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红 郭作华
通过对学生的平时作业、检测、考试等情况的对比,我们会发现,命题人或教师的标准解答与学生的应时对答常常相差太远。这是为什么呢?怎么办呢?先看例子,再一起思考回答。
例1一条毛毛虫由幼虫长成成虫,每天长大一倍,30天能长到20cm,问毛毛虫长到5cm需要几天?
教学意图学习了正整数指数幂运算后的能力训练题。
而学生要么无从下手,要么是如下倒推的方法:每天长大一倍,30天能长到20cm,那就是说第29天毛毛虫的长度是10cm;第28天毛毛虫的长度就只有5cm,自然而然碰巧解出来了!当时就有学生说好搞笑的,这么简单!
由案例知,如果我们老师不让学生开口,先入为主地呈现自己的标准方法,我想学生的这种赋予了生命活力的思维方法就会被扼杀在我们老师的手上。久而久之,后果不堪设想。我的策略是:学生先发言,再引导思考一种与本节知识相关的方法,最后进行對比,优化方法。
教师或命题者的解法是模块化、结构化的思维定势、定型的专业化方式,而学生都是游离态的思维形式,不规整、未定型。教师与学生的解法常常有专业与否间的差异,从而印证了为什么学生解法常常不入教师的轨道了。若教师我行我素,长此以往,结果就是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完善之、扶之、递进之,而不是强行纳入专业解法中,以迎合大部分学生的非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