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社交网络下诞生的新群体——炫食族,是一个有饭前拍照习惯的年轻群体,活跃于微信朋友圈、微博、Facebook、推特等社交媒体,是当下消费社会中“晒客①”文化的直接表现。炫食族的“炫”等同于常说到的“晒”,在网络用语中指“把东西放到网络上给大家看”,类似于英文中的“share”,即分享。②炫食是时下对热衷在社交平台发布美食的一种行为定义,炫食族也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目前炫食行为已经成为仅次于自拍的主要网络社交内容,当用户接触社交网络时,必定会亲身经历炫食这一现象或加入到炫食的行列中。这种炫或晒的行为背后正是社交关系和社交意义的体现,目前国内外对于炫食族的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对朋友圈炫食族的照片内容分析来发现炫食族炫食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和社交情况,并结合格戈曼戏剧理论来具体分析。
炫食是网络晒客文化的一种,但目前关于晒客文化的研究要比炫食族研究更广泛,国内外对炫食族的研究甚少,在知网中检索“炫食”的相关文献仅能检索出5篇,文献的主要关注点多集中于炫食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炫食的发展历程。心理学家瓦莱丽·泰勒认为对于食物过分关注是一种病态心理。③据资料显示,67%的中国人曾吃饭前拍照发微博;在一份关于消费者在餐饮与娱乐方面的购买倾向指数调查中发现,近1/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把用餐时的美食照片分享到社交网站上。④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的戏剧理论中指出在社交网络这个“舞台”上,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塑造符合自己理想的角色,为了使角色理想化,表演者必须摒弃或隐瞒与塑造形象不一致的行为。⑤表演者的“前台”是其塑造的理想角色,“后台”才是褪去表演后的真实个体。凌彬指出晒客文化的本质是社交网络用户在网络这个“前台”的表演,用户希望通过这种表演折射出个人的“后台”形象,完成理想中自我形象的塑造。⑥因此对于炫食族的炫食内容和社交行为的研究可以揭露炫食族这一细分群体的内在真实动机,了解当下晒客文化中消费社会的内在联系。
本研究采取定量内容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相结合,来具体分析微信朋友圈中炫食族的美食照片内容。
目前没有相关文献对炫食族进行明确的量化界定,因此笔者通过对20位研究对象的朋友圈美食文本进行长期观察后,总结出:以一个星期作为一个自然周单位,当炫食者在社交平台上每周发布的关于美食的照片内容条数占所有类型照片条数的比例大于等于50%时,就可以界定某人为炫食族群体。经过筛选后,有10位研究对象满足炫食族条件,故选为此次研究的样本群体。
本研究采取滚雪球抽样的方式来收集炫食族的样本。具体方式是首先从笔者的朋友圈开始进行第一轮抽样,将满足炫食族条件的微信好友列为样本行列中,其次再通过身边好友的推荐来进行第二轮抽样,笔者与这些符合条件的炫食族取得联系,并沟通好加为微信好友,通过筛选后最终选取了10位满足条件的炫食族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群体。本次研究的数据收集时间范围为2016年6月~11月,笔者在10位炫食族朋友圈内一共采集了535条炫食内容,其中照片文本为449条,小视频文本为86条,并按照研究目标,对这535条原始资料进行量化的内容分析,以SPSS19.0作为此次研究的统计分析工具。
研究以美食文本、炫食行为、社交行为三个方面为原始数据的基本类目构成,并在这三个框架下进行类目的细分和编码。其中美食文本由照片、小视频、图像文字构成;炫食行为由炫食种类、炫食环境、炫食主题、炫食动机和炫食相关物构成;社交行为由点赞量、评论、自拍关系和群拍关系构成。对美食文本的研究是要考察炫食族的网络使用习惯;对炫食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分析照片背后暗藏的心理动机;最后对社交行为的研究是要考察炫食这一网络行为对炫食族现实社交的影响,但由于微信私密化的特点,笔者不能完全看到炫食族朋友圈下的点赞量和评论情况,因此笔者将通过对炫食族进行深度访谈的方法来获得这一部分的数据。
1.“美食”是社交主体的前台角色
