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

2018-10-23 11:39王敏李岩张影微
学理论·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

王敏 李岩 张影微

摘 要:针对新形势下高水平农业大学如何开展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多年来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从切实做好学科发展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适时适当灵活动态调整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本硕博连读”课程体系贯通、建设好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丰富案例教学与完善实践基地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以期为我国农业工程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水平大学建设;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农业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3-0208-02

农业工程(Agricultural Engineering)学科1907年诞生于美国,它是联系农业与工业的纽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演变、壮大,为推动世界各国的农业工程化和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我国农业工程学科历史悠久,在20世纪30年代便开始有高校设立与农业工程相关的学科,开展教学和人才培养。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设立了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归属工学门类。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农业工程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调整为: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四个学科。各高校还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设立1-2个二级学科。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农业类院校和少数综合类大学都设有农业工程学科。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农业工程学科共有37个高校参评,包括21所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是A+,江苏大学是A-,吉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B+。在这7所高校中有4所“985”大学,而“211”大学只有东北农业大学1所。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工程学科创建于1948年,是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和学士授权点,农业机械化工程二级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是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535工程”中十个第一层次重点建设梯队之一。近期,在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规划中农业学科又被列为一流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七十年来,在老一辈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教学与科研、生产与管理等方面培养了大量人才,被誉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工程的摇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学科评估结果是高校整体实力的体现,尤其是在科研与研究生培养水平方面的反映。如何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整体素质是各高校在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双一流目标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任务,而课程体系建设是研究生培养中的最基础的一环。近年来,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工程学科积极开展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设立了专项的课题进行创新探索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新时期我国高水平农业大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和思路。主要经验和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明确办学定位,落实建设目标

要在众多的农业院校中,摸清自身的优势,总结出多年的办学特色,实事求是地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对每一个高校和每一个学科来说都是一件很难但是却非常重要的事情。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工程学科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即:立足“战略粮仓”黑龙江,着眼国家粮食安全,紧密围绕国家及北方寒地现代大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历经多年形成的五个具有传统特色和优势的二级学科方向开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工作。在这一整体定位与发展目标的大背景下,研究生人才培养才有了明确的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博士要让其站在国内领先和世界科学前沿的高度上进行研究,培养精英人才;对于硕士要培养其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培养高端人才。自学科成立以来为我国的农业工程领域输送了200多名博士、2000多名硕士研究生,为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工程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人才,得到了国内外用人单位的广泛肯定。

二、适时适当、灵活动态地调整课程体系

在我国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重科研轻课程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忽视了对课程體系的建设,经常发生授课不规范等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们也不重视上课,使课程体系形同虚设,达不到授课效果。东北农业大学的农业工程学科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狠下功夫,并适时适当、灵活动态地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使之能够及时适应学科发展对研究生知识体系的新要求。学科采取“3年定期调整,2年动态调整,1年微小调整”的原则,保持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与时俱进。通过课程体系的不断改进,学生出勤率增加、授课效果反馈好,其他学科和学院的研究生选课明显增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积极开展本硕博课程体系贯通工程

近几年,受到国家研究生推免和招生政策变化的影响,多数地方农业院校在吸收优秀本科毕业生方面受到较大冲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和质量滑坡较大。为了改善这一情况,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本科国家特色专业为试点,试行了“拔尖人才班”制度,通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又在近年实行了“本硕博”连读制度,提高研究生生源和培养质量。然而,在课程体系上就需要进行改革,确保本科、硕士和博士之间能够在知识体系的衔接上实现无缝对接。为此,学科积极开展了“本硕博连读”课程体系贯通工程。贯通的重点也是难点在于,本科和硕士的衔接问题。其中,课程体系的有效贯通更是重中之重。学科对本科第四年,也就是硕士第一年的课程进行了统筹设计,沟通了学校教务处与研究生院,解决了课程设置上的部门差异障碍、学分互认等技术层面环节,使学生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时间,完成课程体系,保证科研工作尽早顺利开展。通过几年的试行,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四、抓好几门核心课程体系建设

总结学科研究生培养经验表明,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是要抓好几门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对于硕士,其核心课程可以是各二级学科前沿专题讲座,让学生接触到本学科的前沿方向,激励其攻读博士学位的兴趣。对于博士,要开设一门针对一级学科的前沿专题专论,讲解整个一级学科范围内的世界前沿方向,并设置专家学者论坛,拓展视野,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该课程可以是1学分16学时的小型课程,如果内容较多,也可以是2学分甚至3学分的大课程。这一门核心课程是该学科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区别于别的学科门类的重要特征课。课程要紧扣博士研究生所属的一级学科范畴,包括下设的各二级学科的科学研究内涵、研究热点、先进研究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该课程要时刻围绕如何指导博士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发现科学规律和凝练研究成果来授课,使刚进入博士课程的研究生能够切实领会到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本质区别,为即将开始的创新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博士课程体系为例,学科重点建设了《农业工程专论》这一核心课程,作为有机连接5个二级学科的共同必修课。该课程以农业的工程化为主题,为博士研究生系统深入地讲解农业工程领域各方向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势,力图为培养具有战略思维、全局视角的高水平农业工程人才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课程开设以来,所有的博士生都选修了该课程,学生普遍反映对农业工程学科的内涵理解更加深入了,对学科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五、加强案例教学与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对于专业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其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除了常规的课程以外,案例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针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开设了4门案例教学课程,并正在建设3门课程,充分保证了专业型硕士的实践类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其在企事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半年的实践环节奠定了基础。另外,学科还积极与相关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聘请基地的高水平科研人员作为校外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充分保证了专业型硕士人才的培养质量。根据毕业跟踪问卷调查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都对学科培养的专业硕士给予了高度认可,有的企业多年坚持来校招收本学科的专业硕士,有的学生已经成了企业的骨干。

以上是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多年来在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创新探索与实践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启示。在新形势下如何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做好人才培养,是摆在地方农业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充分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从最基本的教学环节抓起,为我国培养出真正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知识和创新科研能力的优秀农业現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万霖,车刚,张伟.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战略探析——以农业院校农业工程学科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1):59-61.

[2]李岩,冯放,王敏,李文哲,陈海涛.农业院校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6(21):200-201.

[3]李岩,和庆斌,冯放.关于中日农业工程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差异的对比[J].教书育人,2013(21):37-39.

[4]张影微,李岩,刘宏新,李晶宇,权龙哲.开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2017(10B):60-62.

[5]李文哲,果莉,李岩.高等农业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7):68-70.

[6]邱选兵,齐美山,魏计林,等.案例教学法在工程类创新型研究生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学,2014(12):135-137.

[7]蒯秀丽.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12):50-51.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2015-05-04.

[9]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9-15.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