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4月22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2018-2020年行动计划》,提出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上海将加快建设世界级的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上海将实施十个专项行动,包括名品打造、名企培育、质量创优等。李强书记指出,“上海制造”重点要抓好三个环节:一是要有关键核心技术;二是要有高端的产业集群;三是要有过硬的质量品质。
重塑上海制造品牌的紧迫性
上海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工业发祥地、民族品牌发源地和集聚地,“上海牌”、“上海货”在人们心目中是高质量的标志。40年前,上海工业总产值占全国1/8,70多项工业产品赶上或接近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并形成上海牌手表、凤凰牌自行车等一系列家喻户晓的上海品牌。40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如何在新时代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从产业发展的纵向看,上海工业40年发展经历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适应性调整,90年代的战略性调整,2000年代的调整中发展,2010年代的发展中创新。目前电子、汽车等六大支柱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达到65%。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核能、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正成为经济新增长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从横向比较看,上海与纽约、伦敦、东京,在产业的集聚度、产出强度、经济密度和产城融合水平上,还有一定差距。从国家要求的角度看,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實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规划,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等10个重点领域。上海要在一些战略领域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与合作。比如,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两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将来要承担和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工程,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上海制造”就是要掌握产业链价值链核心环节的高端制造,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品质制造,融合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因子的智能制造,体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绿色制造。
上海制造“四名六创”10个专项行动
一是要以名品为抓手,擦亮“上海制造”的新名片。要培育出全国、全球知名的品牌和产品,主动应对产业变革,在港口机械、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领域,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的竞争合作。上海制造将瞄准价值链、创新链制高点,提升大飞机、重型燃机、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整机自主化集成化能力;聚焦产业链重点环节,夯实智能传感、精密减速器、超导、石墨烯等零部件及原材料发展根基;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关注高增加值率行业。二是要以名企为引领,培育“上海制造”的新主体。做强世界一流企业,对标世界顶尖跨国公司,争取3家左右制造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做大独角兽企业,聚焦智能硬件、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力争形成8-10家制造业“独角兽”。做优隐形冠军企业,打造“百年老店”,形成200家位于国内外细分市场前三名的隐形冠军。目前上海已有上汽集团、宝武集团2家世界500强企业,正在培育上海电气、光明集团2家;已有联影医疗、威马汽车、蔚来汽车、复宏汉霖、微鲸科技等“独角兽”企业,正在培育明码科技、亚盛医药、天使之橙、华领医药等企业。三是要以名家为纽带,汇聚“上海制造”的新资源。打造卓越科学家引领的创新人才队伍。新增100名制造业海外高层次人才和200名行业领军人才。培育卓越企业家运营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弘扬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上工申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七届董事会董事长兼CEO张敏,十年前成为远涉西洋“吃螃蟹”的先行者之一,处于主业亏损状态的上工申贝收购了德国一家同样亏损的著名工业缝制设备制造商,创造了“负负得正”的跨国并购经典案例。上工申贝2013年又相继收购两家德国同行企业。通过开展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全球化业务整合,促进传统制造产业的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今上工申贝已成为全球工业缝制设备行业的技术领导者,产销规模跃居全球第二。成为重振上海轻工品牌的企业之一。四是要以名园为载体,创建“上海制造”的新基地,培育世界级品牌园区。临港产业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国际汽车城,形成5家左右世界级品牌园区。创建特色产业基地,长兴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徐汇滨江人工智能、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互联网、静安市北大数据、闵行莘庄军民融合、奉贤东方美谷美丽健康、宝山顾村机器人、金山工业区新型显现。五是要以“六创”为保障,形成“上海制造”的新活力。技术创新,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一批产业创新工程;搭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一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品牌创响,振兴经典品牌,以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机制赋予经典品牌新活力;质量创优,推动“上海品质”认证,加快标准升级提档,领先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国家产业标准的制定,让上海拥有更多国际标准的领跑企业。融合创智,推动“制造+服务”,开展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型制造模式应用;推动“制造+互联网”,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合作,未来3年共同打造4-5个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一批行业性应用平台。集群创建,全力打造汽车、电子信息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民用航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化工4个准世界级产业集群。绿色创先,推进产业绿色提升,推动绿色制造领跑。
加快编制新一轮上海产业地图
李强书记多次明确,各区要发挥自身特色,推动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加强跟企业家交流,新的招商引资项目落在哪里,要全盘考虑、精准落子。优化上海的产业布局,郊区每个区聚焦3-5个产业,中心城区每个区两个,要制定各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的现状图和未来图。比如浦东的集成电路、嘉定汽车、松江G60、崇明海工装备已有影响力;临港智能制造、奉贤东方美谷、闵行航天产业力度很大;金山节能环保、青浦软件信息、宝山新材料和智能硬件加快谋划。中心城区,静安大数据,徐汇人工智能,长宁互联网经济等等。吴泾地区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经济,高桥地区发展以生命科学为代表的健康经济,南大地区以车联网为代表的物联网经济,吴淞地区以智能硬件为代表的智能经济,桃浦地区以数据联接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南大、桃浦、高桥、吴淞、吴泾,要高起点规划、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城融合,推动脱胎换骨、转型升级。下一步主要布局融合型的产业经济、高附加值的创新经济、高成长性的数字经济,要成为上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区域。区域整体转型,核心是产业转型,首先要明确功能定位,进行高标准规划。对五大区域产业初步定位,要继续深化,打造成为高端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载体。加强工业用地的保障。上海工业用地实际600平方公里,2035年控制在建设用地的10-15%;“十三五”争取到550平方公里。首先是要保障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的用地。集中力量推动土地的二次开发、腾笼换鸟,要“优化增量、盘活存量、激活流量”。
加大产业开放融合的力度
2018年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提出加快物联、数联、智联布局,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加快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拓展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当前,智能制造热浪扑面而来。其原因,一方面用工贵、招工难,使得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大批企业对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再一方面,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需要采取新的技术、新的生产模式和新的生产工具,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公认的解决的路径。新一轮的产业革命,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势不可当,智能制造已经成为焦点。
要以智能制造作为经济、科技和金融的主要结合点,大力推进“上海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同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上海服务”的主要特色和优势, 促进经济、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良性循环。
上海要发挥经济、科技和金融的独特优势,将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结合、深度融合、积极创新,引领产业革命新方向,真正实现“上海制造”和“上海服务”向以人为中心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深刻转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创造世界领先的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世界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的先行者和引领者。进入新时代,上海制造要实施更高水平的开放。一是区域范围的开放合作,引领和推动长三角制造业成为世界最大最强的先进产业集群;二是全国范围的开放合作,引领和推动全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领先的制造强国;三是世界范围的开放合作,要和世界制造业的同行们共同努力,共同推进新一代智能制造,共同推进新一轮工业革命,使制造业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作者:上海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