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疑案》叙述研究

2018-10-24 06:04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8期
关键词:波洛弗拉尔斯

赵 月

贵州大学

英国著名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成名作《罗杰疑案》创作于1926年。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金斯艾伯特的村子,弗拉尔斯太太的死亡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在罗杰·艾克罗伊德举办的晚宴散席过后,谢泼德医生和艾克罗伊德相聚书房,讨论弗拉尔斯太太的真正死因,这时,管家送来晚班邮件,弗拉尔斯太太的遗言就在其中。可艾克罗伊德把信念到一半就把医生赶了出去。当医生回到家便接到通报艾克罗伊德死讯的电话。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案件迷雾重重,涉案人数众多,人人都有隐情。受弗洛拉·艾克罗伊德的求助,隐居于这个村子的大侦探赫尔克里·波洛介入案件的调查中来。经过一系列侦探和推理工作,最终揭露出凶手竟然是案件的叙述者——谢泼德医生。

一、显身叙述者+主角人物的叙述方位

从什么角度加以观察,又由谁来加以叙说,是一个叙述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问题。赵毅衡在《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中提出“叙述方位”这一术语,来阐明叙述者和叙述角度的配合,并提出了八种叙述方位。

据此,《罗杰疑案》的叙述方位属于显身叙述者+主角人物视角。“我”是故事中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叙述者,更重要的是,“我”就是凶手。如何让凶手参与并讲述案件的侦破过程,而又不暴露自己?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人物视角的限制视角解决了这个问题。

叙述视角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权力自限的问题。小说中,作为主角的医生配合用第一人称叙述,这是“特许权”的最大配合,“我”清楚所有的犯罪事实,但故意在某些关键问题上进一步进行叙述自限。例如第一章中,当姐姐卡洛琳就弗拉尔斯太太的死因与我展开争辩时,“我”的反应很奇怪。“当你想把某个秘密深埋心底,却又偏被人戳穿时,难免就要恼羞成怒,矢口否认。”①4“我”害怕自己的秘密败露,自然反应强烈,却始终没有交代“我”之所以有这种反应的原因。信息的缺失一方面会产生悬念,但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怀疑。那么叙述是怎样在制造悬念的同时又让医生摆脱嫌疑?

首先,第一人称人物角心的视角,使读者看到的一切都由“我”牢牢控制,“我”一旦取得信任,便能操控读者对故事中其他人物的评判与“我”期望的保持一致。只要通过污蔑他人,就能达到保全自己的目的。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我”提前塑造了卡洛琳信口雌黄的形象:“吉卜林先生告诉我们,猫鼬家族的座右铭就是‘出去寻找答案’,如果卡洛琳长了鬃毛的话,我可真的以为猫鼬成灾了。”①1在“我”和卡洛琳的讨论中,“我”将她的观点定性为“无凭无据胡乱猜测”。凭借医生的身份,“我”首先取得了读者的信任,在“我”的引导下,卡洛琳的言论便成为不被读者信任的捕风捉影之词,而“我”也就成功摆脱了嫌疑。

再有,第一人称的人物角心视角,使读者无法得知那些“我”缺场时的重要信息。因此,虽然“我”和侦探波洛一同探案,但侦探却并不与“我”分享他的推理过程,这样就避免了案件真相提前揭晓的危险,也让读者开始与侦探竞赛,看谁能先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罪案的真相。前十三章中,波洛和“我”始终处于同一时空中,同时获取案件相关信息。而从第十四章开始,“我们”分头行动,于是波洛的行为只能通过他人的转述才能得知。例如“我”在第十六章中从甘妮特小姐处得知,波洛下午去过克兰切斯特;在第二十一章中,“我”从卡洛琳处得知,一早有一个神秘人去到了波洛家中。这两点拼凑起来,就与波洛把拉尔夫·佩顿从克兰切斯特接到自己家中——这一“我”未曾看到的行动联系起来。所以那些“我”没有亲眼见到的波洛的行动,并非完全无迹可寻。那些由于第一人称人物角心视角带来的朦胧和困惑的感觉,正是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力,细细揣摩的空白点。

自我限制的人物视角的运用,虽然成功实现了既要展示案件真相又要将故事的悬念保持到最后一刻的目标,但有时会稍微显得不那么方便。“人物视角使小说形式紧凑,但显得不如全知式那么灵活。有的时候,为了让视角人物感知到必要的情节内容,就不得不让她落到很奇怪的场合之中。”②在第十六章中,因为波洛与“我”不再一起行动,所以关于波洛的行动,“我”只能从他人处听闻,为避免重复(之前姐姐卡洛琳已经转述过一次波洛的行动了),“我”需要出现在一个能够听人讲述波洛情况的语境中,于是便有个这么一个“堪称小道消息集散地”的晚间聚会,且运用“这类简单的娱乐活动在金斯艾伯特非常流行”等类似话语来为情境出现的合理性提供证明。

