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摘 要:多媒体是现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手段,它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但是其在实际运用中,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误区,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朗读训练、师生情感交流、学生的个性思维、教师的板书作用等容易被忽视。文章对此作具体分析。
一、朗读训练容易被忽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课文是靠借助语言文字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形象思维很强。语言文字虽不如形象那么直观,但我们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尤其是一些意境优美、意韵丰富的语句,可激发我们无限的遐想,留给我们广阔的思维空间。当然这些优美的语言、深邃的哲理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入情入境、领悟得到。
以前的语文教学,一般都是由教师先范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诵读,整个课堂书声琅琅,声情并茂,文学气氛非常浓郁。可随着多媒体的广泛运用,教师就将本该是自己范读的课文,换成从网上下载的名家的诵读录音。不仅自己不读了,而且随着学生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学习的开展,许多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要求也降低了,取而代之重点是培养他们说的能力了。
前不久笔者听了两堂公开课。一堂课是诗歌《蒹葭》教学,一堂课是记叙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两位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方面确实无可挑剔,可是在“读”的工作上就逊色多了。《蒹葭》是一篇语言优美、意境幽美、内涵丰富的抒情诗,必须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才可以领会。可是那位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只是播放了下载的MP3朗读音,然后让学生读了两遍(一遍是分组读、一遍是齐读)。殊不知诗歌赏析就要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意境,领悟情感。学生没有认真熟读,就难以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及形象美、意蕴美。《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中通过对贝多芬的诸多细节描写来表现这位音乐家的形象之“巨”。可是那位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连读的机会都是没有给自己、给学生。虽然他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对贝多芬外貌描写的语句,并让学生“读”了,可是学生读得毫无节奏,更别说抑扬顿挫了。我想如果我们要求学生找到对贝多芬外貌描写的语句,并绘声绘色地朗读出来,那么贝多芬这位巨人就如站在学生眼前了。可能是“读”的工作没有开展好,学生没有入情入境,本该表露出来的情感倾向,就显得比较苍白。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讲究的是通过对学生的语感培养和文本教育来提高他们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运用等语文综合素质。語感则是需要依靠反复的语言训练,也就是说让学生去反复诵读才能获得的。而语文教学中的“文本教育”则强调以现有的教材文学文本为主进行细读,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自古以来许多先辈们都重视“读”的作用,比如晋代学者陈寿和南朝历史学家裴松之先后都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也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主张精读文本的金玉良言,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推崇的。
可是在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中,中学语文教学似乎出现了语感培养、文本教育“雾里看花”的现象,很多语文教师觉得多媒体迎合时代的发展,顺应课改的脚步,在课堂上几乎全在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等“说”的能力了,淡化了学生诵读文本的过程,从而忽视了语文教学中所强调的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文章蕴含的情感。
二、师生情感交流容易被忽视
在多媒体教学中,不管是自己上课还是听别人的课,常会出现“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润滑剂、催化剂,只有情感交流到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才能取得效果,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忽视的是在语文课堂上非常重要的情感交流。
可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原本在传统教学中有充分的交流条件的单向师生关系,变成“教师-多媒体-学生”三者的交流了,由于多媒体课件容量大,很多教师只顾及击键讲解,“心不在生”,把学生放在一边,处处让计算机“代言”了。学生更是“移情别恋”了,眼睛盯着的是屏幕,脑子里思考是屏幕上显示的内容。课堂上,教师只是摆弄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流程,学生在台下当观众看屏幕,个性化的师生人际情感交流几乎让“人机”交往给阻碍了。没有情感交流的课堂,其气氛肯定是死气沉沉的,其教学效果亦是可想而知。
纵观教育名家的实践操作,无不表现出非常高妙的教学机智和导控艺术,即教师的导控、学生的学思,不断优化重组,形成的重心始终在师生的动态调控之中。教师通过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会表现出的千差万别的神情来推测学生听课的愉悦或困难等,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随时给学生鼓励或提示,使学生及时受到启发,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和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饱满、兴致高昂,教学效果肯定斐然。由此,我们课堂教学中要注意避免“满堂电灌”, 把握好多媒体展示的时机,营造一个师生之间良好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开启和优化,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学生的个性思维容易被忽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可运用多媒体教学,需要在上课前将相关教学内容编制成课件,为了避免问题与答案同时呈现,绝大多数教师会把它们设置成一对一的模式。