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春宁
摘 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间的矛盾”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刻认识这一矛盾,对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解决和处理我国目前发展中的各种现实问题,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要矛盾;十九大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4-0014-02
唯物辩证法认为,只有正确认识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主要矛盾动态变化,才能准确把握社会时代发展的动向,才能解决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问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及人民利益和愿望的表达,并始终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理论。其中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则是这一伟大思想的理论基石,是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脉搏的重要指针。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社会矛盾发展的经典论述。任何国家的社会主要矛盾都将具体地表现为两个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不仅表现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社会历史阶段,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居于社会发展主导支配地位的矛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重新认识和把握我国在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制定党和国家关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也是推动“两个百年计划”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自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依据对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的分析,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以恢复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为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对我国在改造完成之后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确立,符合我国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实际,总体上指引我党做出把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也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坚定发展方向。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全民真理大讨论确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以此来检验反思改革开放之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从而,面对当时刚刚拨乱反正复杂的局面,社会各界对当时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而又全面的探讨。新一代的党中央集体立足国情,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确定我国的主要社会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在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断得到确认并继承坚持了下来,正是这一对矛盾,推动了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国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建设,已经由曾经的物质资源短缺型经济进入到人民逐渐整体富裕的经济层面,社会也将跨越物品短缺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进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根本性的缓解和扭转。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最新一代领导集体,基于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的认识判断,综合分析新世纪国内外急剧变更的发展局势,重新确定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重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全面的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二、现阶段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争议
社会生产的发展必然伴随人的发展需要的变化,从而引起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全部得到解决,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内涵和外延需要进一步拓展,那么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必然要随之扩大。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物资紧缺以及文化生活单一,需要极力发展社会物质积累和文化需要,党的领导集体及时提出了“两个文明”两手一起抓,形成了最初“两位一体”的社会发展布局。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党的十五大以来,国家整体综合实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提升,人民的需求逐渐更加全面而又深刻,党中央与时俱进地逐步提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等一系列符合人民发展需求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六大形成了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三位一体”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至此,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形成了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发展的新的战略布局,为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紧跟时代的全方位发展战略部署。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要求我们深刻认识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必须不断分析研究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必须不断拓展延伸新时期对社会主要矛盾内涵及特点的研究和探索。只有不断体现社会矛盾与人民需求的阶段性特点,才能在解决和处理主要矛盾的方法与手段上不断创新,有效地指导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以下是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几种代表性观点:一是相对需求不匹配矛盾论。学者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国社会物质生产增长与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产能供给不相称,需求不足而产能过剩。二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矛盾论。主要观点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必然矛盾。三是人与资源环境矛盾论。主要观点认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四是发展不协调矛盾论。主要观点认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是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以上的种种矛盾论,分门别类地指出我国目前面临的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均未能准确地反映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征全貌。但学术界对社会主要矛盾不同层面的探讨认识,多方面拓展了新时代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研究的视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认识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高度的政治智慧和巨大的理论勇气,立足当代中国国情变化,深刻而又全面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实践经验,承上启下而又与时俱进地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到新的理论高度。
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方法论。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迅速富裕,从而当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大幅提升的客观事实,又指明了当前社会生产力在某些领域发展还不够充分的客观现实,还指出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由生存需要逐渐向发展需要的转变。这一新的认识和判断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观中的矛盾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基本矛盾运动,依然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体现了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国情的深刻把握。我国已经不再是落后貧穷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逐步走向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生活富裕,综合国力极大提升。在全面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中将“落后的社会生产”更改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指明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根源所在。进一步将“物质文化需要”更改为“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丰富了“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一概念的内涵,将关系人民生活发展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涵盖进来,也为其外延的拓展预留了空间。随着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人民的需要其全方位、多层次的特点将更加显著,而这些需要都可归结为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最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新论断开启了党和国家发展的新方向。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在新时期全面而又正确的认识我国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社会主要矛盾,是确定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新理念下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正确把握社会矛盾,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想人民所想、创造人民所需。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只有深刻而又精准地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了解人民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矛盾运动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缺一不可。必须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才能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准确认识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发展的特点,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辛向阳.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J].前线,2017(9).
[3]常春,张荣华.对现阶段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再思考与新表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4]侯德泉,赵象举.中国共产党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历史演进述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