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学生适应性研究

2018-10-24 11:03李颖
学理论·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适应性高职院校

李颖

摘 要:退役复学大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经历了从校园到军队再重返校园的过程。他们重返校园后,在校园生活、人际交往、大学学业、自我发展、心理需求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高校(高职院校)应为退役复学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学业帮扶、心理疏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生活。

关键词:高职院校;退役复学;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118-03

近年来,国家针对高校(高职院校)大学生入伍出台了一系列优惠优抚政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有效提高了部队的信息化水平与战斗力。但这批大学生服役期满后回归校园,适应性问题又随之而来。

本文仅以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大学生为蓝本,研究在参军前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因参军而暂时停止高职院校的学习,退役后继续回到高职院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

一、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学生适应性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专家学者针对高校或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学生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论文中,且数量有限。阐述的重点是国家政策落实不够、高校重视程度不足和部队对退役学生缺乏指导,以及学生自我调适能力的缺失等,对退役复学学生的心理、生理以及回到高校(高职院校)后具体的学业指导、心理疏导、就业升学引导等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针对高校(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学生适应性研究的书籍也少之又少。

论文中比较接近适应性研究的有卞禹臣、张应天、朱亚囡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退伍复学学生学习激励机制研究——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章分析了影响退伍复学学生学习的因素,提出了激励高职院校退伍复学学生学习的几点对策;马雯■、李昂的《基于精准理念的退伍复学大学生再适应问题研究》从精准理念的角度对退役大学生再适应性问题提出了解决路径;蒋东旭、陆天宇、冯秋然的《退伍大学生校园再融入问题分析》分析了退伍大学生校园再融入现象,对退伍大学生校园再融入问题进行引导;计颖的《复员大学生角色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从身份、环境的改变来分析复员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存在适应性困难。

国外对退伍军人和退伍安置问题研究的也比较多,但对退伍复学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也几乎为零。

二、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学生现状——以常州五所高职院校为例

为详细了解退役复学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生活的适应性,笔者对常州五所高职院校近三年退役复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对个别学生进行实地采访、深入访谈,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调查后,发现退役复学学生现状如下。

(一)常州五所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学生基本情况

常州五所高职院校是指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内的五所高职大专院校。五所高职院校是全国高职院校的缩影,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1.调查对象:常州五所高职院校大一至大三退役复学学生。共发放问卷340份,收回有效问卷320份,问卷有效率为94.11%。

2.调查内容:入伍的原因、退役复学后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心理等。

3.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共33个项目。

4.数据处理:统计软件SPSS16.0。

5.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本次调查中,男生占93.2%,女生占6.8%;汉族学生占98.5%,少数民族学生占1.5%;独生子女占70.7%,非独生子女占29.3%;来自城镇的学生占38.3%,来自农村的学生占61.7%;理工科学生占18.8%,文科学生占69.9%,艺术类学生占11.3%;“大一未入学,保留学籍”入伍的学生占80.4%,“大二”入伍的学生占18.8%,“大三”入伍的学生占0.8%。

(二)常州五所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学生适应性现状

适应性特指社会适应性,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对社会的适应等多方面的内容[1]。退役复学学生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离开部队重返大学校园、对校园生活的适应,社会交往的适应、大学学业的适应和自我发展的适应等,具体可以从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人际交往方面、自我发展方面、心理健康方面来分析。

1.学习方面。调查发现,89.5%的退役复学学生认为到了大学也不能放松学习。63.9%的学生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氛围与模式,63.2%的学生有学习目标但不明确,63.9%的学生部分课程学习有困难,54.4%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完成作业,不能主动预习、复习。课余时间,他们花费在“参加各种社团或学生会活动”“体育运动”“玩电脑、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浏览网页、网上购物等)”方面的时间比较多。

2.生活方面。97.7%的退役复学学生能适应大学的集体宿舍生活,48.9%的学生生活开支有预算,88.7%的学生能保管好自己的钱、财、物,不丢三落四,97.0%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强,身体状态良好,极少生病。51.1%的学生大学生活作息规律。

3.人际交往方面。退役复学学生,在课余生活的安排上,要么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或学生会活动,要么宅在宿舍里“玩电脑、手机(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浏览网页、网上购物等),要么和高中的同学、部队的战友、家人聊天,而跟大学老师、班级同学交往甚密的不多。92.5%的学生和室友相处融洽,但和室友是知心朋友的却只有0.8%,94.7%的学生和同班同学相处融洽,没有闹过不愉快,但和同班同学知心交往的只有10.4%。

4.自我发展方面。91.0%的退役复学学生已经确立了新的学习目标,但对未来的大学生活,56.4%的学生没有清晰的规划。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升学,73.4%的学生都比较迷茫,甚至还有62.4%的学生对自己的毕业有一点担忧。

5.心理方面。复学后,94.7%的退役复学学生感到大学里人才济济,自己很普通,他们遇到困难、麻烦或者心情不好时,49.4%的学生会“向家人或高中同学倾诉”,33.3%的学生会“向以前的战友倾诉”。他们当中有41%的学生认为父母期望过高,自己有压力。31.8%的學生过于担心将来的事情,31.8%的学生缺乏自信心,27.3%的学生缺乏决断能力,22.7%的学生在乎别人的视线。