在社交网络中,美食是裹挟着炫食族社交心态的表现工具,每一条炫食内容都是经过精心修饰后呈现在社交平台中。这种修饰行为可以理解为炫食者的扮演行为,是炫食者对自我形象的一种后台管理,而美食充当着修饰后的前台角色。这是因为人们很在意自己在好友心中的印象,所以愿意通过美化修饰的手段来呈现自己“前台”的形象,而隐藏那些不愿意呈现在大众面前的特质。研究发现,修图和摆拍是炫食族在拍摄美食时必不可少的环节,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方式。如图1所示,在449条美食照片样本中,使用修图软件的样本数量占总体的93.8%,未使用修图软件的仅占5.6%,这种极端化的对比充分反映出炫食者对自我形象管理的重视度,笔者在采访中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点,10位炫食族都表示修图、摆拍很重要,他们认为适当的修图、摆拍是为了让食物看起来更好看和这是对观看者的尊重。从这些回答中可以看出“审美”和“尊重他人”是炫食族的表层动机,通过修饰后的美食来进行自我构建的目的或在他人心中建立、维持对自己的印象,这是“美食”角色扮演的目的。
图1 炫食族照片修图频率柱形图
2.炫食的本意不在“食”
美食在社交媒体中的形象不仅是果腹的角色,而是更立体化的角色形象。这个立体化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表层、中层和深层。表层很容易理解,就是前面提到的“前台角色”,是指炫食族的就食内容,这个内容包含了食物的种类、外貌和口感等等,它表现的核心就是品尝美食这一基本主题。
图2 炫食主题频率柱形图
而中层是指炫食者依托“食物”这一载体来表达的炫食主题,通过美食照片的元素构成和文字表达可以获悉炫食者的分享目的。研究发现,除去品尝美食这一基本主题,分享个人状态、DIY自制美食和聚餐是炫食族分享频率最高的炫食主题,这三个主题背后正是个体思想、行为和生活空间的展示,如图2所示。在数据分析中发现,特色美食(专指饭店美食和地方特色的食物)和自制美食是分享率最高的两类食物,前者重在分享食物和店家,具有交流互动、表现消费水平的意图,后者重在厨艺,具有展现自我能力的意图。由此可见,人们乐于在社交平台表达心情感悟,分享个体成果和展现个体生活圈层的目的则是获得关注,而美食仅是炫食目的的搭配外衣。
深层指的是炫食者的真正心理动机,这是潜藏在美食外衣下的“秘密”。因为照片可以折射出拍摄者的内心世界和想要表达或传递的内容信息,而美食照片里常出现的精致餐具、周围环境、装饰品、电子产品等不同元素和特写、俯拍等常用拍摄手法正是美食里暗藏的“秘密”。
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秀出自己的行踪、心情及其他经历,是人自我披露行为的一种表现。⑦自我披露是指个体将自身的情感、想法与观点展现在他人面前⑧,通过文字描述、照片、小视频发布在朋友圈,进行自我披露。炫食行为必然也是自我披露的一种,是炫食者后台扮演的真实心理动机。
1.表层动机:记录生活、自我享受、获得关注
“记录生活”这四个字是笔者访谈中听到炫食族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这是一个对媒体功能的普遍认知和充满感性思维的表达意图,却不是个体内在真实的炫食动机。研究发现,炫食者喜欢把炫食当作自己的生活乐趣,这种乐趣是享受美食作为道具下的自我创作成果,也就是说炫食族把食物当作创作的素材,对其进行调色、调光、滤镜才是他们热衷的事情,他们分享的是自己的作品而不是美食,是因为好看而晒,并不一定是好吃而晒,这是炫食族自我享受的表现,他们希望通过社交平台的分享而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和夸赞。同时研究还发现,部分炫食族认为美食可以缓解工作压力和治愈心情。所以记录生活可以解读为打卡式的线上社交生活,其形式在于不间断、有频率地披露自己的生活状态给社交圈的观众阅读,目的在于获得关注和增加好感。
2.真实动机:获取认同感、自尊感;削减孤独
炫食族通过美食来记录生活获得关注和夸赞的背后是获取认同感、自尊感的真实动机体现。研究发现,炫食族们喜欢通过美食来表达亲情、友情、爱情、自我等方面的和谐美满,他们披露自己的状态是因为需要好友的点赞或积极的评论来提升自我的认同感和更全面地认识自己,通过别人的反馈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肯定,塑造自我存在的现实状态。笔者在访谈中发现,“分享幸福”是炫食族炫食动机中选择最高的一个选项,如图3所示。之所以“分享幸福”这么被看重,是因为幸福体现着一个人的生活现状、经济能力和情感状态等方方面面,人们勇于追求幸福但更乐于比较幸福,而幸福的背后是获取自尊,寻求认可的表现。
