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需求视角下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分析

2018-10-23 11:12谢磊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城乡差异消费需求动态平衡

谢磊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国内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部分深层次矛盾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缓解,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购买力差异越来越明显,从而制约国民经济总量增长,掣肘国内需求扩大,误导产业结构调整,阻碍共同富裕进程,且对社会稳定也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针对目前日益严峻的收入不平衡相关问题,本文综合应用购买力动态平衡理论进行分析,然后建立相应的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配置模型。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发现,可以通过相关政策来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可以为调节这种差距起到一定辅助作用。

关键词:消费需求 城乡差异 动态平衡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凸显,这和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被打破有着密切联系,此种平衡指在一定的城乡分治情况下社会购买力的动态分配变化关系,其会对城乡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如果城乡购买力平衡度倾向于城市,则农村市场发展速度就会变缓,且出现消费低迷、物价走低、投资下降等现象,即目前正面临的情况;而相反情况下,如果城乡购买力平衡度倾向于农村,则容易导致产品供不应求,物价上涨,工业生产进程受到影响。而我国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从1998年开始,增长速度明显变缓,且出现了日益严峻的需求约束问题,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城乡购买力差距过大,这对经济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并且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本文依据相关消费需求的扩张知识,对最优城乡收入差距进行测算,对实现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的方法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可以为减少这种差距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相关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我国消费需求何以不足?国内学者对此认识不一:刘世锦对此进行了理论研究,且建立一个结构性矛盾模型进行解释(刘世锦,1995);周天勇提出了制度变迁说(周天勇,1999);茅于轼(2011)等则认为其和信用梗阻有一定相关性;范剑平等在全面总结他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收入差距说(朱国林等,2002;周学,1998等);万广华等学者对目前我国消费不足问题进行具体研究,认为流动性约束型消费者的比重增加是导致此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叶海云关于该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且建立相应的“短视消费模型”,随后其通过相关边际消费理论对目前我国消费疲软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是流动性约束超过一定限度;齐天翔对我国居民储蓄进行全面研究,且提出一个倒“U”曲线模型,其所得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转型过程中,居民消费不足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李仲民,2000等)。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消费不足问题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不过得出的结论存在较大差异。有很多学者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然而大部分学者在分析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的成因时,主要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且认为此差距会对消费扩张产生明显制约,因而很有必要通过减少这一差距来扩张消费需求。但是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居民收入差距在多大范围内才可以有效刺激消费需求,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很少,且很少有学者从定量分析角度对此进行研究,因而这些结论无法对宏观经济实践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且相应政策操作指导性也不明确。范剑平在进行此方面研究时,通过数学模型对此做了定量分析,其对此种收入差距中的自然差距和非自然差距进行讨论时,使用对应的回归模型。前一种差距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然发生的,后一种则认为与偶然因素有关,因而被看作为不合理差距。其将计算出来的自然和非自然差距相关数据代入对应的收入差异模型中,得到了这种差距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可以看出其研究思路是正确的,所得结果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存在模型是否适用等相关问题,通过多个模型对此种收入差距进行解释可能并不是很适用,对此他没有进行分析。

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的提出

在此情况下,很有必要研究如何针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合理控制,使其可以更好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张。根据相关理论分析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收入水平基础上,为论述方便就将此比例称作为城乡购买力平衡比例。在一般情况下,此比例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变化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且表现出一定的动态平衡变化关系,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得到相应的动态平衡所对应的最优路径,具体见图1相关的CD曲线。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接着通过数学语言可以将此路径看作在不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上,所有满足此相关匹配比例点的集合,为了方便分析,对此路径和实际收入分配比例路径进行对比,此外考虑到和经济发展有关的因素较多,且相互间存在复杂变化,导致控制此比例和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的最优路径保持重合的难度很大,因而此种最优路径理论存在一定的应用局限性,主要用于对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但对实际应用也表现出较高指导价值。因为在实际经济环境下,无法做到二者完全一致,但是可以将这种绝对平衡路径作为相应的模型参考,然后依据其和所对应的城乡购买力比例进行调节,从而合理对调控比例进行控制,避免盲目调节。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现实和理论上的平衡路径存在很大差异,很少出现重合,现实中主要表现为相对平衡,可以据此控制相应的城乡购买力比例不会出现明显偏差,保持在合理区间内,控制在此区域内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起到一定保障作用;反之,如果偏离了合理区域,则很容易出现购买者和购买愿望相互偏离的现象,不利于刺激消费,且导致出现一定的消费鸿沟現象,进一步降低对应的需求总量。据此可以看出,实践中此种变化曲线和相应的理想平衡路径的差异越小,稳定性越高,则刺激消费增加的目标越容易实现。因而在实际控制过程中,应该确保二者基本保持一致,使其波动幅度尽量小,这样可以为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张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消费需求视角下城乡购买力最优配置模型构建

根据相关经济学理论可知,在一定的经济增长约束情况下,城乡购买力主要表现为影响消费需求总量进而对经济发展起到影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此种消费需求总量和其对经济的拉动效果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城乡购买力配置比例控制在何种水平才可以满足相应的消费需求扩张要求,本文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有两点要首先说明:以下研究没有应用到原来的消费理论模型;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存在一定影响关系,是变动的。

