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霞
摘 要:语文能力的终极目标指向的是写作能力,学生阅读广泛却谈“写作”色变,其根本原因是阅读缺乏专业性指导,阅读与写作相脱离。语文课堂应抓住阅读教学的阵地,为学生提供阅读专业性指导。在写人记事习作方面学生往往出现文章事例笼套、人物形象单一的问题。为使笔下人物栩栩如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教材总体结构、事例安排等方面,学习谋篇布局的秘妙,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小学阶段主要以记叙文习作为主,记叙文中写人记事占据了半壁江山。学生笔下的人物往往会出现形象单一、事例笼套的情况,这直接反映出学生对习作整体结构把握模糊不清。下面,笔者就阅读教学关注篇章布局、指向高段的人物写作指导,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关注文章线索,把握总体结构,指向人物写作
写人记事的课文在语文教材中是常见的文章类型,这类课文往往通过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突显人物品质。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握整体框架,以助于解决写人习作中章法的问题。
(1)把握总体结构。文章中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即结构。记叙文为合理安排材料从而为中心服务,通常会根据事情发展顺序来搭设文章的“骨架”。学生把握主干,摸清骨架,就能理清课文编排的思路。比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 通读课文后,笔者先让学生们思考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属于哪种结构,而后适度讲解了文章结构的类型。通读全文,学生很快发现此文章结构属于总—分—总式:开头先写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写詹天佑接受任务、修筑京张铁路,最后写后人立铜像纪念他。课文的框架梳理如果只限于此,则与中段教学无异——中段的语文教材中写人叙事的课文往往通过一事写人,课文脉络清晰,浅显易懂。高段的阅读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体现学段教学的特点。继而,教师再引领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发现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具体事例来突出詹天佑的品质。在总体把握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事例之间是依事件渐进而展开,再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构,最后把课文与学生们平时写人的习作拿来进行对比、反思,这对提高学生写人记事的习作能力也是有帮助的。
(2)巧抓关键句。一些有标志性的语句如中心句、过渡句、重点句等有助于我们理清文章的思路,需要在阅读教学中引起重视,引导学生体会其相关作用,从而借鉴到写作中去。高段记叙文教材往往都是一人通过几件事来写,事与事之间的衔接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通过环境转移,有的通过适当议论,有的用过渡句来衔接。就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它在介绍霍金物理学方面与生活方面两大块内容中使用了关联句“不仅在于……更在于……”的过渡段。有了这过渡语言,就能借此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路 ,文章结构一下子就能够把握,同时也让学生思考:这“物理天才”和“生活强者”两个方面内容可否随意调整前后位置?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可知,过渡段后部分呈现的更是作者着意去突显的方面,特别能突出人物品质的方面。原来在文中巧妙地用过渡句子作为两个不同方面事例的切换,就能很好地把握习作的思路,再通过这样的迁移,引导学生在进行写人习作之前,可以有这样的写作意识,有这样的布局构思方法 。
(3)关注叙述顺序。文章要给人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之感就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来写。通常情况下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写的文章使人读起来头尾完整,一目了然。《钱学森》这一课时间线索非常明显,记叙了1934年到1955年间钱学森 “留学、回国、贡献”这一主要内容。引领学生在品读人物的拳拳爱国之心后思考: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应放在哪里?放在开头有何妙用?不难得知,如果按正常的时间顺序,第一段出现的位置应该在第六段之后,这正是该课文有别于一般文章之处,采用的是倒叙的写作顺序。了解了顺序编排,还要深入地引领学生品悟第一段的语言精妙之处。随着对“劈波斩浪”“稳健的步伐”“火箭的舱壁” “魂牵梦绕”等词的深度咀嚼,又对特写镜头回放感悟,最后点明 “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又是一个小小的倒叙。这样的布局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叙事类作文也可这样趣味开篇,夺人眼球。
二、重视详略分明,思考内在关联,指向人物写作
学生写人物作文时会出现眉毛胡子乱抓的问题。这样的情况,明显是学生没有考虑选取哪些事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所以才會导致内容笼统、人物形象不鲜明。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以一个学生的角度回忆了一位残疾老师的形象,文章篇幅比较长,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三个故事反映了刘老师的爱学生、爱工作、爱生活的品质,读来朴实无华,却又备受感动。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品读三个故事带来的内心感动上,则教学仅指向内容,如何挖掘课文在写作上值得借鉴的启发点,让阅读教学同时也指向写作,就需要教师考虑三个事例编排的秘妙。教学时,笔者让学生围绕事例的详略、关联与衔接问题进一步进行探究。学生通过直观上的比较知道这个三个例子篇幅长短不一。为什么要有这样的长短处理?再次让学生思考总结出,刘老师放飞的不仅仅是手中的风筝,放飞的更是理想的生活状态,这也是课题为“理想的风筝”的原因。同时,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也能获知描写人物的事例安排有详有略,可以避免面面俱到而导致文章显得拖沓,但如果都写得过于简单,文章就显得很苍白,详略得当可以突出主题,显得层次分明。教学过程中继续通过三个事例的深入比对,学生们又发现第一、二个事例发生在课内,而第三个事例发生在课外,三个事例又同时表现刘老师乐观顽强的品质。课文用不同的侧面来表现人物形象,又通过内在的关联,将三个事例完整地连接在一起,人物的形象越发丰满。这样指向写作的阅读指导,对学生写人物习作的影响和帮助无疑是很大的。
三、聚焦文章题眼,揣度巧妙布局,指向人物写作
题眼即文眼,往往能折射出文章的整体构思。《爱之链》是六年级的一篇课文,题目直接体现了课文“爱”的主题,而最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则是这个“链”字。链,意在环环相扣,这篇课文由三个很平淡的故事组成,何以成“链”?课文是怎么巧妙布局的?这正是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这篇课文最大的亮点,不在它故事的叙述上,当属它的结尾。当最后一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呈现在学生眼里的时候,他们为这个结尾惊叹、欢欣。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试着将课文最后一段拿掉,在故事中间老妇人出现在店中时即交代女店主与乔伊的关系,这样的布局好吗?学生经过悟读探究无一不认为作者把人物关系放在结尾揭示,将爱之链条圆满紧扣,让人在惊叹之余,又发人深省,否则,这篇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将大打折扣。这犹如相声表演中的“抖包袱”——把之前设置的悬念或笑料在关键时候说出来以达到喜剧的效果,我想,这篇课文的结尾正如“抖包袱”一样,它的安排称得上独具匠心。这篇课文抓住这点教学指向学生题眼谋篇上有方向性地思考。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基于此,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不仅让学生在写什么的层面上再关注作者怎么写,更要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写法,促使自己能主动揣摩,合理运用,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管建刚.构建“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一)——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答疑[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5(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