三、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学生不适应原因分析

(一)学习方面

部队的学习与高职院校学习差异甚大,在部队,主要学习任务是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而在高职院校,主要学习任务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部队的两年历练,使退役复学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几乎停滞,甚至脱节。回到高职院校后,大部分退役复学学生在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有困难。小部分退役复学学生返校后,他们原先所学的专业已经没有了,他们被迫转到其他类似专业学习。部队的学习形式是严格的硬性要求,高职院校则是柔性的软要求,这是导致退役复学学生学习不适应的原因之一。他们虽然知道到了大学也不能放松学习,但学习目标不明确,不会主动预习、复习,不能合理安排课余时间,花在社团活动、学生会活动、体育锻炼和玩电脑、手机、上网方面的时间比较多。

(二)生活方面

总体而言,退役复学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部队与高职院校的生活还是有差异的,不可掉以轻心。在部队,他们是军人,生活在连队。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作息制度严格。回到高职院校后,他们是学生,生活在宿舍、班级。高职院校的作息制度相对宽松,老师的弹性指标让他们无所适从。他们经常会在军人、学生的角色转换中迷失自我,会在老师上课点名时,站起来大声答“到”,会在同学、老师喊自己的名字时,不由自主地答“到”。看不惯宿舍同学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常常被同学看成是有洁癖的人。

(三)人际交往方面

退役复学学生中有80.4%的学生是高中一毕业就去部队参军的,有19.6%的学生是进入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再去部队历练的,他们面临着以前的同龄人或熟悉的同班同学都已经毕业、在目前的班级年龄偏大、自己略成熟、和同班同学没有共同语言等问题,因此,他们和高中同学、部队战友经常聊天,而跟大学老师、班级同学、室友的关系一般。

(四)自我发展方面

退役复学学生回到学校后,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和自我规划意识不明确。他们既不能将部队所学运用到学校的学习生活、升学就业上,也不能让自己的学习成绩立即赶超同学,甚至有学生还担心毕不了业。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知道毕业后该何去何从。

(五)心理方面

從部队回来,退役复学学生的一切又从头开始了,部队所学,在学校里用处不大,而学习跟不上,又让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也很担心将来的事情。父母、战友、首长的期望,让他们压力很大。在同年级学生中年龄偏大的他们,遇到困难、麻烦或者心情不好时,不好意思向身边的同学、老师求助。和同学没有共同语言,所以很难交到知心朋友。部队作风,使得他们与众不同,难以容忍同宿舍同学的自由散漫和不整洁。

四、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学生适应性对策与建议

(一)高校重视,政策先行

2017年江苏省大学生新兵大约13 200多名,仅常州五所高职院校所在的常州市武进区,326名新兵中就有大学生新兵268人,比例高达82.2%,由此可以推算出每年退役复学大学生的人数。据调查,常州五所高职院校近三年每年每校退役复学学生大约为50人左右,每校三年共计约150左右。150人对每所在校生10 000余人的常州高职院校而言,仅占学校总人数的1.5%。微乎其微的人数难以引起高职院校的重视。有些高职院校甚至认为,退役复学学生都是在部队历练过的学生,适应性应该比普通学生更强,所以不需要关注。要解决退役复学学生适应性问题,高职院校应主动出击,制定适合退役复学学生的帮扶政策,如免修课程至少给予良好以上成绩,在军队获得的荣誉均可视同高校同级别荣誉,享受保送升学、入党、交流生、国家奖学金、优秀学生评选、就业推荐、创业帮扶等的优先政策,实行修满相应学分后提前毕业的政策,从政策上来确保退役复学学生的学业发展问题。

(二)建立档案,精准帮扶

针对退役复学学生的学习状况,高职院校应为每位退役复学学生建立个性化档案,精准帮扶。如可将退役复学学生按班级划分,由班主任建立退役复学学生专门的档案,设计帮扶计划,聘请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副班主任、优秀学生干部等对其的学业进行帮扶,甚至是一对一的指导,对其心理进行疏导,对其行为进行引导,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确保其顺利毕业。

(三)因材施教,规划未来

高职院校给每个退役复学学生建立专门的档案后,可根据每个退役复学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职业愿景等来因材施教,由专门的职业规划老师帮助他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协助适合升学的学生去完成学业梦想、适合创业的学生去尝试创业、适合就业的学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等。让每个退役复学学生都有个人的人生规划导师,协助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同时,还可以针对退役复学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要求,积极向学生推荐就业单位,或举办退役复学学生专场招聘会,使学生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顺利入职。

(四)利用特长,建立自信

退役复学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政状态、学习表现、宿舍内务等各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高职院校可利用退役复学学生的特长,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可以让退役复学学生做新生军训的教官、新生班级的副班主任,引导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做新生的生活导师;引导他们参加学校的军事社团或国旗护卫队,做军事理论课程、体育课程的助教;引导他们做学校征兵工作的形象大使,解读征兵政策等。这样不仅可以让退役复学学生较好地融入大学,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还可以让他们发挥特长,建立自信,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做好高职院校退役复学学生的适应性工作,不仅能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创新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发挥退役复学学生特长,为高校、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适应性[EB/OL].[2018-05-06].https://baike.baidu.com/item/%

E7%A4%BE%E4%BC%9A%E9%80%82%E5%BA%94%E6%80%A7/10932097?fr=aladdin.

[2]卞禹臣,张应天,朱亚囡.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退伍复学学生学习激励机制研究——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4).

[3]马雯■,李昂.基于精准理念的退伍复学大学生再适应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21).

[4]蒋东旭,陆天宇,冯秋然.退伍大学生校园再融入问题分析[J].教育观察,2015,4(2).

[5]计颖.复原大学生角色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导报,2009(11).

[6]朱积标.“营门”到“校门”:退伍复学大学生适应性问题研究——以无锡J大学为例[J].江南大学,2015(1).

猜你喜欢
适应性高职院校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杂交中稻新品种展示结果分析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