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素质的高低,与其父母素质的高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作为家庭中的家长,身为人之父母,应要具备各种实施家庭教育的方法、能力和素质,在家庭中,运用恰当的教育方式、方法、技巧和策略教育自己的子女,使得孩子能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霸道;陷阱;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父母、称职的家长,在平时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本人通过多年的幼儿教学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在平时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比别人差。做父母的,大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风”,于是就常常拿一些有名望、有地位、有成就的大人物去激励自己的孩子。一些家长会拿自己的孩子跟名人的小时候、童年去比。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去比。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大人物的小时候或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刻苦,那样聪明。殊不知,大人这样做,用心虽好,但往往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从而使得孩子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时候还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因为人的个性差异太大了,有些事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到的。要知道,别人家的孩子有他们的长处和优点,自己的孩子同样也有其长处和优点。做家长的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以出类拔萃的人物为榜样,向他们学习,这对孩子的发展自然是十分有益的;但如果经常用挖苦的口气,拿别人的长处贬低自己孩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孩子尽心了,努力了,就是好孩子。但是如果一味地苛求他们,久而久之便会使孩子们丧失荣誉感,失去进取心。
其次,父母不要总在孩子面前“霸道”。据调查,很多孩子最烦跟父母相处。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忙,老不在家。孩子见不到父母,想念父母。可父母一回家就要检查功课,检查弹琴、课外阅读等,使得孩子有话不敢跟爸妈说。由于缺乏进一步的沟通交流,使得孩子心中渴望将自己平时生活的委屈、烦恼倾诉,但又无处倾诉,久而久之,造成家长对孩子不了解,孩子对家长也不信任。更有甚者,不问青红皂白便是对孩子一顿打,这样一来,更加剧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种种矛盾。在孩子们的眼中,爸爸、妈妈永远是“霸道”的,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再次,父母要舍得花时间和孩子玩。目前,我们的许多父母对孩子普遍存在着偏重智能开发,却忽视了孩子个性的培养。同时对开发孩子智能的认识也比较片面,过多地看重对孩子的知识教育,却忽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其实,孩子心理的成熟对其成长来说更是有着异乎寻常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教育专家便提出了“父母要舍得花时间和孩子一同玩耍”的口号。他们认为,父母经常和孩子一同玩耍,会使骨肉关系更亲热,彼此联系更亲密,同样对孩子身心健康也十分有利。有人对新生儿做了这样一次试验:护士把新生儿分成两组:第一组的孩子,护士每天抚摸他们三次,每次五分钟,第二组的孩子一次也不抚摸。结果第一组的孩子体重增加的速度是第二组孩子的两倍,并且第一组的孩子的皮肤明显红亮。因此我们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最需要的就是关爱,家长如果时刻用爱心跟孩子沟通,对孩子们的成长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第四,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太甚适得其反。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温柔的陷阱,这就是那些十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亲手挖掘的。譬如,当孩子第一次洗碗时,不仅碗没洗干净,而且还弄湿了衣服,母亲很生气,决定不再让他洗碗了;当孩子第一次整理床铺时笨手笨脚,没有将床铺铺平,母亲就自己替他整理;当孩子大学毕业找工作,父母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给孩子找了工作。这样的孩子在生活的道路上只能是越走越远,这类孩子永远离不开家长,永远也长不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摔在温柔陷阱里的孩子,被一些家长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权力。家长如果滥施你的爱,不加节制,那么爱就可能变成恐怖的魔杖,使怜爱演变为扼杀,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会起到一个完全阻碍者的作用。为人父母者,不能不对此引起警惕。
第五,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言教固然重要,但在很多情况下,身教比言教更有效果。如果做家长的成天围着麻将转,而要求子女安心写作业;夫妻若成天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打架,能让孩子不受干扰吗?夫妻酗酒,抽烟无节制,生活作风不检点,虐待父母,对父母不孝敬,却要求子女时刻敬重自己,可能吗?那只能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此种种不良的身教,都将影响孩子道德素质的培养。
第六,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当你的孩子上学忘了带钥匙,上课忘了带文具,打电话让你去送,你可不必去送,孩子的事情要让孩子去做,孩子的困难要让他自己去克服,孩子與别人攀比,是虚荣心在作怪,如此等等,家长理所应当说“不”。有了不送钥匙和文具的教训,他以后就会把课本、作业、钢笔之类收拾得井井有条。孩子的有些事或者困难,只要孩子尽力去做或者努力去做完全是能够做到或克服的。这是锻炼孩子的绝好机会。拒绝虚荣心,使他们认识到父母挣钱不容易,远离贪欲,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
以上点滴,便是本人多年来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如果家长们能够在实践中应用,对孩子的成长将是十分有利的。
作者简介:
王艳红,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蓝天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