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乐山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4)
歌曲《望乡词》是爱国诗人于右任先生作词,陆在易先生作曲创作而成的,它情感丰富、内涵深刻,同时也具有浓郁、丰富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因此,对该作品进行曲式分析及对情感处理进行研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于右任先生(1879~1964)原名伯循,字诱人,号髯翁,陕西三原人,现代大书法家、伟大的爱国政治家、教育家、爱国诗人。青年时期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在孙中山先生领导下为推翻清朝政权统治建立 “中华民国”做出重大贡献。1949年国民党战败。于右任先生被蒋介石裹胁到了台湾,自此阔别家乡,再也不能与妻儿团聚,这是于老一生的伤痛。1962年,在于老极度渴望国家统一,家庭团圆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感情真挚、苍凉、悲壮的《望大陆》(又名《国殇》)。
陆在易先生(出生于1943年)别名梓均,浙江余姚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以声乐创作而著称的当代中国乐坛著名作曲家。他所创艺术歌曲《桥》 《家》 《盼》荣获首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在第二届、第三届“金钟奖”作品评选中,其作品《我爱着土地》 《望乡词》分别夺得桂冠。陆在易先生被人们赞美为“音乐诗人”。因为他的音乐作品具有情感丰富、内涵深刻等特征,同时也有较为浓郁、丰富的歌唱性和抒情性。对祖国、民族命运的高度关注以及祖国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大爱情节”是其作品创作主要特点。《望乡词》便是这方面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曲式结构:单二部曲式
调式:be羽
该作品为是一首对比主题变化再现的单二部曲式,调式为五声民族调式be羽调式。
(1)引子(第1~12小节):①前10个小节为描绘型引子,大量运用倚柱式和弦及震音,渲染出凝重、苍凉的气氛。第1~3小节演奏力度为中强——强——中弱,且第二小节的力度记号sffz(强调重音)使得1~3小节的色彩对比更加突出。第4~10小节为属准备,演奏力度由弱到强,再由强变极弱。既渲染了气氛,也为引出下一小节的做铺垫。②第11~12小节为主题型引子,节奏型由柱式和弦变为了分解和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保持了苍凉、凝重的气氛,又为后面做铺垫。速度记号从最开始的广板变为了小柔板,节奏较为自由。力度记号为由中弱。结束在be羽调式的属和弦上,为开放型结构。
(2)第一部分A段(第13~29小节):由四个乐句构成,按照起承转合关系所构成的非方整性乐段,具有收拢性和不稳定性。①a句开始于be羽调式,第15、16小节进行离调,转入了其同宫调式系统bG宫调式,色彩突然明亮了起来,增强了其色彩对比。②b句承接前一句的bG宫调式,第17、18小节运用下行模进的手法,对材料进行强调。调式则回到了be羽调式;第19、20小节力度记号由mp渐渐地转变为p,结束在be羽调式的属和弦上,具有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③c句虽和a句在结构上有些类似,但在调式上变为了bG宫调式。同时将伴奏中的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用切分音来替换,最后离调到be羽调式。力度标记由mp渐强到mf,最后通过几个八分音符组成的上行柱式和弦让情绪在慢慢地累积。④d句的第25、26小节是将b句17、18小节的旋律音上升三度而来。力度记号由f渐弱到mf再渐弱渐慢到mp,最后由mp渐强到f,并回到原速。加强了作品色彩对比的同时,也增强了其情感的对比。音量加强及演奏力度、速度的对比等一系列变化将歌曲推向高潮引出第27~29小节的主旋律(见图1)。调式调性为bG宫调式,结束在主和弦上,具有收拢性。
图1