再如,当叙述者必须把某些不是视角人物的行为动机说清楚时,叙事者不得不求助于另外一些办法。比如弗拉尔斯太太自杀的原因是通过书信的方式告知读者的。这正是因为医生作为视角人物,没法透视弗拉尔斯太太的内心,如果通过医生之口来告诉读者弗拉尔斯太太自杀的原因,势必只能是医生自己的猜测。而猜测不能无凭无据,故读者会沿着猜测的理由不断进行追问,当医生的秘密无法继续隐瞒时,故事的悬念就无法持续下去。

二、多重变化的叙述时间

与叙事视角同样,叙事时间也是叙事学研究中的重要话题。故事发生的时间长度与叙述长度的关系,即是时限的研究内容。“我们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相等或基本相等的叙述称为等述,以此为基点,向两端延伸。叙述时间短语故事时间为概述,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为扩述,叙述时间为零,而故事时间无穷大的是省略,叙述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零则是静述。”③76这四种叙述运动在《罗杰疑案》中都有着精彩的表现。

第十七章《帕克》中,侦探波洛与管家帕克的一段对话通过直接引语的方式呈现出来,达维德·方丹认为:“侦探小说中对话场景的叙述是大量存在的。除了一些其他叙述功能的对话外,几乎所有的侦探小说中,侦探在进行案件调查时对当事人进行访谈都无一例外地成为侦探小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一点是完全符合侦探小说的基本模式的。”④这样的人物对话使叙述更具画面感和逼真性,能够生动的展示出人物的状态。波洛的强势逼问、帕克的张口结舌通通跃然纸上。人物对话在《罗杰疑案》中占了很大篇幅,我们从一段段的对话中,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勾勒出人物性格轮廓;通过对话内容,把握故事发展方向。

概述的情况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像填表格一样,简单几句话就交代清楚人物生平或概括地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空间背景等等。“概述具有加快节奏、扩展广度的功用。它一方面显示出叙述者驾驭故事时间的能力,同时也为读者展示出故事的远景,使读者能掌握欧更为全面的信息。”③78在第二章中,叙述者首先概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从叙述者的概述中,我们大致获得了这么一种印象:这个村子不大、消遣娱乐活动比较贫乏、艾克罗伊德和弗拉尔斯太太是村里人津津乐道的对象。接着,叙述者又简要介绍了艾克罗伊德的生平,并把与他相关的一些蜚短流长囊括其中。于是通过概述一人生平,就自然而然牵连出继子拉夫尔·佩顿、弗拉尔斯太太、女管家拉塞尔小姐等等故事中的重要人物。

省略重复且不重要的叙述,可以避免赘述,从而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第十五章中,由于之前一章中已经详细记录了“我”与艾克罗伊德太太的全部谈话,所以当“我”将谈话转述给就波洛时,就没有必要再在文本中长篇累牍地重复之前这一段冗长的全部对话,只需要交代一下“我”已成功转述的行为就可以了。其次,省略手法的运用,还能起到转移注意力,迷惑读者的作用。叙述者在末章中明确指出,“我对自己的写作相当满意。比如下面这个段落写得就再简洁不过了:‘信是八点四十分送进来的。而当我八点五十分离开他的时候,那封信还是没读完。’瞧见没有,全部都是实话。但如果我在第一句话后面加上基点省略号呢!有人怀疑过那十分钟空白时间里发生了什么吗?”①296而这十分钟的无字之处,恰恰是案件的关键信息。

静述是与省略完全相反的概念,省略是故事时间继续,而叙述时间为零;静述则是故事时间为零,叙述完全展开。对犯罪现场的描写,是侦探小说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种对场景的描写,就是典型的静述。对犯罪现场的勘探是破案线索的重要来源,对犯罪现场的描绘往往隐藏着案件的关键信息。为了让我们看得更清楚,除去静述之外,叙述者还在第七章中为我们绘制了一张犯罪现场平面图。此后,那一把被移动过的椅子成为破案过程中绕不开的疑点,在后文中被反反复复提及。“侦探小说以现场为中心,把种种事件和思考集中为一种场景的综述,就使这样的场景有了纵向聚合的价值。”⑤也就是说,这种静述的场景描写,虽然从时间上来看,没有故事时间并行发展,但故事情节接下来的进展,却可以从这里生发出去。

三、层层推进的叙述模式

有趣的是,第二十六章中侦探已然将真相告破,但叙述并未就此完结,紧接着出现了第二十七章,我们恍然大悟,原来之前的叙述全是医生记录犯罪过程的手稿。《自白书》一章的出现,使文本呈现出三个叙述层次:超叙述层——医生的自白、主叙述层——医生叙述的案件发展过程、次叙述层——案件中相关人物转述的故事。《自白书》一章中,“我”阐述了“我”的写作事实:“已经凌晨五点了,我感到精疲力竭——但总算完成了任务。写了这么长时间,我的手臂酸痛得要命。这份手稿如此收尾出人意料。我原本还打算在将来某一天把它作为波洛失败的案例而出版!结果真是没料到啊。”①295这种“自生小说”的设计十分巧妙:防止了叙述的戛然而止,也使得叙述的层次丰富起来,从而避免程式化的结尾方式。

