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 李宝怀
摘 要: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待遇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实现公平的利益分配,保障女性政治权利是当下研究热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提高女性权利,必然需要女性有序且有效地参与政治。因此改善政治关系减少女性政治参与阻力,才能切实提高女性权利,进而促进社会共同利益,实现公平、正义。
关键词:女性权利;政治利益;政治关系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7-0059-02
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形成的[1]。在漫长的父系社会中男性掌握着社会利益分配的权利,由于我们所能分配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女性在社会中所能得到的利益不断被压缩。把女性看作是一个利益群体,则必要的政治权利是其实现利益要求的特定方式和凭借。在政治权力形成后,女性群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要求,主张自己的利益,并要求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这种资格。女性政治参与问题是近年来研究热点,女性的政治参与程度直接关系社会的民主文明程度,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又一次提到“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提高女性政治参与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保障女性权利的理论依据
1.社会公共利益的使然
女性权利的利益基础是女性这一特定社会群体与其他群体形成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被认为有可能扮演促进包容、调和多元社会中可能存在的诸多不同个体和群体利益的角色,特别是使人们在关注现有人口或者其中占据主导的群体的利益同时,也关注思考社会未来成员的利益[2]。马克思主义女性思想的核心内容认为女性被压迫是源于“私有制”,私有制和私有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巩固和强化了男权对女性的绝对占有和统治[3]。我们不能将女性群体当作一个革命阶级看待,因为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体或人群共同体。但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以占有社会主导地位的男性标准为普遍适用标准,表面上做到“平等”但却极大地剥夺了女性权利,让女性在以男性特质为主要范式的社会中“公平竞争”。在邱仁宗主编的《女权主义与公共政策》一书中提到,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只考虑经济原则,而不过问平等的社会公正原则,使得妇女成为市场经济的最大受害者[4]。
在早期的母系社会之中,女性通过其聪慧、细致的性格特质参与劳动,采集食物、从事原始农业和制备日常的衣食。在父权顶峰时期,妇女也要肩负主持家务的责任。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通过推动妇女成为“社会人”“单位人”,以公共领域淡化甚至抹杀性别差异的“实质平等”来带动私人领域的性别秩序的变革[5]。女性追求的权利平等并不是将自己“男性化”后来和男性“公平竞争”。社会公共利益不可能只由单一性别创造且享有,美国的迈克·费恩塔克在探讨公共利益的概念时说到有学者认为公共利益的概念可以作为人权概念的一个补充,或将其视为在与公民身份相关的权利和义务之间提供某种程度的联系或平衡。
2.政治公平正义的体现
民主的基础建立在人权这一概念之上,在《世界人权宣言》中将人权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公民和政治权利,一类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女性作为公民,是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利也应当得到保障。政治正义是政治正当性的必要条件,没有政治正义,就很难有政治正当性。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法国的皮埃尔·勒鲁在《论平等》中说,要确立政治权利的基础,必须达到人类平等,在此之前没有权利可言。在20世纪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朱纶在《女子参政之讨论》中说:“男女既称平等而最大者则为对于国家权利义务之平等”。我国宪法四十八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人权法制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女性权利的保障是国家政治层面的课题,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有效的政治参与是保障女性权利的重要途径
政治参与可界定为公民及联合体为影响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分配而从事的与政府决策有关的各种政治行为[1]。女性或作为个体、或作为群体都可以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来影响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分配。妇女政治参与从广义上又可以分为基础层面的民主参与和高层次的权力参与,权力参与是民主参与的集中体现,民主参与要以权力参与为途径[6]。在一些研究中,评估女性政治参与的维度往往局限于量,甚至仅局限于权力机关中女性的量。维巴将政治参与加入了质与量两个常用维度外的其他四个维度,即:施加影响的类型、结果的范围、冲突面向以及需要的主动性。因而在强调女性有序性政治参与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女性有效的政治参与。有序参与保证的是社会秩序,而有效参与保证的是参与目标的实现。当然女性有效参与政治是建立在有序参与的基础上的,女性有序政治参与是政治正义的体现,有效政治参与才是保障女性权利的途径。
