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屾
摘 要:消费和生产是一对辩证关系,马克思坚持以生产逻辑为主导,在生产过程中来解释经济,生产多少已然成了这对关系中突出的矛盾,随着大工业生产流水线的普及,企业为了获得规模效益,不断提高产量,攫取产品的剩余价值,产能过剩的现象尤其突出。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绿色经济成了当前经济发展的标杆和主流,因此消费含义也发生了时代性嬗变,消费作为产品得以“最后完成”和“实现”的规定动作,其主体是人,因此,消费的志愿原则即“愿意与否”在现阶段已经向道德调节即“应该不应该”进行了转变。所以,消费伦理对新时代的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支撑,其在绿色经济发展背景下,成了使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相统一的发展伦理观。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发展伦理观;消费伦理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7-0082-02
生产和消费是一对辩证关系,它们与分配和交换共同构成了统一的有机整体,生产作为经济活动中起到支配作用的要素,决定着消费,而消费的不断增长又会产生新的社会需求,从而刺激生产。但随着大工业生产流水线的普及,企业为了获得规模效益,不断扩大生产的规模,提高产量,使得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开始出现,造成产能过剩的情况,而产能过剩则间接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关于生产导致环境的破坏,恩格斯曾有过非常形象的描述,他指出:“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1]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消费活动不应该只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考察,更应当将其置于整个社会活动中进行综合分析,这正如鲍德里亚在他的著作《消费社会》一书中所言:“我们的时代是第一个日常食物开销和‘声誉开销都被称为‘消费的时代。”[2]换言之,即消费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是一个被当作人的基本生理需要,而是成了一种具有操控意味的意识形态,一种心理要素、社会要素。所以我们要注意社会的伦理风尚、个人的道德观念对人们消费这一行为的引导,通过消费伦理来形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支撑,从而最终成为使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相统一的发展伦理观。
一、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伦理观
作为劳动产品存在的社会财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用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人类消费的直接对象,但究其根本,社会财富是作为自然财富的转换形式而存在的,因此人类的最终消费对象是自然财富,泛化而谈即我们的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础的现代化,因此,在新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下,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紧急且迫切的,而这就要求在生产端,“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①同时,在消费端,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消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①所以提倡简约适度的消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在用道德手段来调节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维持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充分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最终目标。
那么如何来理解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伦理观呢?首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必须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消费才是合理的。人类消费数量的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加大对环境承载力的压迫,而自然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如果超出了其承受的范围,势必会打破生态的平衡,人类社会会遭受自然界的报复,因此,简约适度的消费观念可以引导人们的消费欲求控制在自然界承载力临界点以内,从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从绿色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现在的消费已经由过去以生产性消费为主转变为以生活性消费为主,人类在消费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垃圾,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而这种污染是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的,势必会影响到后代。这种“吃老祖宗的饭,砸儿孙们的锅”的行为是自私自利的,败坏了社会的道德风尚。
最后,从公平消费的角度进行分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伦理观符合代内公平消费和代际公平消费这两个方面的要求。针对代内公平消费,我们所提倡的消费伦理观念符合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在世界范围内,不损害到别的国家和地区的利益,即国家利益必须服从全球利益;二是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不损害到其他地区的利益,即地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而针对代际公平,我们所提倡的消费伦理观要求当代人自觉承担在不同代际合理分配和消费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责任,使得消费行为既满足了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一定程度上的危害。
二、实现美丽中国必须加强发展伦理观即消费伦理观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我们可以看出,美丽中国已经成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基本内容,而实现美丽中国这一最终目标要求我们在新时代加强消费伦理观的建设。
关于消费伦理观的建设,主要从教育和制度两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在教育方面,需要明确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有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作为调节消费的手段,道德调节作为第三种手段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道德价值观念通过传统习俗、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着人们的消费内容、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
道德调节需要价值观念作为一定的载体进行传递,而价值观念的培育和塑造需要借助教育来最终实现。因此,在新时代,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来引领人们合理地进行消费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我国的消费结构,不难发现,家庭消费结构正发生着两种倾斜:一是消费倾斜于年轻成员;二是消费倾斜于物质生活的享受。所以面对这两种倾斜,我们在消费观念的教育中尤其要注重对青少年进行教育。青少年由于社会经验缺乏,受不良社会风气的诱导,容易在消费观念上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奢侈消费和不合理消费。因此,加强青少年消费伦理观的教育,需要紧紧抓住以下两点内容。
第一,加强对青少年理财观念的教育。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一旦限制消费与谋利行为的解放结合起来,不可避免的实际结果是强迫节省的禁欲导致了资本的积累,在财富消费方面的限制,自然能够通过生产性资本投资使财富增加。”[3]这说明,合理程度范围内对消费的限制,特别是对奢侈品的消费进行限制,可以积累财富,同时通过投资可以使财富增加。这其实就是一种朴素的理财观的教育。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教给他如何对金钱和人生意义作正确的理解和价值认同,并教给孩子一定的理财知识,从而实现孩子理财技能的提升,最终养成合理的消费习惯。
第二,加强对青少年勤俭节约观念的教育。丹尼尔·贝尔在其著作《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有言:“工业社会特有的品格有赖于经济和节俭原则:即追求效率,讲究低成本、高利润、最优选择和功能合理性。”[4]在这里,经济和节俭的原则放在对青少年勤俭节约观念的教育中不会有不适感。虽然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但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基本国情还未变,所以,我们还需要为实现“中国梦”而艰苦奋斗。“成由俭,败由奢”,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这一中华传统美德,这也将是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关于消费伦理观的建设,还需要把制度建设作为其另一个重要抓手。思想教育是基础,制度建设则是保障。我们所言的制度,具体指的是对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以及后续行为的制约,而在这里,我们应主要针对消费过程的制度建构。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不同消费水准要有区别的对待,在这里,可以用税收的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比如可以对高档奢侈品的消费征收较高的税,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内化为每一位消费者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标准,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执行简约适度消费原则的自觉性,让他们既可以坚持传统的消费美德,又能接受新时代下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所提供的消费资料与消费服务,实现自身的科学性消费。
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可以在社会中实施相应的措施来为消费者提供配套服务。如上海市最近各个区都在进行垃圾分类的工作,目的是为了提高消费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争取做到物尽其用。通过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大大缓解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方面的效益,践行了中央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的号召。为消费者处理消费垃圾提供了很好的选择,也促进了其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消费伦理观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2]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 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28.
[3]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35.
[4]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