主叙述层中,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次叙述层中人物转述的相关故事为主叙述层中人物的行为提供解释说明。这样叙述模式像一个个电脑窗口,在短短的二十七个章节中,妥善处理着人物间的复杂关系。“窗口”这一概念是玛丽-劳勒·莱恩在《电脑时代的叙事学:计算机、隐喻和叙事》中提出的,她将叙事学的隐喻资源扩展到电脑文化和计算机技术,借用计算机领域中“虚拟”、“递归”、“窗口”和“变形”四个概念,将一些难以言说的叙事特点形象地表达出来。

“计算机使用窗口隐喻,其背后的基本意思就是:实际运行的东西在任何时候都比屏幕上所能显示的要多。”⑤73由于我们的阅读活动是一个线性过程,故当文本中多件事情或多个人物同时出现在多个空间中时,若想要全都交代清楚,则需要同时打开多个“窗口”,而在实际的叙述过程中,往往由于叙述视角的影响,我们不能同时看到这些打开的“窗口”。和计算机实际运行的东西在任何时候都比屏幕上所能显示的要多同样,发生着的事件也比我们所能看到的要多。

第十一章中,谢泼德受波洛的委托,只身前往马尔比农庄,向福利奥特太太打听从前受雇与她的客厅女仆厄休拉·伯恩的情况。与此同时,波洛到医生家里,和医生的姐姐进行了一场谈话。医生和侦探同时出现在两个空间,两人的行为是并列同时发生的。而由于叙述视角的影响,我们是先看到医生的活动,然后待医生回到家,由姐姐告知之后,才知道侦探的行为。这时的医生看起来就是后知后觉的。他不断询问姐姐和侦探的谈话内容,语气显得急切暴躁,一反之前冷静从容的口吻,故令人生疑。

在此基础上,莱恩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窗口管理模式两个概念:横向窗口和嵌入窗口。“横向窗口向情节中的不同节点移动,不创造堆栈结构;当该窗口关闭或它的再现活动在中途搁置,叙事就可以转向情节中的任何一个其他节点,而且无法预见下一个窗口会显示什么内容。……而嵌入窗口则不同,新窗口被推进到叙事堆栈的顶层,读者完全知道当前窗口关闭后,叙事将返回到哪一个场景和哪一段时间。”⑤76简单来说,即横向窗口不断推动这故事的发展进程,而嵌入窗口属于回忆性质,不影响故事发展的进程,却能起到丰富人物内心,滋养故事情节的作用。

第十二章里,波洛指责与会的五个人物都像他隐瞒了一些表面看起来与案件没有关系,却都是实情的事情。以此为始,之后的几章都属于横向窗口,各人物在恐惧与罪恶交织的心理状态下,选择了吐露真话,交代出各自隐瞒的事实,从而推动侦探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而他们之所以隐瞒事实的原因,则是服务于横向窗口的嵌入窗口,是对自己行为的解释。

例如艾克罗伊德小姐的坦白,解决了失窃的钱财之谜,也推翻了案发时间的预设,使推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艾克罗伊德小姐姣好的容貌和高雅的气质,与她的偷盗行为格格不入,事后她也后悔不已,但天真地以为维系谎言才可以帮助拉尔夫,她又自己痛苦地将秘密埋藏于心。最终谎言被拆穿的时刻她羞愧难当,却意外捅破了她与布兰特之间的窗户纸,收获了爱情。命运的错综复杂从此处可见一斑。嵌入窗口的内容令人物的行动向纵深处延续,探究行动背后根植于人物性格中的根本原因,使得人物不由扁平而变得立体。在此基础上,顺着不断展开的横向窗口去跟进事件的发展,最终故事情节完整而内涵丰厚。

四、结语

《罗杰疑案》主要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起因是医生抓住弗拉尔斯太太的把柄,对其进行敲诈;然后医生为了防止自己敲诈行为的败露,杀害艾克罗伊德;最终医生的犯罪事实被侦探波洛道破,医生选择自杀。故事大致为一种两头扎紧,中间交织的辫状结构。其中扣人心弦的案情发展和漂亮缜密的逻辑推理给读者带来超凡的阅读快感,隐匿在犯罪事实背后的人性复杂和道德选择又令读者合上书本之后反思不断。情节的波澜起伏和内容的层层推进都依托于故事独特的叙述技巧。对叙述技巧的关注,能让我们从看似天衣无缝的情节设计中抽离出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发现案件的隐藏线索,也有助于我们领会精妙绝伦的故事设计背后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强大的文字驾驭技巧,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解读作品。

注释

①阿加莎·克里斯蒂.罗杰疑案[M].辛可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②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142.

③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6.

④达维德·方丹.诗学——文学形成通论[M].陈静,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3.

⑤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M].马海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波洛弗拉尔斯
詹姆斯·李·拜尔斯:完美时刻
库尔斯克会战
圣犬
稚嫩贸易
弗拉达·洛丝亚珂娃
最有型的擀面杖
一切
冰冷的椅子
女盗贼的把戏
321号房间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