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文化自信的多维透视

2018-10-23 11:22杨泽
学理论·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习近平

杨泽

摘 要: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引擎。习总书记执政以来,更是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为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下,在多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坚持文化自信既有困境,亦有成就。新时代下,必须发挥主流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文化创新,提升文化软实力,使文化自信成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力量之源。

关键词: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016-04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更须坚定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党和人民的革命文化的弘扬者,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使中华文化再次迸发新光芒。

一、文化自信的理论演进和内涵透视

(一)文化自信的理论演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把“文化自信”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中央围绕坚持“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命题组织多次集体学习、会议讲话,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

2014年3月7日,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总书记又重复提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2]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3]

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和澳门大学生座谈时讲道:“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4]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互博弈的时代,中国必须明确自身文化发展的道路与走向,只有在共同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之上才能形成对基本理论、基本道路、基本制度的認同。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道“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5]坚持文化自信进而实现文化自强,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016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对各位干部讲道:“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6]

2016年7月1日,习总书记在庆祝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动情地说道:“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7]

2016年10月27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在推进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伟大梦想注入强大精神力量。将“文化自信”写入党章,正体现了党要以文化自信引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透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真正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真正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精神、实质、核心,真正对民族文化抱有崇敬、热爱的信心和信念,才能进行文化审视、反省和创造。要使民族文化再铸辉煌,就要在保持本民族文化优势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其他文化,使民族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建构一个多元文化和平共处、相互融合、尊重差异、各展所长的文化体系,在多元文化交流过程中使各民族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文化传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惜,对当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威望与魅力有一种充满依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8]。

首先,文化自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敬与弘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作为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百家争鸣的思想激荡到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性理思想的激烈碰撞,其薪火传承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华文化既蕴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处世之道,也传递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精忠之志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家国情怀。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对民族文化有坚定的信心,要尊重并充分肯定自身文化,要以民族文化为坚定信念和情感依托。此外,我们也要正视传统文化中封建和糟粕的部分,客观审视自身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其次,文化自信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敬与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地位的文化。19世纪40年代的一声炮响,打开了落后腐朽的中国大门,以儒学为基准的传统文化在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碰撞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20世纪20年代的一声炮响,为迷茫中探寻救国道路的革命人士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探索救国的新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改革开放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物质财富获得极大发展。新时代下,我们仍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将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各个领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筑牢思想之基、指引发展方向、提供不竭动力。

再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革命文化的敬重与坚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奋斗目标,带领群众推翻了压在头顶的“三座大山”,中国人民才得以站起来。在长期而又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孕育出了伟大的革命文化,“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在党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孕育而生的。它们是党在曲折中仍不忘初心、在苦难中仍顽强抗争的真实写照,是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事业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精神缩影。在新的历史起点下,党仍将以不忘初心、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开拓中国发展的新道路。

二、新时代下文化自信的现实困境和阶段成就

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中的利益性矛盾、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出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快速的经济增长在满足了人们对物质财富需求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但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更为关键的是,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在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同时,中华文化也受到了世界异质文化的冲击。正是在多种文化形态相互交织、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之中,文化自信才更弥足珍贵。

(一)文化自信的现实困境

首先,对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尼克松在《不战而胜》中说:“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輕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时,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在以资本为主导的全球背景下,伴随经济而来的文化渗透给中国造成了巨大影响,除了自由、民主、人权等思想的传播,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也逐渐渗透到中国,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念,造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危机,人们淡忘了传统文化的本来意义,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习近平也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古代先贤智慧的结晶,片面地认为传统文化都是过时文化、落后文化是极其可悲的。

其次,片面推崇外来文化。在文化多元化、信息化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接触到外来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但是,外来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良莠不齐,人们又缺乏理性的态度,认为西方的就是好的,更乐于接受外来文化。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韩国影视文化、日本动漫产业、美国科幻大片席卷而来,这些文化产品中包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渗透到我国的文化领域之中,影响了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他们更加重视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而对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缺乏足够的热情。

