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词意蕴的清馨闲雅

2018-10-24 00:04:09周永研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馨香宋词词人

周永研

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诗词不但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且每一种体裁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有过辉煌的全盛时期,产生过许多不朽名作。词是产生于中唐以后的乐章,至宋一代达到顶峰,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宋词本身具有无穷的风韵与魅力,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它的独特性集中表现在文学特征上,无论是色彩的清丽,语言的温婉,还是情境的高远等,都可以用一个“美”字来概括。不仅具有外在言辞形式之美,而且还具有内在的意境、情感、情趣之美,宋词之美是全方面、多角度、由内而外的美。清馨闲雅是宋词的一个显著美学特征,具体来看,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色彩的外在清丽、语言的内在馨香、心理的闲情逸致、情境的优雅高远。宋词“清馨闲雅”特征主要从视觉、听觉、嗅觉、知觉上对美的事物的进行展示,这里,我们主要结合具体作品来分别说明宋词的清、馨、闲、雅。

一、色彩的外在清丽

用色彩来描绘形象、创造意境是我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特色之一。宋词之所以与唐诗并驾齐驱,美冠一代,不仅因其美在语言,美在情境,美在心理,更因其美在色彩。

宋词给人的大体风格就是清淡,所谓的清淡并不是说其颜色单调,而是所描绘出的画面呈现出一种清丽和谐的状态。这种特征可溯源至晚唐五代的花间词、南唐词,作品大多通过花草、云雨、山水、珠玉等事物来体现清丽之美,如韦庄的《菩萨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词中湖水之碧和肌肤之白的和谐搭配,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视觉感受,让读者体验到了全词风格的清丽柔美。黄庭坚《南歌子》:“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其中槐叶的浓绿与榴花的火红形成冷暖对比,而室内的“低窗暗”与室外的“照眼明’又构成明暗对比,这两组色彩与光度上的鲜明反差,对屋里屋外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气氛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渲染作用。晏殊《更漏子》“雪藏梅,烟著柳。依约上春时候。初送雁,欲闻莺。绿池波浪生。探花开,留客醉。忆得去年情味。金盏酒,玉炉香。任他红日长。”更是提到了雪、梅、烟、柳、绿池、金盏酒、玉炉、红日八种颜色不同的事物,他生动的将这些事物在一篇词中串联起来,没有视觉上的杂乱无序,带来的只有初春时节的清爽悦目之感。这也是宋词的清丽特征所在,淡中有丽,丽就是丰富的色彩感。

文学作品是语言描绘的色彩世界,中国文学作品的色彩描绘在《诗经》《楚辞》等先秦文学作品中就已经非常成熟而极具个性。对此,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有精彩阐述:“至如《雅》咏棠华,或黄或白,《骚》述秋兰,绿叶紫茎;凡擒表五色,贵在时见,若青黄屡,出繁则繁而不珍。”宋词中的色彩词是相当丰富的,不仅表现出所描写事物的物理意义,而且承载了词人浓烈的主观感情,还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色彩描绘在诗词中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它不仅能使艺术形象更具体、生动,同时也能起到烘托气氛、渲染环境和暗示感情的幸用。

二、语言的内在馨香

词最初是接近口语的。宋词既用口语,也用雅言,有的文言成分多一些,有的白话成分多一些,也有二者并用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学艺术必须通过语言来表现并感染熏陶读者。在欣赏宋词的过程中,我们虽然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香味,但通过语言载体这个载体,联系个人生活经验,通过记忆感受,便可以寻觅宋词语言的内在馨香之味。馨香之美可以有多种体现,如花香、面香、被香、发香、体香等等。这些在宋词的具体作品中会经常出现,体现了宋词女性化的审美倾向,这是宋词的一大特色,非常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如柳永《应天长》:“风露凄清,正是登高时节。东篱霜乍结。绽金蕊、嫩香堪折。”词中的“嫩香”指的是菊花的芳香,秋高气爽的时节,菊花尽情绽放,芳香四溢,令人陶醉。周紫芝《菩萨蛮》:“香肌得酒花柔软,粉汗湿吴绫。”这里作者融合了体香、酒香、花香、汗香多种香味,绵绵不绝的香艳气息让人如痴如醉,仿佛可以看到一个散发着脂香粉气的少女缓缓走来。又如王之道《减字木兰花》:“钗头花满,舞罢梅英飞入盏,一釂何妨,花与佳人巧斗香”,赵长卿《鹧鸪天》“睡觉扶头听晓钟,隔帘花雾湿香红”,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等等。不论是自然花草淡香,还是美人胭脂浓香,都流露出了宋词妩媚妍丽的馨香特点。