在20世纪10年代末20年代初我国曾掀起四次女性参政运动,虽然在国民党政府中女性占有了一些席位,然而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并没有提高。对于那时女性参政运动并没有实质提高女性利益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女性参政只在少数范围内实现,并且大多借助其所在阶级的力量达到的参政目的。正如向警予所说,这只是追求“自由”的娱乐消遣。其次是人们普遍只限于理论支持,多数人在心里还是对女性的参政能力抱有怀疑甚至是歧视。最后是大多数的女性不具备政治参与能力,在女性尚且不能享受教育公平的年代,关心柴米油盐显然比关心政治要有益得多。
如今在我国女性的政治参与之路依然不平坦。人们之所以從事行政活动,其根本动因在于人们实现自己利益的要求。女性参与政治多偏重于个人利益导向,涉及的往往只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利益,无法反映女性群体的普遍利益需求和政治意愿,其产生的社会回应力也小,对总体政治过程的影响非常有限[7]。女性作为一个政治群体参与政治的现状就如同一盘散沙。政治参与总是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大的社会环境影响。不同的女性拥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受过不同的教育,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导致了其作为利益集团施加的政治影响十分有限。整合女性利益,增加女性的政治参与主动性亟待得到重视。此外,女性参与政治存在比例低、层次低、质量低等问题。在我们国家的权力机关中男性与女性领导人的数量明显与总人口数比例不相配,而且女性领导人大多从事副职或处于非核心部门。女性参与政治中不能被看作是政治符号或象征。
三、全方位改善政治关系确保女性权利
大多数学者认为,女性政治参与度低与参政能力不足有关,而教育缺陷直接导致了女性的参政能力不足。全国文盲与半文盲人口中女性占比远远高于男性,2011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女性教育问题已经处于国家战略层面,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10月发布的数据:2016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中女研究生占全部研究生的比重首次超过一半达50.6%;普通本专科女生占52.5%,但是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女生所占比例还没有达到50%。与此同时,即便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群体中对于政治的关注度高但参与度低,并且普遍认为男性在政治权力中具有性别优势[8]。缺乏女权主义核心理论的指引导致这些受过高层次教育的女性只会在寻求性别平等的路途中怀疑自我,甚至思想走向极端。
其次与社會广泛赋予女性的家庭价值有关,长久以来的文化刻板“男主外女主内”禁锢住女性的参政热情。女权主义者认为社会性别是由历史、社会、文化和政治赋予女性和男性的一套属性,是一种文化构成物,即人类建构的产物,是以社会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而在建构时往往会比照真实或假想的生理性别特征[6]。社会长期发展所形成的性别建构根植于每一个人的潜意识中,有时候性别平等的阻力甚至来源于一些女性。
最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女性代表人数在逐年提高,但是对于女性获得平等的政治利益仍然没有系统的制度化保障,导致例如:高层领导中女性占比较少、女性平等晋升渠道闭塞、女性的政治话语权低等问题凸显。亨廷顿将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在政治上最大的区别归结于是否有足够的制度化水平,建立有效的社会控制[9]。在我国促进女性政治参与,提高女性政治利益必须要用制度与法律的破冰锤。一是要改善人大与政协“两会”中的代表结构,逐步提高女代表人数。二是要有提高女性政治素质的一系列政策,研究女性政治素养欠缺的主要原因,制定可行培养方案,向女性提供充分的政治实践机会,拓宽民主参与机制。三是拓宽女性的多渠道政治参与道路,用制度给予女性更多的话语权。如今多元化的政治表达渠道为女性政治利益提高带来了机遇,因此建立公平、公正、开放的利益表达机制能有效改善紧张的政治关系。
保障女性政治权利是每一个拥有现代文明国家所必须要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实现平权的根本,教育能使女性摆脱“柔弱”的标签;建立平权文化是实现平权的必经之路,当女性的实力被全社会所看到,那些质疑与歧视会被视为失败者的诡辩,渐渐消失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不论是教育还是文化都离不开政策与法律的保障,没有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女性的能力会被压制在“厨房圈子”。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美]迈克·费恩塔克.规制中的公共利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何华征.现代化语境下的两性和谐问题——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西方女性主义比较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
[4]邱仁宗.女权主义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董丽敏.“性别”的生产及其政治性危机[J].开放时代,2013(2).
[6]付翠莲.缺席与在场——当代中国妇女有序政治参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7]杜美玲.中国女性政治参与的历史回顾和展望[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4(3).
[8]杨霞,郭彩琴.高校知识女性政治参与意识调查研究——基于山西省7所高校的调研[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5(1).
[9][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