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晶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
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学习西方列强,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而同时期的中国,却在晚清政府的统治下积贫积弱,面临着列强的欺凌与瓜分。为了救亡图存,各界仁人志士纷纷东渡日本取经,期盼借鉴日本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张謇就是其中之一。根据《日记》清光绪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五日记载,张謇东渡日本的想法由来已久。丙午会试报罢,张謇即认定“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他以“先事农桑”入手,投身于创办实业的实践中。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张謇产生了“以实业与教育迭相未用”的念头,后来画纺厂略见成效后便萌生了“东游考察”的想法。1903年,应日本国驻中国江宁领事天野的邀请,张謇赴日考察。
长达七十天的考察行程中,除了参观日本第五次全国劝业博览会,张謇到访了神户、大阪、京都、名古屋、静冈、东京、仙台、青森等地;归国后,张謇根据其走访实际,在《日记》中写道:“就所知者评其次第,则教育第一,工第二,兵第三,农第四,商最下。”①50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一部分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近代日本之所以能够迅速的走上强盛之路,归因于日本大胆借鉴西方,以教育为本。所以大批的中国官员到日本考察,借鉴日本教育经验。张謇访日期间,走访各级各类学校20余所。对于走访的学校,或多或少,张謇在《日记》中都有记录,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师资、薪酬、学生人数、教室布局、课程设置等。这些见闻为张謇之后在南通投身教育实践,改革传统教育提供了借鉴。
重视国民教育是日本近代改革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制令时,文部省撰文:“欲期社会文明、人才有艺,只好求之于小学教育的广泛普及和完善,故当今着手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把力量投在小学上。”②在初等教育上,日本政府给予了强有力的指导,而各级政府和民众也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四月二十九日,张謇到访伊良林寻常小学,日记中提到了地方财政对教育经费的补充。“授业料少者月十五钱,不足则取自于地方税之补助。”①5闰五月十四日道经一寻常小学校,日记中也有类似记载“村农子弟有半年耕半年学者,皆无授业料,其费取给于町村税。”①40教育经费的来源稳定,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日本初等教育的普及;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保证了日本基础教育的质量。在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实施的基础教育中,教育分为德育、智育、美育与体育。智育与体育、美育并重,没有偏倚。培养了解事物,掌握基本技能的受教育者。张謇评说“课程有文部颁行之令,教科有地方自编之书,报告有式,稽查有法,町村有税,补助有官,其教育之广被,宜哉!”①38
日本政府普及基础教育,重视实业教育,同时也不忘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师范者,兴学之本”。闰五月二十二日,张謇应嘉纳约,考察高等师范学校。“校兼有手工教室,……为发明实业,有与人之规矩,不徒恃口舌之空理也。其直接之系属,则寻常师范学校及中学校,其附属则寻常高等小学校及单级小学校,为师范生练习教授管理之地。脉络贯通,义类周匝,可谓有本末表里者矣。”①43完善的师范培养体系,为日本培育了大批的教育者,从而也进一步保障了日本教育的稳步推进。为师者,内外兼修。日本明治五年至十二年文部省审定的教科书,理工科选用的教材是欧洲译本,修养道德选用的教材是中国的六经诸子语,历史用的教材是明朝编写的《十七史略》,地理选用的教材是《瀛环志略》。师范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兼顾师范道德的培养,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日本教育的质与量。
