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萌
(重庆市外国语学校,重庆 400010)
从学术意义上讲传媒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收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而我们在判断传媒时大多将其定义在大众传播媒介的范围内,包括了杂志、报纸、电视、广播、图书、音像及正在迅速崛起的网络平台。因此随着传媒载体的多样化发展,加之网络传媒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促使文学领域内的传播方式也逐渐形成了网络文学昌盛、纸媒文学衰落的格局,成为未来文学传媒的主发展平台。
大众文化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的文化形态。广义上的大众文化是一个地区、社团或国家中新近出现的、被一般人所信奉和接受的文化。是大众社会的产物,往往通过影视、报纸、杂志等大众文化媒介来予以传播。而我们所讲的则是狭义上的大众文化,也就是在当代信息网络环境中,运用电子、网络等现代传媒进行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具有显著的商业性质,而这个文化的发展则是直接取决于当前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需求。只有满足了人们的这些需求,才会有市场,才会得以发展。
从上述可知,大众文化是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建设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同时在当前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大众文化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文化传播形式,以现代技术手段为文化生产形式,是按照市场的规律去运作的,是能够成为被大众广为使用的文化消费形式,而现代都市群体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受众群体,其是这部分人群普遍的消费品。
(1)在所有的大众文化传播中,网络媒体的传播不应一概而论。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自由性,它最大限度地确立了大众主体的地位,削弱了媒体控制和操作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网络中发现一些机智调侃的语句、词语,并在极端的时间内广泛流传,形成规模,我们称之为“网络用语”,或许它代表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一种主动的抨击或赞赏,是一种自我情绪的发泄,但显然这并不能够说明这种发泄具有高端的艺术价值。同时在网络中我们往往看不到作者的真实信息,这种藏匿性的写作行为也是对文学艺术的不尊重,甚至很多的网络文学作品品质低俗,仅仅是为了博取受众眼球,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已,并非将其作为一种艺术、作为一种心灵的升华来运作,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些大众化的、消费性、娱乐性较为明显的作品却是广大受众的最爱的,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在面对这部分网络作品时可以称之为“爱不释手”。这就让很多的文学精英、文学大家等产生厌恶情绪。
(2)高端价值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也要包含与表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之中。但仍然让人们感到不安,在这样一个大众文化消费的社会中,高端价值逐渐地被淡化、削弱、遗忘乃至丧失。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就能进一步说明文学与传媒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很多的影视作品都是改编自小说,一些有着特殊意义的作品被称作是国家精神。《激情燃烧的岁月》 《国家干部》等都能够直白地反映出我国的一些传统品质、高尚品德和爱国精神等,这些作品通过传媒手段扩大了影响范围,不仅如此,这也可以看作是汉语言文学应用的重大变革,是当代文学传统回归的最明显的标志,这些小说大多以内容扎实著称,形式上也日趋平实,真正体现为一种现代化的中国传统中国风格,更易于为读者接受并理解。
(1)现象越是复杂,它们之间的规律越是特殊。由于文化研究具有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更加复杂,这就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后现代取向,推进了多角度研究思路和多元化理论的发展趋势。从文化研究的整体性上看它是实际与技术的统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以及静与动的结合。我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从20世纪后期的向内转模式已经逐渐地过渡到了向外转的模式。这就说明当前的文化研究是内部饱和与外部世界转型的相互结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文学自身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型,同时所处的外部环境也有了新的改变,导致当前的文化呈现出全新的姿态。
(2)那么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文化的研究和批评也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传媒拓宽了文学的传播途径,利于文学理论的自我裂变和修复,让其向着跨文化和多元的理论框架中发展。同时,大众文化的消费属性也是媒体传播的产物,使得文化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新型的格局:文学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这也是文化研究所需要的参考和基础。
当前对文化的研究并不很全面和系统,但它产生的影响仍然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当前的媒体时代,大众文化崛起,文学和传媒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传媒与新文学的研究也将会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