最后,文化主体缺乏能动性和创造性。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撑和引导,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对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文化本身并不能直接反作用于经济、政治,这就需要可以创造和运用文化的人来实现。文化主体不但要不断地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合时代需要的、符合当代实际的、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先进文化;也要在吸收借鉴优秀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打造更具有包容性和共享性的创新文化;更要发挥文化主体的能动性,把先进文化和创新文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来。但是,中国目前的文化创新能力不足,文化主体也缺乏创新意识。近年来,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不断加快文化思想建设、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加强文化创新投入,文化创新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二)文化自信的阶段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文化自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文化建设贯穿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文化强国,加快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加强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推动文化创意相关产业的发展、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等等。坚定文化自信,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相交融,使民族文化与先进文化相交汇,让民族文化焕发生机,强化对民族文化的尊崇和自信;进而在对民族文化高度自信的基础上,在优秀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出新时代的文化,使党更好地肩负起振兴民族事业的伟大使命,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004年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截至2015年12月6日,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 000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9]。孔子学院秉承“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与世界各国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一直以来,意识形态安全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竞争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竞争的战斗堡垒。在西方意识形态激烈涌入的背景下,中国必须坚持文化自信,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具有创新力、时代化、国际性。孔子作为中国儒学的至圣先师,其“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德治教化”的政治思想、“君以民为体”的民本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及东南亚国家的历史发展。以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向世界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及国学,孔子学院将成为输出中国意识、中国话语、中国文化的有力平台,将成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文化交流圈。目前,中国文明友好的大国形象通过孔子学院在世界得到广泛的宣传,孔子学院是世界认识中国的平台,也是中国弘扬民族文化的舞台,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2007年一部由杭州玄机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作的动漫《秦时明月》一经推出便火爆全国,该动漫讲述了主人公少年天明在秦汉乱世中成长为英雄的励志故事,其中穿插着儒、墨、道、法、兵等诸子百家思想的激烈碰撞。正是在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秦时明月》以历史为骨、创意为翼,以现代语言解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创新元素,实现了古典和时尚的结合。《秦时明月》所独有浓郁的民族历史文化气息吸引了广大的动漫爱好者,十年来,玄机科技始终以创新精神,将更多的历史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动漫之中,打造了一整系列的动漫产品,再现了阿房宫、始皇陵、兵马俑的场景,表现了征匈奴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历史事件,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之美。《秦时明月》不但获得了国内观众的喜爱,在法国、日本、美国等全球37个国家也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10]。2017年7月27日,《战狼2》一经上映便燃爆全国,上映29天,观众1.4亿,票房超52亿元,除了紧张的剧情设计、震撼的战争场面外,《战狼2》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民族认同情绪才是票房的缔造者,引起了观众的精神共鸣。《战狼2》实现了影视题材的创新,体现了中国军事科技的进步,展现了国家的神圣威严,弘扬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近年来,中国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如:《甄■传》《琅琊榜》《舌尖上的中国》等,这些优秀文化产品不断走向国际市场,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历史传统文化为世界认识中国提供了新的渠道,中国传统、中国话语、中国价值正在为世人所接受、认可。

此外,中国引以为傲的高铁技术走出国门,承接了包括美国、俄罗斯在内的多个国家的高铁建设项目,部分技术领域甚至远超日本。同时,中国的游戏产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游戏产业出口率、市场占有率大大提升,以游戏产业闻名的韩国在中国不断遇冷。反而,中国游戏开始出口韩国、泰国及其他周边国家,在韩国排名前十的游戏中中国游戏占四部。中国游戏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同国家的人们,通过游戏传递了中国智慧、中国思想、中国文化。

三、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途径

(一)始终发挥主流文化与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过程中,要发挥文化自信的强大精神引擎作用,引领和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深度融合。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灵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全面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才能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当今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必须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炼和升华。只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抵御西方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的渗透和分化,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才能有效整合社会意识,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凝聚共识力量;才能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投身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建设中去。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是物质的复兴,更是精神的复兴,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才能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观追求,凝聚起复兴中华的蓬勃力量。

(二)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大众化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巨变中保存了下来,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在当代仍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在全球化、现代化的浪潮之中,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加快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在当代中国,对主流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还存在一些不当的解构,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延续历史文化的脉络,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具有当代价值的先进文化结合起来、传播开来。中华文化是民族的情感归属,是人民的精神财富,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剖析,更新观念,推陈出新,进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必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扬弃辩证地吸收和发展;必须与时俱进、贴近群众,创造让人民喜闻乐见的、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要的文化。同时要注意,大众文化不是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必须加强对大众文化的规范和管理,让承载着健康价值观念的大众文化真正为人民所接受,让人民自觉担当起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要想在文化浪潮中站稳,就要坚定文化自信。

(三)坚持文化创新,提升文化软实力

创新是文化的灵魂,必须立足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之上,继续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文化创新。当前,在综合国力的競争中文化越来越占据突出位置,文化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文化市场格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机制,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热情。

近年来,随着中央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关注,各种促进文化繁荣的政策相继出台,鼓励文化产业,尤其是与文化创意和文化创新相融合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环。中国在文化创新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国家要推进有利于文化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文化主体也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央视推出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等节目,就是用创新独特的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相融合,在重温经典中体悟古人的智慧与情怀,让人们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自汉唐以来,中华文化以她独特的魅力享誉世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有过彪炳史册的世界性影响,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世人漠视,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还需要全体国人的努力。放眼整个世界,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只有坚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相信以中华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力必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利因素,使中华文化再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2]习近平.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N].贵州日报,2014-03-10.

[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5.

[4]张诚.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J].紫光阁,2016(8):14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6]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为全面从严治党打下重要政治基础[N].人民日报,2016-06-30.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8]刘士林.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考量与阐释[J].江海学刊,2009(1).

[9]孔子学院[EB/OL].360百科,(2016-07-12)[2017-10-28].http://baike.so.com/doc/4899870-5118287.html.

[10]陈少峰,张立波,王建平.中国文化企业品牌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78-80.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