假设农村居民相关的消费特性是保持一致的,其总人数为M1,人均收入为x1,边际消费倾向为g1,Q1为对应的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函数,则存在如下关系:g1=g1(x1),Q1=∫x10g1(x1)qx1。

假设城镇居民消费特性也是保持一致的,为M2,人均收入为x2,边际消费倾向为总人数g2,Q2为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函数,则:

g2=g2(x2)Q2=∫x20g2(x2)qx2 (1)

假设x为国民收入,Q为城乡居民消费总需求,则:

x=M1x1+M2x2,Q=M1Q1+M2Q2 (2)

根据如上假设进一步分析,城乡购买力配置比例和此种消费需求总量的关系问题,可以通过如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也就是在一定约束条件x=M1x1+M2x2的基础上,Q=M1Q1+M2Q2才可以达到最大值,运用数学知识求得的最终结果为:

(3)

消费需求视角下城乡购买力最优配置模型应用与研究结论

(一)模型应用

式(3)就是相应的最优城乡购买力配置模型,需要通过此模型确定边际消费倾向和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了方便分析求解,先依据表1数据在一定的回归基础上确定此种消费倾向,相关步骤如下:回归处理2008-2016年间我国农村人口平均支出和收入相关数据,确定此区间内相关的边际消费倾向MPC,所得结果具体如表2所示。

在以上结果基础上选择2008-2016年间农村居民平均收入当作自变量,而相应消费倾向当作因变量,在回归分析基础上确定相应消费倾向和收入关系函数,具体表达式如下:

g1=-1.196×10-9x41+1.984×10-6x31-0.001203x21+0.3134x1-28.7

然后选择2008-2016年间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当作自变量,而相应消费倾向当作因变量,在曲线回归基础上确定出二者对应的函数:

g2=1.346×10-11x42-5.272×10-8x32+7593×10-5x22-0.04755x2+11.6

将g1和g2的表达式代入式(3),从而确定出相应配置模型,其对应表达式如下:

该方程属于二元四次类型,在确定x1值的情况下,可以得到对应的数值x2,从而得到一定经济条件下的最优城乡购买力配置比例,也就是二者对应的比值。如当x1=500时,x2=943,则二者比值为1.887;接着将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下二者的最佳配置比例都确定出来,可以得到相应的动态平衡曲线。然后根据此比例相关数值可以进一步确定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曲线,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二)研究结论

根据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结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和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可以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对此方面收入差距进行调整,扩大消费需求。而根据曲线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此种动态平衡曲线表现出一定波动性,最高波峰达到2.5,而最低波谷为1.5,据此说明城乡购买力最优比例存在一定波动变化特征,对应的变化区间为[1.5,2.5]。

推进城乡购买力动态平衡的建议及对策

城乡购买力表现出一定的动态平衡特性,其和国民收入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变化关系,则各阶段对这种平衡的调节要求不同。在当前形势下主要通过调节来提高农村有效需求,且使城乡购买力处于一定的动态均衡状况下,从而为缩小城乡差距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且使得农村消费真正实现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第一,努力创造条件,使小城镇在城乡购买力平衡中的调节作用尽可能发挥出来,且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一定保障作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依靠农业自身发展,而通过产业转移无法有效解决此方面的发展问题,因而很有必要走小城镇为轴心的现代化道路来解决此方面问题。与此同时还应该综合利用多种手段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且推动这些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以此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进而降低经营成本,这样可以为小城镇的长远发展起到一定的产业支撑作用,有效解决农村生产力过剩问题,为实现城乡购买力的动态平衡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加强服务和创造机会,努力促进农村低收入劳动者就业,这些劳动者容易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缺少增加收入的机会,这样就很容易导致贫穷。对这部分人,其经济收入有限,只能靠简单劳动获取微薄收入,且劳动能力也因为收入而无法提高,这样单纯依靠其自身无法跳出此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应尽可能通过现有教育资源来对其进行相应的文化、科技、教育培训,使其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与此同时还应该对其进行资金、技术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为其提高收入创造条件。此外,政府部门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来发展城市第三产业,努力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和岗位,使这些剩余劳动力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来获得对应的收益,这样可以在不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基础上,提高其收入,为提高其生活水平打下良好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第三,合理划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市场和政府的职能范围,通过相关收入再分配工具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有效拉开合理的收入差距,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样也可以激励劳动者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工作,对提高劳动效率有一定帮助作用。在再分配过程中,则应该通过政府进行宏观政策调控,使城乡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更好的帮助和支持作用。

參考文献:

1.王文举,孙菲.我国城乡消费价格指数的关联性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2.张瑜,王晓兰.商贸流通发展影响城乡二元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4)

3.霍远,朱四伟.金融发展、城乡消费差距与城镇化关系研究—基于VECM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24)

4.郑四华,陈运财.金融非均衡性发展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4(8)

5.尹保辉.中国城乡金融非均衡性发展与居民消费差距研究[J].财会研究,2013(10)

6.孔祥利,王张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及对策分析[J].经济管理,2013(5)

猜你喜欢
城乡差异消费需求动态平衡
剖析常见的三力动态平衡问题
赏析2017年高考物理动态平衡问题
析拉绳旋转试题解动态平衡问题
基于公平视角的城乡学前教育差异分析
大学生的内隐人际信任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