据统计,在《全宋词》收录的一万九千多首词作中,“香”这一意象就出现了六千余次,即在《全宋词》中有近三成的作品都运用到了“香”这一意象。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几乎不会在作品中单独展现自然草木芳香,更多的是把花香、草香与人香、帘香相结合,使自然气息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样可以使其变得灵气生动。宋词中的馨香意蕴是十分丰富的,它已经成为词人心灵世界的重要意蕴之一。

三、心理的闲情逸致

通过描摹具体事物塑造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更是宋词的传统,正如清人袁枚诗中所言“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从宋词作品中可以看到士大夫阶层对待生活充满“闲情逸致”,我们认为这种“闲逸”的特征就是因文学作品的生活化而产生的。与传统文学围绕家国情怀、民族意识、战争军事主题创作不同,宋词更多关注的是私人化的内敛的生活,如闲事趣闻、宴乐游艺、芳草美人,风花雪月之类。“闲逸”有时只是一种自我解脱的途径,实际上词人是要借此排遣内心复杂纠结的情感,如离别愁绪,失意迷茫,忧国忧民或人生苦短,等等。如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从“细细”“叶叶”看出作者对秋季特征的精准把握,说明他观察环境细致,而“初尝”“易醉”“小窗”“浓睡”则反映出了作者闲淡雅致的生活态度。又如苏轼《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风雨中依然保持镇定自若的性情,毫不在意天气。如果说晏殊的闲情是出于纯粹的热爱生活,那么东坡之词中的闲情则体现了他面对人生低谷时豪迈洒脱的气概。

在宋代词人的笔下,作为一种生活状态的意蕴,“闲情逸致”在宋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李清照是“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的高手,她能“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主要靠的并不是作词的一些小技法,而是一颗真笃的词心,一片纯雅的词情。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她的词达到了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苏轼《跋黔安居士渔父词》中记载黄庭坚的词“清新婉丽。问其得意处,自言以水光山色,替却玉肌花貌。”可见,士大夫很得意他们不沉迷世俗乐趣的高情雅志。

宋代词人由于不满柳永俗词的弊病,要求改革词风、提高词品,从而引导词体的创作走上了“复雅”的道路。

四、情境的优雅高远

雅是宋词的基本格调,无论是婉约词,还是豪放词,都具有优雅的审美特征。词作为一种音乐性文学体裁,需要选择合适的词牌名,讲究音律平仄,需要考虑字句的长短组合,对词人的文学、音乐、艺术修养均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是促使其高雅化的重要因素。艺术高雅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关于这一点在宋词意境塑造上可以发现。正是出于对美的追求,我们陶醉在“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的词境中,流连忘返。

宋词意境创造的核心在于情景交融,要求真情实感的外化。晏殊《浣溪沙》中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里,作者把对逝世妻子的悲伤哀婉的深情注入到了物象中,落花纷纷、燕又归来营造出了凄清孤寂的意境。即使是苏子瞻也避免不了使用委婉优雅的表达,如《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能营造雅致氛围的还有“疏星、淡月、玉阁、雕栏、寒江、夜雨、梧桐、芳草”等意象。情为词心之源、词章之核,情既是词创作的内驱力,又是词表现的内容之一。

当然,宋词的美学特征是多元的,它不仅仅局限于“清馨闲雅”这一点,文学解读从来都不是固化的,宋词的美学特征解读还可以从音乐性、篇章结构、历史传承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性解读。这里,我们只是提供一种艺术欣赏视角罢了。作为一种承上启下的文学体裁,宋词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不管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意蕴,都呈现出多层次的美学特征,宋词对美的追求达到了极致,表现出本体多元特征和美的多样性。

[1]胡遂.优雅的唐宋词[J].中学语文教学,2014(4).

[2]康锦屏.论宋词语言的审美特征[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1(1).

[3]刘贵华.宋词词派风格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8).

[4]史仲文.两宋词史[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5]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56.

[6]田耕宇.“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雅化——论苏轼词与“雅词”的关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3).

[7]杨吉华.文学语言诗意逻辑的生成与存在主体的意义建构——以宋词语言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1).

[8]杨艳梅.宋词意象的文化品格[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1).

猜你喜欢
馨香宋词词人
宋词里的中秋月
华人时刊(2023年17期)2023-10-24 08:01:48
让端午弥满文化馨香
工会博览(2022年17期)2022-07-15 07:25:52
半小时漫画宋词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学生天地(2020年4期)2020-08-25 09:07:46
词人的职业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8
馨香纪
鹿鸣(2018年1期)2018-01-30 12:39:53
一束《樱花》馨香二十余年
歌剧(2017年4期)2017-05-17 04:07:13
淡淡馨香,悠悠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