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谱区食源性疾病监测状况分析

2018-10-23 09:55周军华李培松桂九凤况强华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沙门食源性制品

周军华,李培松,桂九凤,况强华

(1、南昌市青云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01;2、南昌市青云谱区卫生监督所,江西 南昌 330001)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所引起的,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1]。WHO警示:世界范围内的食源性疾病不断出现上升趋势,目前知道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美国、欧盟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监测网络[3-5]。中国的监测网络较为薄弱,起步较晚,情况不容乐观[6-8]。为了解本区食源性疾病发生的相关情况,进而为今后食源性疾病的防控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本研究分析了青云谱区哨点医院2017年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7年南昌市三三四医院和南昌市第五医院所报告的154例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

1.2 监测方法 对前来上述两家医院就诊的病例,由食物或怀疑食物引起并以腹泻 (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改变如水样便、脓血便或水样便等)为主的就诊患者[9]。填写病例信息表,采集患者粪便或肛拭子送至区疾控中心检测志贺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1.3 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2017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开展监测,其中培训、督导、数据的审核由区疾控中心负责,对督导中发现的问题交由区卫生监督所进行督促落实,检测中的阳性菌株送省疾控中心复核。

1.4 检测方法 四种菌检测严格按照《2017年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开展检测。

1.5 统计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数据采用Excel和SPSS 13.0分析软件进行处理,率或构成比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发病时间 154例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于5月、6月、10月、11月这4个月份,共计报告病例105例,占发病总数的68.19%,其中5月与10月报告病例数最多,合计59例,占发病总数的38.31%。具体发病时间详见图1。

图1 2017年青云谱区食源性疾病病例月发病趋势图

2.2 人群分布特征 154例病例中,均为散发病例,男 88例,女 66例,男女性别比为 1.33:1,经SPSS13.0 统计分析,χ2=0.873,P=0.350,P>0.05,男女发病性别比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以51岁以上最多,共计84例,占54.55%,其中年龄最大者90岁,最小者5月龄。各年龄间经SPSS13.0统计分析,χ2=72.730,P=0.000,P<0.01,各年龄间的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职业构成以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工人和干部及职员居多,四种职业共计报告病例125例,占所有病例的81.17%,具体人群分布详见表1。

表1 2017年度青云谱区食源性疾病病例人群分布构成表

2.3 食源性疾病致病因素 154例食源性疾病病例中食品加工及包装方式前4位的为散装56例、家庭自制48例、定型包装30例、餐饮服务业18例,总计152例,占总数的98.71%。可疑暴露食品中居前5位的食物主要以水果类及其制品33例、肉及其制品类27例、粮食及其用品24例、蔬菜类及其制品22例,共计106例,占总数的68.83%。

2.4 生物检测结果 每例患者采集一份生物标本用于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共采集154例标本,阳性结果1例,阳性率为0.65%,为沙门菌(+),血清鉴定型为O9:Hg,p,鉴定结论为都柏林沙门菌。

2.5 阳性病例调查 该患者为一男性66岁离退人员,发病前21h喝了定型包装的阳光鲜奶(购买于洪都某超市),于7月6日15h出现了腹痛、腹泻(性状水样便)10次/d,余无不适,发病前两天否认外出就餐史,其家庭成员(未喝)及网络监测中未发现因饮用该品牌该批次的奶而出现相似症状的病例,为一散发病例,由于其家庭中未有留样或其他未喝的奶,故未采集到相关奶的样品,但患者自述奶买回家后由于未及时放置冰箱,在室内较高的温度下放置了6~8h后饮用,不排除沙门菌在奶中大量繁殖而造成患者饮用发病。

3 讨论

本区食源性疾病报告较多的月份以5月和10月份较多,发病年龄以51岁及以上为主,职业以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工人和干部及职员最多,可疑暴露食品以水果类及其制品、粮食类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蔬菜类及其制品为主,致病菌以沙门氏菌为优势菌,与孙吉昌、游兴勇[10]等研究的结果较为一致。也说明沙门菌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常污染尤其是奶类、肉类等动物性食品,是肠道腹泻疾病的重要致病菌[11-12]。提示食品监管机构应该将上述类食品进行重点监测,首当检测的细菌为沙门菌[13]。

本研究食源性疾病病例高发时间为5月和10月,可能是由于本区病例报告处于监测的启动阶段和结尾阶段,各医疗机构为了完成任务数,在两个时间的节点进行病例报告,但也不排除由于天气气温的上升,5月份和10月份水果大量上市,且水果又极难保存,由于吃了变质的水果而导致腹泻,与本区可疑暴露食品中占首位的是水果类及其制品较为相符。其它月份病例数报告较为不多,提示医疗机构监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督力度,查证其是否存在病例漏报还是确实病例较少。

发病年龄该区主要以51岁及以上人群为主,职业以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为主,该部分人员应该在家主要从事家务及采购家庭所用食品,饮食方式和场所主要以家庭为主,食源性疾病防控的相关知识较为薄弱,作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机构应该在高发月份深入社区采取多种方式开展食源性疾病防控知识宣传,让群众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14]。如不吃过期变质食物,隔夜饭菜需彻底加热,煮熟煮透,奶类等需低温冷藏,食物放冰箱冷藏需要加热,如何正确挑选新鲜水果等相关食源性疾病防控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护的能力[15]。

本次研究的不足,阳性病例没有采集到可疑食品样,给本起阳性病例食品的溯源造成较大困难,且病例生物样品中检测结果阳性率较低,提示检验人员今后需加大便样采集、保存、运送及检测的相关技术学习,杜绝因外部环境或其它主观原因而造成假阴性结果[16]。

猜你喜欢
沙门食源性制品
秋冬季高发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一株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发酵及后处理工艺研究
浅谈食品接触之“竹纤维”制品
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与控制策略
论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夏季食品安全头号杀手——食源性疾病
华东地区沙门菌流行病学及耐药性分析
饮食和服务行业健康人群携带沙门菌调查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腹泻患儿沙门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