(3)第一部分B段(第30~39小节):由两句按照对比关系所构成的非方整性乐段,具有收拢性和稳定性。该乐段为歌曲的高潮,整段在低音声部运用大量的三连音节奏型,力度变化为mf(中强)(中弱)这一系列变化使得每个乐句都更加紧凑,同时也使得音乐的紧张度增强。该段调式依然采用be羽调式,速度上主要运用Moderate(中速),与上一段相比较速度明显加快。这样既发展了前一段的悲伤、苍凉的气氛,又让前面部分压抑的情绪在此得以爆发。e句与f句的对比使得整段材料的情感色彩变得更加鲜明。从第33小节开始采用音阶下行的渐慢渐弱地处理,伴奏也由密集的三连音变成了八分音符,这使得情绪再一次陷入了低沉、压抑的状态,同时也让音乐充满不确定性。最后落在主调的主和弦上形成具有收拢性及稳定性的结束终止。
(4)连接(第40~47小节):该作品中的连接以8小节的哼鸣的方式出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调式为be羽调式。第40~43小节运用了重复的旋律写作手法,速度为adagietto(小柔板),伴奏声部一个声部与旋律声部保持一致,另一个声部采用主和弦的分解和弦,这样的和弦配置缺少了低音部分,使得音乐更加具有戏剧张力。
(5)第二部分A1段(第48~63小节):是由第一部分A段的变化重复,由四句按起承转合关系所构成的方整性乐段,具有收拢性和稳定性。音乐主题由人声变为了器乐(见图2),由钢琴深情地演奏。速度从Largo(广板)变为了Moderate(中速),乐段开始的力度则由mp(中弱)变为了mf(中强)。这些都使得音乐在没有新的主题的情况下,仍可以给音乐主题带来新的元素。
图2
第56小节开始引入人声作为主旋律的和声部分出现(见图3)。这样的处理让人声陪衬着旋律发展,使音乐和情感都得到升华。
图3
(6)第二部分B1段(第64~83小节):是第一部分B段的变化重复。是由三句按对比关系组成的非方整性乐段,具有收拢性和稳定性。音乐从第64小节以mf(中强)开始,更加激动。e1句是e句运用叠加的手法而成,从第68小节开始进入全曲最高潮,速度越来越快、音量越来越大、力度越来越强、情感达到全曲最饱满。压抑的情绪在此喷涌而发,高潮之后音量渐弱,呈现了下滑音,让作品的悲剧色彩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f1句伴奏变为了三连音分解和弦,与e句、e1句构成强烈的反差。最后运用叠加的手法将最后一句的最后两小节重复了两次(见图4),在结构上形成了补充终止,缓解了高潮部分的推动,最后形成bG宫调式的V—VI—I的和声终止式,使作品结束的更加平稳。
图4
表1
在中国传统的声乐教学理论中,“字正腔圆”一直是检验一个歌唱者演唱水平的重要元素之一。如何将汉语的“字正”与美声唱法中“腔圆”完美的结合,是运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难题之一。在日常说话时,人们常常会出现鼻韵母、复韵母,如“葬” “殇” “国”等。这与意大利语发音习惯较不一样。所以如果按照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的发音来歌唱,则容易造成发音及共鸣位置不准确等问题,在演唱具有复韵母及鼻韵母的字时尤为突出。
针对这一问题,在演唱《望乡词》时,借鉴了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对实践演唱中所累积的经验。将《望乡词》的全部歌词分析如表1。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韵母可以分为单韵母、复韵母以及鼻韵母三种类型。不管是在演唱含有单韵母、复韵母还是鼻韵母的字时,都应将声母迅速地拼合到韵母中的“a,e,i,o,u”五个元音上,这样才能准确找到共鸣位置及发音。
《望乡词》中很多含有复韵母或鼻韵母的字都处于重拍的位置,且时值较长。在演唱时就需要拆开音节,合理地处理好声母及韵母的关系。以第13~16小节为例:
如图所示,如果在演唱“葬”字时,直接归韵到“ang”上,并且进行保持,那实际共鸣的位置就会挂在鼻咽腔靠后的位置,影响音色。鉴于此,做了如下处理:
以“葬”字为例,首先迅速地咬清字头“Z”并与“a”拼合,形成“za”;紧接着过渡到元音“a”上并保持,最后收尾时快速过渡到“ng”。这样的处理可以使得音落在元音上面,同时咬字准确,声音圆润。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处理,有利于帮助歌唱者快速找到位置,使声音位置与共鸣位置相统一。
音乐的终极目的是要表达出歌曲真挚的情感。想要完整地表达歌曲所蕴含情感,首先必须熟读歌词,理解歌词中所蕴含的道理,并结合词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理解;其次,结合曲调和音乐记号来挖掘曲作者对于歌词的理解。只有通过这些步骤,才能对一首歌曲有较为准确的理解,从而较为准确地演唱好歌曲。
