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至15%的末期心衰患者在植入“人工心脏“后,心脏功能可得到全面康复并最终撤除“人工心脏”。 未来,“人工心脏”电池将完全植入患者体内进行无线充电,彻底摆脱体外充电的方式。
心脏是生命的中枢,一旦衰竭,生命也将终止。“人工心脏”曾是人类幻想中拯救心脏衰竭的强大武器,如今,科幻电影里装着“人工心脏”的“钢铁侠”已成为现实。
今年1月15日,济南市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在济南市中心医院顺利进行。此前的1月13日,山东省“人工心脏”植入患者已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青大附院)顺利出院。这意味着,山东在心衰治疗方面进入“人工心脏”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
快停摆的心脏换了颗“机械心”
今年1月15日,46岁的李先生因终末期心力衰竭在济南市中心医院成功植入国产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
济南市中心医院心外科主任张锋泉介绍,重约420克的“人工心脏”置入人体后,与心脏并联,一头连着心脏的左心室,另一头连着人体主动脉。血液从左心室经“流入管”进入“人工心脏”内,“人工心脏”再将血液推出,经“流出管”输送至主动脉,从而辅助患者血液循环。
“‘人工心脏’是一个‘泵’,需要用电。出院后,患者需要每天背上1个约3公斤重的‘小书包’,包里有电源、可充电电池、监控器,通过一根腹部皮下隧道的细电线为‘人工心脏’充电。”张锋泉说,“‘小书包’里共配有6块电池,每块可持续使用6至8个小时。晚上睡觉时除了可以用电池,还可插交流电。患者洗澡时,需要将体外电线位置密封,每天对插口进行消毒。现在,我们正在对‘泵’进行调试,让它和患者达到最‘契合’的状态。”
在山东,受益于“人工心脏”的不止李先生一人。1月13日,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山东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患者在青大附院顺利出院。
去年12月,青大附院心外科杨苏民主任团队成功为终末期心力衰竭的黄先生实施了“人工心脏”植入术。这次植入的“人工心脏”仅有乒乓球大小,采用第三代离心泵技术,并首创性采用磁力系统驱动和纯水悬浮双系统,具有高稳定性和耐久性,血栓形成和溶血风险较低。
“人工心脏”有何优势
心衰被称为“心脏病里的癌症”,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心衰的死亡率很高,据国外统计数据显示,心衰患者药物治疗的5年生存率约35%,终末期心衰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20%,器官移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据悉,我国心衰患者超过1000万人。其中,在100万晚期心衰患者中,每年只有600至700人能等到心脏供体,完成心脏移植。
杨苏民介绍,近年来,“人工心脏”已成为重症心脏病治疗技术进展最快的领域。“人工心脏”相比传统心脏移植有许多优势。“‘人工心脏’植入后,一般20余天就可出院。传统心脏移植需要常年服用抗排异药物,每年花费5万元左右。而‘人工心脏’主要是服用抗凝药物,维护费每年最多两三千元。”杨苏民说,“在国外手术接受者中,‘人工心脏’使用最长的已达到11年,而国内最长的已使用4年。”
术前走路扶墙,现在能爬长城
1月17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举行的“人工心”联谊会上,该院成功接受“人工心脏”植入的患者欢聚一堂。自2019年开展福建省首例“人工心脏”手术至今,该院已为10名终末期心衰患者实施“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2019年6月,40岁的郭先生因心力衰竭,在该医院接受了福建省首例国产“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现在,他打羽毛球能打好几分钟,扛煤气罐上二楼也不费劲。更令他开心的是,经过复查,他的心脏功能已基本恢复正常,可以撤除“人工心脏”,依靠自己的心脏生活。
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衰中心主任医师王文艳表示,10%至15%的末期心衰患者在植入“人工心脏“后,心脏功能可得到全面康復并最终撤除“人工心脏”。这意味着,“人工心脏”并非只是末期心衰的替代器械,还有促进心脏康复的功能。尤其是一些病程较短的心衰患者,早期植入更有利于心脏功能恢复。
小孔也是“人工心脏“的受益者。2017年,因扩张型心肌病,他走路都要扶墙。装上了“人工心脏”后,他基本恢复了正常生活。不久前,他还爬了长城,走了两万多步也感觉不到累。唯一不同的是,他身上多了一个“小书包”,里面装着控制器和电池。
“随着技术发展,电池装备越来越轻,和背几瓶矿泉水差不多。”王文艳说,“目前的‘人工心脏’必须靠外源性电源供给能量,令患者行动不便。现在,国内外科学家正在研发将‘人工心脏’电池完全植入患者体内,采用无线充电的技术。”
此外,去年5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心室辅助技术管理规范》(2021年版),对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开展心室辅助技术进行规范,严控“人工心脏”产品质量,加强行业监管,让更多心衰患者受益。
(《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