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昆明理工大学
“老山精神”是30多年前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革命勇气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展现了不畏艰险的无私奉献精神,彰显了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突出了忠于国家和人民的服务精神,显现了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是理想信仰、价值观念在文化中的浓缩,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而“老山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一类典型代表。
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改革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伟大事业,是凝聚着民族精神的奋斗历程。从邓小平时代提出了改革开放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得到了充分反映和体现,民族精神在改革实践中得到凝聚和升华,以“老山精神”为代表的民族精神也在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推进全面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得到了体现。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建立后至1978年,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29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2018年将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生活实现了小康,逐步富裕起来了。”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新征程,而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时期。整个改革开放进程中,无不体现着民族精神的力量。
在改革开放的探索中,我国经受国内外政治风波的考验和经济发展压力的考验,为了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党带领全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我国人民的切实利益,为创造稳定的条件和环境,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为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奠定了良好基础,推进了中国的发展,创造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济建设为中心,让我国在世界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实施改革开放,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改革和开放需要解放思想,更需要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在这个长期的推进过程中面临重重压力和困难。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凝聚从邓小平时代的改革开放到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邓小平反复强调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要敢于创造[2]。不畏困难,进行经济、政治和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对国内各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实行互相开放,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对国外全方位开放,进而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开拓创新是民族发展和国家进步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源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3]。与时俱进,变革创新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通过改革激发了新制度、新体制和机制的优势,创造了新的战略机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改革,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加快推进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
改革开放的实践为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重要特色,就是把改革与开放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党的十九大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最基本国情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坚持对外开放,立足人民需要,坚持外延与内涵发展并重,实现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基于对“老山精神”的深入领悟,将宝贵的民族精神内化于自身的价值观、外化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行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引导学生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树立远大理想,在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中成长成才,是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正向纵深推进,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改革激发新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优势,创造新的战略机遇。伴随着我国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在学校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抓住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是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特色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重要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以此为契机,坚持为学生服务,为学校建设“双一流”服务,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全面提升为重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表现在主要发达国家着手推进更高起点的“再工业化”和以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我国通过开放,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引导全球经济议程,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保护和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向世界更多国家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巩固世界强国地位。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对外要不断完善开放办学,以创新思维推动内涵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对内要不断优化办学结构,培养大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领军人物,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面向,办好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以坚定的民族精神朝着高校工作者的目标与使命努力。
抓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传承与弘扬以“老山精神”为代表的民族精神,用民族精神引领师德师风的建设。首先,应以实现高等教育强国为目标。在学校建设中深化综合改革,加大对外开放,加强人才交流、人文交往、文明互鉴,完善育人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使高校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将以“老山精神”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注重职业理想的树立,坚定职业信念,以爱育人,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道德引领和榜样示范作用。最后,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忘初心,发扬民族精神,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1]敬琏.渐进与激进——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59.
[2]杨根乔.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J].中州学刊,2014(9).
[3]逄锦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基本经验——纪念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