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冉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兴起,工业社会正加速向信息社会演进。我国政府也早在党的十六大上就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近年来又积极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和重要行动。尤其在战略路线中,提出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这意味着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渗透不断加深,也促进了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現。2017年6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和《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两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这标志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对于引导企业系统科学推动两化融合,加速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进企业两化融合进程规范化发展
近年来,《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陆续出台,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备受关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迎来全新机遇。
两化融合,标准先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统提出了推进两化融合的管理方法论,明确了组织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机制的通用方法,可以帮助企业通过规范两化融合过程,抓抢信息化发展机遇,持续培育新型能力,获取与其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的优势。
一是两化融合是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持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我国的战略部署,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现代经济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当前,以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战略布局中,与我国推进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理念、任务、方法上大相径庭,他们都着重强调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引导企业围绕战略目标,把数据作为企业新的核心要素和创新动力,推进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之间的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强调综合集成的重要性,引导企业实现内部管控,供应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集成。在推进方法中,将《标准》引领作为落实战略的基本途径,通过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努力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
二是企业需要新的管理方法论来促进多体系融合。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我国的两化融合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何一种管理方法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融合创新发展。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TC176技术委员会,颁布了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体系标准。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完善了组织内部管理,促进了质量管理制度化、体系化和法制化,并有效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多管理体系在企业生根发展,这在帮助企业不断提升综合竞争能力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多体系融合的困惑。从实践来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包括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在内的其他管理体系都遵循PDCA方法,是系统提升过程有效性的管理方法论,但相对于其他管理体系管理对象和内容相对固定的情况,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积极探索推动工业时代向信息化时代演进的新管理规律,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管理内容覆盖企业的全部活动,将随着企业的战略调整和内外部环境变化而动态改变。同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与其他管理体系的相容性,可为组织开展多体系融合发展提供支持。
二、全面导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组织的战略决策
两化融合涉及理念的变革、发展要素的演变等,服务于组织的全面优化和升级发展。因此,组织应将两化融合提升到战略高度,在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识别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识别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对组织战略循环(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新型能力)的过程进行跟踪测评,以此来寻求三者之间的互动改进机会。
一是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企业使命的具体化体现。战略管理的目的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所谓“成也战略,败也战略”,战略管理帮助企业在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清楚的了解到企业需要面对的内外部因素,这样才能帮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如某著名照相机生产企业,率先推出了“傻瓜相机”的概念,一举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在战略制定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考虑到相机是耐用品,而胶卷是一次性的,市场需求量大,在经历一阶段发展后,又转入到胶卷生产的战略中,成功的实现了战略转型。然而在“胶卷时代”走入“数字时代”的进程中,企业依然坚守原有的投资方向,因此出现了投资方向过于单一,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从而导致战略定位的错误。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战略目标明确了企业的努力方向,也体现了企业变革管理的目标。而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中,企业应深刻认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识别与其战略、可持续竞争优势相关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包括国内外文化、法律法规、政策、客户需求、市场态势、竞争对手、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影响,以及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现状等内部环境相关因素的影响。企业要按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积极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努力获取与组织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二是组织的战略中应充分融入两化融合的发展理念。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提出了9项指导原则,其中包括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战略一致性、过程管理等。由于两化融合服务于组织的全面优化和升级发展。因此,组织应将两化融合提升到战略的高度,确保两化融合工作和其战略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并为战略的实现和持续改进提供可管控的手段。实践中,诸多企业都按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要求,努力从强调技术向抓好规范管理转变,不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并把打造新型能力作为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不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整合建立重塑组织的内外部能力,实现能力改进的结果;把打造新型能力作为帮助企业获取与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通过新型能力的打造,来影响组织的发展战略。企业在新型能力打造的过程中,都围绕组织的发展战略,围绕研发、生产、成本、质量、营销、服务等方面,逐步建立起数据驱动的新型能力体系,加快创新发展。如某复合材料研发生产企业,为贯彻落实公司成本领先战略,发展企业生产制造优势,积极打造“纤维复合材料产品制造精细化管控能力”,企业依托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共享模块、生产管理模块、仓库管理模块、进度管理模块等,促进MES和ERP、现有生产设备、系统软件等进行系统集成,通过对产品全过程的管控,不断打造企业纤维复合材料的产品制造能力,努力实现“零”故障、“零”浪费、“零”不良,通过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来进一步降低成本,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优势。
三、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进企业获取与战略相匹配的竞争优势
两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逐步优化过程,无论企业发展到什么阶段,两化融合贯标都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具有重大意义。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从全国的情况看,企业的两化融合情况分别处于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四个阶段。企业在不同阶段都全方位的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
一是企业两化融合建设成效持续显现。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我国正积极推动两化融合,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我国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在实现中等水平跨越后持续强力迈进。据《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2017)》显示,2017年我国的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延续了近几年较快的增长态势,整体向更高阶段迈进。从发展情况看,2017年,全国19.3%的企业已经实现了综合集成,47.7%的处于单项覆盖阶段。实践证明,两化融合的最终目的是培育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促进企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创新。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管理变革,制造技术和设备也必须变革。随着两化融合贯标工作的深入,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也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致力于打造各种新型能力。在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原材料行业对于生产管控能力类能力最为关注。装备行业普遍致力于提升研发创新和生产管控能力。消费品行业在打造用户服务能力方面最为活跃。规模越大的企业对于经营管控类、财务管控类能力的关注度越高。规模小的企业对打造研发创新类能力表现较为活跃。不同规模企业对于用户服务类能力的关注度相对较为均衡。如某汽车制造企业,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分析了可持续竞争的优势,确定打造汽车产品(整车和动力总成)协同研发创新设计能力,通过SWOT工具分析出技术中心协同研发创新设计能力的现状,结合公司战略构建出项目开发管理体系,产品设计开发体系,制造工艺开发体系,知识管理系统等全价值链研发体系,最终计划在2020年在整车和动力总成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企业在新型能力打造的过程中,有效促进了战略的落地,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两化融合建设的成效持续显现。
二是两化融合推动了企业全方位的战略变革。行成于思,始于战略。企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环境下,适时进行战略变革尤为重要,企业的战略变革是政治法律环境变化的需要,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市场变化的需要,也是技术发展的需要,涉及到经营方向、生产模式、组织方式,以及资源配置等多个环节。企业的战略变革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企业战略的转型。尤其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过程中,模式的创新和管理的变革,更加需要企业全方位的进行规划,推动企业战略变革。如某知名眼镜制造企业,专注于眼镜及零配件生产,不断提高生产能力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致力于成为全国最大的眼镜生产基地。在两化融合的贯标实践中,公司通过内外部环境的分析, 梳理出公司可持续竞争优势需求,明确打造眼镜生产的精细化管理能力,生产数字化集成能力,高附加值研发能力等新型能力,同时对企业的经营战略、品牌战略、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文化战略进行梳理,公司也结合自身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提出两化融合贯标的目标与方针,有效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变革。
当前,我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使设备、产品、用户之间交互连接,有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在向“中国制造2025”迈进的实踐进程中,更加需要不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努力在“互联网+”环境下,面向高质量发展,引领制造业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以此来进一步服务上海 “四大品牌”建设,服务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
(作者单位: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