(1)第一部分A段:演唱者需仔细聆听引子部分所带来的音响效果,将自己代入情景,想象着自己就是那位充满苦痛,无法归家的老者。引子最后两个小节的音量、速度、音色等方面都给了演唱者很好的演唱暗示。①“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在演唱这一句时,想象自己是一个垂暮的老者,站在那高山上,隔着台湾海峡,眺望那离开已久的故乡,唏嘘感叹自己看不见故乡,只能无比怀念。“永不能忘”刚好处在低音区,表现了于老心中对故乡及亲人的无限思念。开始演唱时,一定注意控制自己的音量,不能过大。过大的音量会破坏引子部分所营造出的氛围。在演唱第一句“故乡不可见兮”时,因为音高同第一句相比有所升高,所以在演唱时,应迅速吸气、快速地将喉头下沉。第二句“故乡不可见兮”在演唱时略显沉重,做出对比。同时“永不能忘”需要在“永”字加重力度。②“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这句歌词与上一句歌词相比,格局由原来的“故乡”扩大到了“大陆”,情感上也由“小家”变作“大家”。情感是慢慢地在增大,变得浓烈。在演唱时,要逐渐将原本暗淡的音色变为明亮,声音力度也随着渐强。第25小节是这句的高点,随后两次重复的“大陆不可见兮”需要做递减处理,并在“只有痛哭”这表现出伤心欲绝的情感。
(2)第一部分B段:“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经过了前面情感的层层累积,演唱这两句时,情感由衷的迸发出来,但需要注意挺胸抬头,横膈肌发力,以情带声;不能歇斯底里地喊。情绪随着演唱第二句“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而衰减。在最后一个“殇”字时,要略带哭腔作渐弱处理,仿佛因为不能见证祖国统一而无奈的叹息。
(3)连接:该作品连接部分以哼鸣的方式出现。在演唱时需注意谱面上的力度记号p,同时得注意声音的位置以及气息的连贯。在情绪上仿佛自己就是词作者,怀念故乡的亲人、大陆的山水。
(4)第二部分A1段:此段歌曲将音乐主题交给钢琴伴奏,人声以“噢”、“啊”来与主旋律相配合,与上段的歌词既有对比,又相呼应;使得作品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了升华。在钢琴演奏音乐主题时,歌唱者应增强表现力。例如:在第48小节开始酝酿情绪,跟随着音乐,先是眼神深邃地眺望远方并慢慢伸出右手,随后在第52小节缓慢收回右手及目光,第54小节将手放于心上。第56小节开始演唱时,保持mp的力度,第58小节开始渐强,并注意情绪要饱满、激动。在演唱这段时,要注意换气。
(5)第二部分B1段:这段是作品中的高潮部分中的高潮部分,情绪是全曲的最高点,同时也进入男中音的高声区;是全曲演唱的一大难点。要唱好第二句“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的高音,一定要把 “野”和“茫”要给唱好。在演唱时需要注意“殇”字,在这里有做下滑音的处理。在高潮爆发之后,情绪略带哭腔渐弱处理。与第一句“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最后将“山之上,国有殇。”这句话重复了两次,为了缓解高潮部分的推动和形成补全终止。
整首歌曲的感觉更偏向于“吟”、“说”;而不是“唱”。所以要唱好这首歌应多做带着感情的朗诵。这样有利于在演唱时准确把握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本文从曲式分析、演唱及情感处理等方面去分析,旨在更好地强调贯穿全曲浓浓的“情”。这样有助于演唱者了解词曲作者的立意;有助于演唱者更好地认识、分析作品;同时,有助于演唱者能够用准确地歌唱技巧来处理作品,从而更好地、更准确地表现出歌曲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一首优秀的歌曲应该是令音乐和歌词呈现出水乳交融的状态,并能表达出词中不能够用言语来诉说的感情。艺术歌曲《望乡词》恰恰是这样的作品。《望乡词》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乡愁”主题,整首作品重点强调“情”之一字。这个情既包含对家乡的思念,又表达出作者有家难回,盼望祖国统一、家庭团聚的悲情。故此,演唱艺术歌曲《望乡词》则需要演唱者能真切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心而发的运用真情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