在教学中先把设计的问题投影到屏幕上,再组织学生交流探讨,然后将课前编制好的“参考答案”显示出来。这个步骤看似符合一般认知规律,其实弊端很多,虽然这些问题和答案不是同时显示出来的,但我们毕竟将 “参考答案”显示出来,问题就出现在这儿:他们阐述的见解、发表的观点或许有一定独到的见解,可是一见显示出来的“参考答案” 往往会出现“醍醐灌顶”之感,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观点是错的、不完善的,去“修正”自己的观点,向“参考答案”靠拢。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动辄出示“参考答案”的做法,还会让学生产生“惰性”:反正老师会将答案显示出来,自己何必费神伤心呢?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绝对不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有深度的思考,反而可能导致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退化。
在课堂上,有的教师常常急于使用课件,常常是每教一段,就迫不及待地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关的照片,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容易多了。可是这样学生的思维被那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框定了,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之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感悟受到严重影响,哪还有什么独特的想象与体验呢!比如《春》一文描绘了春风、春花、春草等几幅美景图,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认真品读文章,就能感受到无尽的美景,但如果将这几幅美景用图片或录像展示出来,把学生的大脑填得满满的,此时文章优美的语言文字对于学生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也不是学生需要的了。就像猜谜语,谜底已经揭晓,谜面还有什么价值呢?这样一来,还何谈“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此外,课堂上过度运用声音、图像信息课件,挤掉了学生读书时间,剥夺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深刻理解课文的权利,久而久之会进一步导致他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退化。
因而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为学生发展个性留出充分的发展空间,尊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的独特体验,而不是提供一个标准答案,对那些能激发学生产生思维火花的问题,要有意识地将它们的答案留下 “空白”,对一些学生理解有困难的问题仅提供解题的思路与技巧(当然对那些问题答案比较单一,且科学性较强、确有必要讲明确的才显示出来),以此来鞭策、激励他们不断提高自己对问题的思辨、归纳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只要学生的回答能言之有理,都应得到鼓励,都应该被认定是“对”的。教师对学生回答中的欠缺和疏漏给予指正,而不是直接出示答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索热情。
四、板书的作用容易被忽视
板書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之一。可有些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让这项必须做的工作 “下岗”了。前不久听的《蒹葭》《音乐巨人贝多芬》两堂公开课就是这样,两位教师没有在黑板上写一个字。由于多媒体课件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要讲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因而有的语文教师就把课文题目、作者介绍、创作背景、要提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参考答案”等内容巨细无遗都收罗在课件上。自己在课堂上就把这些内容依次“点击”,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就可以了。是不是随着多媒体这种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板书这项传统教学手段就过时落伍,该 “失业”了呢?
不可否认,多媒体课件增加了教学容量,而且直观,给语文教学带来了革命,但板书也有很多优点,有的是多媒体无法替代的:比如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它能勾勒出随着教学的深入而体现的作品的深层意蕴和结构脉络,它就是一个微型教案,不仅便于教师进行课堂总结,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更便于学生记忆。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而多媒体课件虽然可以将学生要理解、掌握的知识展现在眼前,让学生感到兴奋,但是屏幕上显示的知识过多的话,很容易导致学生视觉疲劳、心理厌倦,久之他们对多媒体教学的兴趣就会消磨殆尽。
此外,巨细无遗的教学内容,导致所学知识很乱,学生没有线索可循,没有思索、消化的时间,很难记;而板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随写随看,还可以根据教学进程及学生的认知、理解程度,方便地增删内容,而教学课件一旦制成,其内容即相对固定,在课堂上难以随机调整。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千万不要忘了还有一块不大的黑板,有待自己根据教学需要去书写。
五、结语
由此看来,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其“辅助手段”作用,避免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那么它就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参考文献:
[1]龙 毓.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教学与管理,2005(15):46-47.
[2]陈晓勇.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主导作用的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1):10-11.
[3]白艳霞.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现状及反思[J].新课程(下旬刊),2017(2):115.
[4]丁春梅.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与反思[J].双语学习,2007(12):116-117.
[5]何海明.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界,2014(17):182.
[6]张利勤.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