须立足地方,实现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从粗线条来看,最核心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使学科专业成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要适应地方支柱产业的发展态势,使科学研究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新增长点的推进器与孵化器。
(一)立足地方经济产业链,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转型发展,要以学科专业建设作为突破点,通过增减、整合等方式,使学科专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产业结构和产业经济链对接,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的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一是建设好基础学科专业,巩固学校的办学基础,将基础学科专业建设成为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二是大力发展应用性强的学科专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本位的学科专业建设机制,将这些应用性专业建设成为有就业实力的学科专业群,充分体现服务地方的职能;三是开展市场调研,有前瞻性地设置市场需求前景好的新兴学科专业,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未来需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新行业人才的需求。
(二)立足地方支柱产业,促进学科专业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转型发展,不是不需要科学研究,而是科学研究的层次和模式与以往有所不同。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需要加强科学研究,特别是加强对地方支柱产业的跟踪与前瞻性研究,为地方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服务,从而也为学校发展赢得更大发展空间。要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科研与服务地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及技术开发、自然科学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就是要统筹规划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统筹教学与科研:作为地方院校,教学工作是第一要务,科研工作是必要补充,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在管理力度、经费拨付、奖励办法、软硬件建设等方面应做到协调统一。二是统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应注重在科研立项上统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比重,做到比例协调,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三是统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作为地方院校,应根据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特点,统筹好二者的关系,做到互相兼顾,促进学校整体协调发展。
三、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转型发展,内含着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任务,因此,提高质量是转型发展的根本要求。在提高质量的同时,办出学校自身特色,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合理制定质量标准,科学构建质量保障体系。转型发展,没有固定模式可参考,每个学校都应根据办学基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施转型。要合理制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质量标准,在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赋予应用技术型人才以新内涵,基于人才质量标准,规划课程体系,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要构建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管理与监控,出台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方式,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人才保障,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建立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教师队伍稳定,为教学工作的稳定、有序开展提供坚实基础。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产教融合之路。转型发展,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需要走产教融合发展之路:在学科专业建设上,要精准对接区域产业体系,实现二者的对接与协调;在课程建设上,要围绕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加以合理取舍和整合,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体系,也与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划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突出实践教学比重,要适当聘任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习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综合能力培养;改革学业考核方式,课程考核突出实践能力的比重,综合考核可以多种形式,包括笔试、操作、设计或完成指定任务,以体现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指向。
三是加强应用技术研发,提高服务地方能力。转型发展,在科学研究上而言,主要是转变为应用技术研发,以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学校要立足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以解决地方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集中力量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加强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的主动性,将应用技术研发的最新成果与地方产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为区域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其次,要强化前瞻意识,合理规划应用技术研发的未来方向。地方需求,不仅限于当前范围,学校应把科研服务地方的战略眼光放到地方的未来发展。学校通过认真研究地方未来发展需求,提前做好项目申报整体规划,持续不断地针对地方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项目申报,科学规范地开展项目研究,有条不紊地推出系列科研成果,建立科研服务地方的项目库、成果库、资源库,为科研服务地方源源不断地提供智力支持与成果支持。再次,要有协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随着学科专业分工的越来越细,个人的科研力量已经变得越来越弱,而一些科研项目,特别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科研项目,往往又是多学科、跨专业的边缘项目、综合项目,因此,需要通过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来推动科研合作,实行联合攻关。科研团队长期稳定地从事某一领域的系列研究,可以形成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聚集和培养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为学校发展、科研服务地方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保证。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团队,除了加强本学科专业人才资源的梯队建设以外,一方面需要吸纳其他高校科研人员协助、合作,以外部专家带动团队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跟地方相关部门人员合作,打破学校内部的院系界限,整合各类人才资源,合理分工与配合,整合团队科研力量,实现1+1>2的效应。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號)[Z].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