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长青
食管癌作为临床常见的高发性消化道肿瘤,早期缺乏典型症状,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1]。目前,临床针对食管癌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颈胸腹联合切口手术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但操作复杂且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术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2]。近年来,电视胸腔镜技术在食管癌治疗中应用广泛,治疗效果得到认可,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对于其能否改善患者术后肺功能、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有待进一步研究[3]。基于此,笔者对胸腔镜下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食管癌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两者对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和肺功能的影响。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笔者医院接受诊治的8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5~78 岁,平均(58.94±4.62)岁;病理类型:腺癌 24例,鳞癌10例,其他6例。研究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 45~76 岁,平均(58.53±4.84)岁;病理类型:腺癌23例,鳞癌13例,其他4例。入选标准:入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无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及其他恶性肿瘤;无凝血功能障碍;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研究前无化疗、放疗、手术治疗既往史。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取患者右侧卧位,静脉复合麻醉后,于第6~7肋间做切口,将各组织切开,入胸后对肿瘤和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查看,观察淋巴结转移状况,游离胸段食管,清扫纵隔淋巴结,后进入腹腔,游离胃,对胃周淋巴结进行清扫,于距离贲门3 cm部位断胃,对胃断端进行缝合,并在距离癌肿5 cm位置将食管切除,后吻合食管胃,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注意止血,再次检查腹腔,明确无误后实施缝合,术毕。研究组行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治疗,取患者左侧俯卧位,于腋中线的第6肋间处做切口,将胸腔镜缓慢置入,于肩胛下角线的第9肋间处做切口,使食管暴露,并于第4肋间、第6肋间处取操作孔,将手术所需器械由此置入。后于胸腔镜辅助作用下对肿瘤和周围器官关系进行探查,观察活动度、淋巴结的转移状况,游离胸段食管,清扫纵隔淋巴结,手术完成后关胸;帮助患者改换平卧位,于上腹的正中处做切口,对胃进行适当游离,并对胃周的淋巴结进行清扫,合理制作管状胃,对颈段食管进行游离,同时对周围淋巴结进行清扫,使管状胃从食管床提升到颈部,开展胃食管吻合术。两组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及生命体征,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手术前后肺功能变化。(1)临床指标。包括清扫淋巴结数、首次排气时间、胸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2)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最大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等指标,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后接受肺功能仪检测,准确记录检测数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研究组清扫淋巴结数高于对照组,且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胸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9例(22.50%),研究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1例(2.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4,P=0.007)。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x±s)
2.3 两组肺功能情况比较 术后两组肺功能指标均低于术前,但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肺功能相关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情况对比(x±s)
食管癌采用传统食管癌根治术,虽可减缓病情发展,但手术创伤大,且术后患者多伴有强烈的疼痛感,患者接受度低。研究发现[4],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肺功能和肺组织的血流灌注效果、胸廓完整性、呼吸肌健好、气道的通畅度、胸廓及肺组织的顺应性等相关因素存在密切相关性。因此,实施传统开胸手术治疗食管癌,易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因胸腔脏器处于长期暴露状态,加上消化道重建期间肺门、侧肺受到挤压,致使术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影响患者的肺功能、血液循环功能,故积极寻找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是临床医学研究重点。
随着临床外科微创医学技术的发展与改进,胸腹腔镜不断应用于临床诊治工作,其具有创伤小及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加上对肺功能造成的影响较小,在食管癌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其能在胸腹腔镜可视条件下,对纵隔食管床进行清晰观察,明确解剖结构层次,使肺部牵拉减少,减轻呼吸肌损伤,进而对胸廓、肺部完整性进行最大程度的保留,避免或减轻肺功能受损[5,6]。此外,开展胸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可有效预防开胸术损害前锯肌及背阔肌,缓解下腔静脉、肺组织受挤压情况,符合现代外科微创治疗理念。从远期疗效来看,该术式能减轻胸壁组织的损伤,减少术后切口疼痛,利于患者术后恢复[7,8]。 该研究结果显示,微创手术治疗食管癌能使清扫淋巴结数提高,减轻手术创伤,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分析原因是经胸腔镜配置的高清光源,能对淋巴结分布进行更为清晰的观察、区分,利于医师辨别气管膜部、胸导管及喉返神经等相关结构,观察到细小解剖结构,达到对淋巴结进行彻底清扫目的。而研究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FVC、MVV、FEV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微创手术治疗食管癌能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减少手术对肺功能造成的影响。分析原因是微创手术能在胸腔镜条件下减少肺组织牵拉,减轻呼吸肌损伤,进而减少肺功能影响,保护肺功能。但该研究存在一定不足,选取样本量较少,观察时间较短,未对患者远期疗效进行分析,后面可增加样本量开展深入性研究,增加研究结果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