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丽苹,王圣泉
(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心跳呼吸骤停是院前急救及急诊常见的重症疾病,心肺复苏术是院前急救医师及急诊医师的基本急救技能,高效的心肺复苏对于心肺脑循环的恢复是极其重要的[1]。可是心肺复苏常常受到环境、地点、人员等等的限制,影响了复苏质量,降低了复苏成功率。特别在院前急救工作中,急救地点的不定性,120救护车行驶过程中车辆的颠簸、急救人员的体力因素等等,导致心脏按压的频率降低、幅度减小、间断复苏时间增大等造成了复苏成功率的降低。如何提高复苏效率,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是急救急诊医师在临床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找到一个合适的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胸外按压是极其必要的。体外自动心肺复苏仪的可移动性、便携性解决了急救医师的所面对的问题。体外自动心肺复苏仪的应用,使得心肺复苏在院前转运过程中更持久、更稳定地进行[2],利于院前院内病人的交接。关于体外心肺复苏仪是否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能否增加脑复苏的成功率,有很多不同的报道。为此泰州市人民医院院前急救中心对此复苏方法进行分析,以评估体外自动心肺复苏仪在院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救治中的疗效。
1.1 一般资料
1.1.1 主要设备 体外心肺复苏仪由气体压缩泵和包裹胸壁的约束带组成,固定在患者的胸部。特有的三维按压与胸骨按压的方式使得复苏效率得以提高,增加心脑的血液供应,亦能降低肋骨骨折并发症的发生。其可移动性和易操作性的特点,有利于院前急救及急诊病人转运。
1.1.2 对象 选取泰州市人民医院院前急救中心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接诊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128人,心跳呼吸骤停时间<10分钟,按心肺复苏方式分为两组。人工心脏按压组60人;体外自动心肺复苏仪组68人。年龄<14岁及年龄>85岁的患者予以排除。外伤性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予以排除。
1.2 方法泰州市人民医院院前急救中心常规出诊120救护车辆8辆,其中4辆配备Weil MCC-便携式体外心肺复苏仪,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时,采用体外自动心肺复苏仪对院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另外4辆采用传统人工心脏按压复苏方式。急救车辆按班次发车。所有心肺复苏按照最新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到达现场后首先进行判断,行CPR,给予除颤、气管插管球囊辅助通气、肾上腺素应用等。备有体外心肺复苏仪的车辆立即给予复苏机安装,进行复苏。不备有心肺复苏机的给予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并进行转运,转运至我院急诊。途中予以血压、ET⁃CO2监测,记录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按压频率及按压幅度,复苏时间及复苏成功人数,并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采用SPSS 22.0版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人工复苏组和体外复苏仪复苏组患者按压频率及按压幅度准确率比较。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见表1。
表1 人工心脏按压和体外复苏仪按压频率及按压幅度准确率比较
(2)人工复苏组和体外复苏仪复苏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具有统计学差异,见表2。
表2 人工心脏按压和体外复苏仪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比较
(3)人工心脏按压和体外复苏仪患者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水平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见表3。
表3 工心脏按压和体外复苏仪患者ETCO2比较
(4)人工心脏按压和体外复苏仪院外复苏成功率,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见表4。
表4 人工心脏按压和体外复苏仪院外复苏成功率比较
体外自动心肺复苏仪在院前急救工作中能够提高心肺复苏质量、平均动脉压及成功率,值得在院前急救中推广。
心跳呼吸骤停是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常见的重症疾病,胸外心脏按压是维持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重要脏器血液供应的关键[3]。持续、稳定、高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决定了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然而在院前急救中,人工心肺复苏往往很难维持持续稳定的胸外心脏按压。面对这样的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体外自动心肺复苏仪出现,能够不受环境限制,维持按压的频率和幅度,给予稳定持久的胸外心脏按压,在院前急救、院内病人转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长时间的心肺复苏过程中,由于体力消耗,医务人员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及幅度的准确率会下降。同时,在患者上下救护车过程中,医务人员胸外心脏按压不能持续进行。另外,急救人员在转运过程中专注于胸外心脏按压,在急救车辆上,急救人员自身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而体外自动心肺复苏仪能够减少因为抢救人员体力下降等因素引起的心肺复苏质量的下降[4],能够持续稳定连贯地进行高质量心肺复苏。
动物研究显示,相比于普通心肺复苏,体外自动心肺复苏仪能够改善心脑血流动力学以及神经系统预后[5,6]。一项随机试验的比较发现,体外自动心肺复苏仪能够提高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心肺循环复苏成功率,尤其对于不可行电复律的患者[7]。国外报道,在院前转运过程中,持续的体外心肺复苏仪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可以增加患者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的预后[8]。在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体外自动心肺复苏仪能够增加心肺复苏成功率,但对于脑复苏的成功率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对于肋骨骨折的发生率,人工和体外自动复苏仪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体外自动心肺复苏仪,为三维立体按压方式,能增加心脏及脑的血流灌注,提高复苏成功率。平均动脉压是反应患者心脑等重要脏器灌注的一个重要指标,体外自动心肺复苏仪较人工心脏按压能够提高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可作为间接反映心肺复苏质量和心输出量的重要指标,本次研究中发现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两组之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与我院的另一项研究结构相同[9]。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体外自动心肺复苏仪能够增加患者的收缩压及平均动脉压,从而增加心脏、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对于院前复苏成功率有显著差异。人工复苏成功率偏低,原因为车辆的颠簸、加速、减速使得人工胸外心脏按压不能够进行,或者只能够低质量进行;其次,病人躺在急救车辆担架床上,在急救车内急救人员很难采取标准的胸外按压姿势和准确的按压部位;第三,急救人员的体力不支、疲劳是降低心肺复苏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一项研究表明,在院前急救车辆上只有42%左右的胸外心脏按压频率、幅度符合心肺复苏指南。对于脑复苏成功率、24小时存活率以及出院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在院前急救工作中体外自动心肺复苏仪作为院前急救人员人工心肺复苏的补充,能够提高复苏成功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