明治初期的日本政府原始资本积累不足。为了发展经济、赶超欧美,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争得一席之地,日本政府制订了“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在国家政权的有效干预下,各种前期性资本和社会余资迅速地向近代产业资本转化,日本完成了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日人治工业,其最得要在知以予为取,而导源于欧、畅流于华,遂足分欧之利而兴其国。……与世界竞争文明,不进即退,更无中立,日人知之矣”①12。而同时期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已经产生,但腐朽的晚清政府唯恐资本主义的发展动摇自己的政权根基,非但不给予支持反而屡加阻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张謇曾上奏朝廷,弹劾北洋大臣李鸿章“战不备,败和局”,要求朝廷“另简重臣,以战求和”。然而,张謇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得到清政府当权者的支持。甲午惨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进一步刺激了张謇救国救民的责任感,坚定了他救亡图存的民族信念。在日期间,与工业相关,张謇主要考察了劝业博览会工业馆、玻璃厂、造币局、织物株式会社、筑港、范多隆太郎铁工所等地。
四月二十七日启程之时,张謇乘坐日本邮船会社渡轮“博爱丸”号,颇有感触。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造“宏济”“博爱”两艘轮船。战时配炮用作战舰,无战事则成渡轮用以盈利。国家省平时养船的费用,亦兵亦商,良法也。得益于四面环海的岛国环境,日本有着得天独厚的航运条件。相对于铁路、公路来说,海运耗资少、见效快,而且对于国防力量的提升和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都有着显著的意义。因而,日本的海运业就在靠政府的扶植和保护下,迅速发展起来。
五月十四日午后,张謇乘大阪邮船会社小轮观筑港。筑港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全国三大工程之一。“筑港之举,字明治三十年十月始定,三十七年竣工,预算费两千万元。其水道自二十五年始,费三百六十万元,淀河工自三十一年始,费九百十万元。勤矣哉!”①20张謇于光绪二十六年在通海交界的吕四一带着手筹建“通海垦牧公司”,虽然有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虽然获得清政府的准奏,张謇在创业之初,仍然经历了买地筑港之苦。吕四一带原本是一片荒地,谁也不管;因为有人着手垦荒,却成了争议之地,打了几场官司,才得以平息。获得这片土地的产权之后,通海垦牧公司,不仅投资大,而且投资周期长,同时因为在海边筑堤垦荒,易受海潮、台风等的侵袭,所以张謇的投资风险巨大。在当时,张謇的实业创业是缺乏稳定可靠的社会基础的,其依附依靠的清政府根本不能成为张謇所代表的民族资本的真正靠山。张謇观范多隆太郎铁工所,其中国有面积4万余方尺,注资150万元,能造汽船及疏淤通塞。张謇对此颇有感慨,“我思上海制造局规模之大,经费之宏,几几十倍与此,曽未为农工实业造一船,制一械,以市于民而收其利,以助农商之业而分人之利。彼此相较何如也?”①21可叹当时的清政府,国不为民民何以为国呢?
张謇日记中仅有一处提及日本的军事,五月二十日,张謇观岛津所制村田枪,“云凡中学校以上皆用以习操,小学校略小,寻常小学校则用气枪,亦用白铁为炮,使小儿推运演放。”①27日本重视国民军事素养培养,自上而下全民普及军事教育,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推行殖产兴业,通过土地改革等方式减轻农民的土地税,但农业的发展状况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闰五月七日,张謇乘车前往青森。“途中所见农业,颇有不良者,桑衰荆种,间有为地桑之鲁种,叶亦小而薄,麦则穗短而色黯,在田间者犹多。询之给仕,云七月半后乃可刈尽,此时亟于莳稻,无暇也。此已不及中国矣。”①33然则,农业税负下降,以及国家的财政支持,日本农业的发展后劲十足。张謇在闰五月十日的日记中,提及到山东日照农民许士泰,光绪元年到日。北海道开垦之初,招募人手,认地垦荒;及年限,如能有效开垦所占土地,不仅不征缴地税,所占土地尽数与之。“许以是得多领田而又能自力,……以其应募艰辛励精农业十余年如一日,……先后赏银杯及白桃绶名誉带,以旌异之。”相较于日本政府对农业的扶持,联想清政府统治下,工农商各阶层所遭受的重税压榨,张謇感叹“尽中国人中若许士泰者何限?十百千万倍于许士泰者,亦何限?其视政府,若九天九渊之隔绝,当其一詈而一嘲,十百千万倍于许士泰者也。”①35
张謇访日期间,日本知名学者藤泽南岳遣子相陪,愿为遍观各学校之向导。朝日新闻社画师还登门为张謇画像,登诸报端进行报道;观造币局时,张謇尤为感慨,平时国人都禁止入内的地方,因博览会而弛其禁;特别是华人观察者指示尤勤。面对日本看似友好的做法,张謇心中自是有所顾虑的。五月十二日,张謇在博览会通运馆参观时,发现日本人把福建诸海口标成黄色,绘入制作的台湾模型中。日本的侵略意图,昭然若揭。五月十八日,张謇在旅社休息时,听到两个中国留学生谈到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人与华人的交际情况,其中一人这样说道:“其用柔术者,乃欲揽中国教育之权,以中国为殖民之地,观宏文学院之所为,联队西乡之无行,其最明显者。”①25归国后,张謇兴办各级学校、创立各种实业公司,虽然没有改变清政府最终灭亡的命运,虽然他的实业救国梦想最终幻灭,但是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注释
①张謇.癸卯东游日记[M].50.
②王桂.日本教育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