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若一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一直以来,教育都是一个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话题。研究表明,教育水平与社会发展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即,一个社会的整体教育水平较高、受教育群体较为庞大,随之对应的社会发展就会呈现出高速和先进的状态;反之,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整体较为低下、社会中受教育群体相对薄弱,那么其对应社会的发展程度则相对较低、先进化水平也比较低。由此,教育一直被看作是国家与社会发展及全人类共同进步的坚实基础,在各学科领域中,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对教育相关课题进行了深度剖析,以期促进教育发展及社会发展。
在全球关注教育话题的大背景之下,家庭教育作为贯穿人一生的重要部分,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家庭教育衍生出来的各研究也得到了显著发展。由于家庭是个体诞生之后所接触到的最初的社会场所,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也都是个体接触到的最初、最久的社会个体,因此,家庭及家庭成员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个体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同时,个体也从家庭中获得最基本的生活知识技能以及社会知识技能,譬如起码的生存能力、自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适应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等,这就是家庭教育承担的教育任务之一——促进个体社会化。
关于个体的社会化的含义,在各学科领域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学者拿托普、迪尔凯姆和杜威最先提出“实现个体社会化”,这也是个体社会化最早被推上教育学界的舞台。美国社会学家I.罗伯逊曾给社会化下过定义,他认为:“社会化是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相互作用过程”。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其主持编写的《社会学概论》一书中写道:“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与此同时,我国的著名学者陈桂生教授提醒我们,不能把个体社会化简单地理解为个人被社会“同化”,更不可把社会化和国家化混为一谈。不论给个体社会化下的定义具有怎样的歧义,但各学科、各学者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点,那就是都认为个体社会化是一个反映个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概念。由此我们认为,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通过环境及家庭的影响、通过与社会中其他个体的互动交流及社会文化的内化,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人格,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识技能和社会知识技能,能够适应社会、改造社会,从而完成了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这就是个体的社会化。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认为,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也是个体一生中接触最为紧密的社会环境,因此,家庭是完成个体社会化中最重要的机构,对于个体社会化中所包含的生活知识技能和社会知识技能都起着最初和最重要的影响作用。与此同时,鲍姆林特还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态度分为了三类:专断型、随意型及权威型,他的研究表明,具有不同教养态度的父母对于孩子所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这些孩子的社会化程度也高低有别,其中,权威型父母教养出的孩子社会化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两类父母。根据鲍姆林特的研究可知,家庭的教养方式对于个体的社会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著名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认为,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家庭通过家庭生活的方式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转授给儿童,让儿童在家庭生活中进行模仿,使之逐渐社会化。学者时春阳也认为,父母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等,都会在处于儿童期的孩子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孩子的一言一行直接反应了其父母的品格。综上所述,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社会化的具体内容极为广泛,其中最基本的社会化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2)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3)确立培养自我观念和人生目标;(4)促进个性的形成;(5)培养社会角色。而在当前社会,个体社会化不足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在家庭中,我们越来越多的发现,儿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更加普遍的存在,许多孩子甚至在进入小学之后依旧需要家长为其穿衣、收拾书包,更有甚者,还要家长的央求才肯坐在桌前吃饭,这就属于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的表现。对于孩子过分溺爱,也容易造成孩子形成依赖型人格,形成依赖型人格的个体小时候依赖家长,进入社会后依赖朋友、恋人,自己组建家庭之后依赖伴侣、子女,这就是没有形成独立人格的典型表现,也是缺乏社会化的体现。
另外,我们时常能看到一些社会报道,有一些头脑十分发达智商极高的孩子,在十三四岁的年纪就可以进入一些知名学府深造,但是往往这类孩子在之后的后续观察中就显示出极大的社会化不足,表现多为生活无法自理、无法与同学正常交流,最终由于在高等学府中无法顺利完成学业而被劝退,曾经脍炙人口的神童最终变成一个被社会潮流所抛弃的书呆子。通过对这类个体的研究和观察表明,这部分个体在幼年时期,大多被家长灌输了只知学习不知其他的思想观念,除了读书学习之外,其他的一切事情皆由父母长辈代劳,这类家庭的教育观念简单可以概括为“读书改变命运”,但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只关注到个体在知识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社会能力的培养,最终造成神童陨落的家庭教育悲剧。
与此同时,有许多儿童并不具备与他人交流的良好素质,比如在与同龄儿童交往中展现出自私、为我独大、不会关爱他人,这类儿童随着年纪的增长进入到大学、社会中,往往更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演变为暴力事件,在家庭中也很难做到关爱父母长辈,自己成为父母之后也很难对子女进行应有的良好教育,形成了恶性循环,这就是个体没有内化社会规范以及没有成功培养出合格的社会角色的表现。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具有两个任务,一个是个体的社会化,一个是个体的个性化。诚然,个性化在个体的一生当中也十分重要,每个人生来都是独立的、不同的个体,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善于分析孩子的兴趣所在,这样有助于把孩子培养成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如果只强调个性化而忽视个体的社会化,那么培养出的个体只能是一个“自然人”,无法与社会进行融合。著名教育学家石中英就曾表明,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根据这一观点,家庭教育就应当是在家庭环境中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的实践活动,具体说来,就是家庭教育需要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同时需要把社会的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家庭成员言传身教的方式内化个体的身上,这才是良好的家庭教育的本质。
人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个体,有特定的社会背景,个体想要能够生存、得到发展、获得成功,就必须要跟社会融为一体。所以任何一种层面的教育,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教育还是家庭个体层面的教育,目的都是需要把个体培养成一个能在社会上所生存下来的人,能被环境所容纳、容易与社会环境结合的人,也就是适应这个社会的人,所以家庭教育要强调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首先,家长要树立起科学的家庭教育的观念,不要只强调孩子的个性化,或是只重视书本知识而忽视其他社会能力的片面社会化。另外,根据前文提到的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对家庭教养类型的划分,其中权威型教养方式对个体的成长最具益处,权威型家庭成长起来的个体社会化程度显著高于专断型及随意型,而权威型教养方式则表现为,家长合理指导孩子的行动,注重启发儿童,在有必要的时候坚决控制。这为家长在家庭中怎样教育孩子提供了借鉴参考。
其次,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在于言传身教,并且大量观察研究表明,身教的作用远大于言传,家长在家庭中的表现会有很大部分直接转移到孩子身上。因此,想要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家长就要首先提高自己的社会化水平,在家庭生活的点滴中,为孩子做好身教的榜样。当家长的行为规范使孩子产生了认同感的时候,孩子才会自主自愿的接受这类规范准则,并把其内化,成为自己的准则。
最后,家长要善于培养孩子的自主人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当个体有了自我意识,并能够通过自己的意识来判断某种行为的优劣,并从中汲取教训或者是获得帮助,这时,个体社会化才算是真正的完成,个体才能够根据自己的社会角色来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发展。
个体社会化程度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而个体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树立科学的教养观念,重视培养个体社会化,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李斌.社会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时春阳.家庭与个体社会化研究[J].科学信息,2010(5).
[3]鲁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