本文在炫食族照片内容相关物的分析中发现,部分炫食者在炫食之外,通过展现优雅的室内环境、精致的餐具和装饰物来体现自身的品位或审美,这种有选择性的自我披露正是获取自尊感的体现。研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如图4所示,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表明炫食族喜欢在炫食时标注地理位置,这种标明地理位置的做法是个体虚荣心的体现,在针对这一现象的访谈中有炫食者也毫不避讳表示标注地理位置只是偶尔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已;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是记录生活中一些不一样的体验和方便别人知道自己就餐的地址。高档的就餐环境、他人的询问关注都能增强个体的自尊感和优越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和主动意识的交汇促进了炫食者的自尊感获得。
同时,研究发现美食可以舒缓压力和治愈心情,是部分炫食者调整心态、减少孤独感的内在心理动机。基于研究对象的身份以学生居多,尤其是留学生为主,不难理解频发美食的原因是出于独自在外寂寞孤独,以食物为由来缓解在外思乡的忧愁和现实环境下的压力。
图3 炫食动机频率条形图
图4 照片、小视频地理位置显示情况饼状图
1.互动
炫食族的网络社交并未改变现实社交。在朋友圈的炫食是炫食族对自我形象的呈现,但是主要受众不是熟人好友,而是不熟的好友,因为与炫食族线上线下互动频繁的是同一拨熟人群体,对炫食族本人很了解,炫食族的自我表达、自我形象的建构更希望被不熟的人了解知道,所披露的内容更希望得到不熟的人认可。实际上炫食族的网络社交针对的不是微信熟人而是不熟的群体。但研究发现,线上交往互动的结果多是以熟人为主,但是不熟的群体依然和现实社交一样线上互动鲜少,炫食族表示分享美食可以算作一种增进与好友感情的方式,但是作用并不大,真正的友情不是靠炫食互动来体现的,说明炫食族的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一致。
2.屏蔽
炫食族的网络社交与现实社交一致体现在炫食族在炫食时会不定时屏蔽一些微信好友,而屏蔽对象多是领导、同事或微商等人群。在访谈中发现,部分炫食族有屏蔽微信好友的行为,他们表示屏蔽的原因是想保留个人的私人空间不受打扰,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想保持一种高冷的形象,不想被人认为发朋友圈过于频繁。在炫食族的认知中,朋友圈是私人空间,工作与生活应是区分开的,这一点在线上社交也同样体现。
炫食是对美食的一种热爱,更是社交生活的表现工具。在自我披露盛行的网络时代里,人们更愿意用图片、视频、文字来展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我观点和构建自我形象。美食在社交网络中以更立体化的形象表现着炫食族内心渴望的形象建构和内在心理动机。在他人注视下的炫食行为是修饰重塑后的社交表达,朋友圈中已习惯这种带着面具交流的社交表达,它可能真实但也可能刻意营造,但这种表达背后是炫食族获取关注满足自尊感、寻求认同和削减孤独的真实心理动机体现。从炫食族个人角度看,炫食提供了个体自我表达和展现的权利,缓解了个体的心理问题。但从社交意义的角度看,炫食行为并没有改变炫食族的现实社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炫食是当下网络文化中的流行体现,它可以短时间内吸引关注获得互动,但并不具备促进人际交往,增进友谊的作用。在网络时代中,炫食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记录分享,而成为了被年轻群体接受并认可的一种生活态度,其实质是物质生活的丰盈富足催生了个体在网络世界中的精神寄托,这种精神满足是虚拟且短暂的,虽然精神尚存,但却扩大物质意图缺少价值内涵。
注释:
①“晒客”指的是把自己的中意物品、生活琐事、思想心得等,放到网络上与人分享,由人评说。出自2006年12月诞生的中国最大的晒客专业网站“晒客中国”上的定义。转引自赵红艳.《网络“晒”行为的社会文化学解读及监管》.新闻知识,2010第09期,第84页.
②凌彬.《微信相册自我呈现的文化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4,第60页.
③瓦莱丽·泰勒《食物癖:社会与食物的复杂关系》加拿大肥胖会议演讲。何吴明.《“炫食者”,人如食?》.百科知识,2013.09(上),第37页.
④马思琦.《网络时代“晒美食”行为的传播心理学》.新闻研究导刊,2016第14期,第328页.
⑤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⑥凌彬.《微信相册自我呈现的文化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4,第72页.
⑦何吴明.《“炫食者”,人如其食?》.百科知识,2013.9(上),第38页.
⑧王庆洋.《微信朋友圈“晒”行为的心理分析》.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第3期,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