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忠民 周伟 王小宁
[摘 要] 高新技术企业是实施国家创新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速发展,其相应的风险问题层出不穷。为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论文首先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风险因素,并由此提出具体的全面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新技术企业;风险识别;全面风险管理;高质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5. 017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15- 0045- 03
0 引 言
十九大指出,创新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支撑,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创新活动主体,是实施国家创新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同时高新技术创新过程中充满风险与挑战,其产业化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应充分认识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属性,采取科学的风险管理应对策略。正因为如此,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研究长期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动态的、系统的研究其风险管理策略,构建适合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防范体系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面临的风险识别
1.1 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人类为了实现社会进步,在运用转化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创造财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而伴生的不确定性。由于高新技术首先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能否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高新技术在实现向产业转化过程中必然存在各种风险[1]。而且高新技术更新换代快,所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需要不断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和时间,从最初的理论构想,到技术的开发实践,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都会因为技术的不确定性产生风险。即使相应的技术开发成功,但是不能实现商业化或者成本高昂难以量产仍会造成技术的研发失败。
1.2 市场风险
衡量高新技术企业新技术产品研发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一环,是要经过市场消费者的检验。对于企业高新技术而言,市场风险可导致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失败,并引发投资风险等一系列的问题。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消费者对产品的和服务的接受程度、市场需求量的大小、未来发展潜力和产品占领市场所需的时间都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同时高新技术产品自身定位的失误、技术成熟性导致的质量波动或者宣传不到位,新进入市场接受性差,都会使产品难以销售。当高新技术企业无法通过销售获得利润来弥补产品技术开发与制造时的成本,就会增加企业创新失败的风险。
1.3 融资风险
高新技术企业的主要是依靠其先进的技术利用差异化战略来获取高额利润。但在企业的初创时期,新技术的开发、生产和开拓市场都需要持续不断的大量资金支持;在企业进入发展期到成熟期之间时,还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技术进行改进与维护,否则很快会被竞争对手学习、模仿甚至超越。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来源结构单一,主要依靠于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自有资金一般很难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而银行贷款所需程序繁琐、效率地下、担保要求严格。相对于西方国家的风险投资体系的成熟与稳定,我国风险投资系不健全,也导致这部分的资金难以流入企业并支持其发展。这期间所需时间比较长久,而由于高新技术产品市场需求变化快、寿命短很容易错失市场需求空隙导致企业的经营失败。
1.4 管理风险
高新技术企业的“三高”特性(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决定了对其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2],以避免产生相应的管理风险。首先是管理层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风险。高新技术产品由于市场以及未来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管理层要结合动态变化的外部环境及时调整战略规划;其次是管理运作中的风险。管理运作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管理决策失误等导致的风险。高新技术企业要准确地抓住市场真正的需求,建立高效的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完善的组织结构和正确的运营方式,充分施展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才能,以避免因管理不善运行不力可能导致的风险。
2 高新技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策略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ERM)是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通过企业的全体人员包括董事会、管理层的共同参与,能够在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识别出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过程[3]。全面风险管理注重目标导向,强化了风险管理过程,将风险管理各要素有效融合在一起,从而建立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2.1 注重企业发展目标与风险管理的有效衔接
高新技术企业要将企业发展目标与风险管理紧密衔接在一起,在设定企业发展目标的一开始就要识别和评估实现目标的风险。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目标包括最高层次的战略目标与具体的经营目标。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也应对应于战略目标、经营目标,设定风险容量和风险容限的可控范围,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经营目标有效衔接,并且将战略目标有效分解到具体的经营目标中,使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层团队能有效识别相关联的系列风险,突出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依据的企业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在明确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前提下,优化风險管理关键路径控制,最终实现高新技术企业业绩。
2.2 注重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
市场的需求是企业开发技术的根本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多端,在时间上,有的需求是长期持续的,有的则只是因为某种原因而产生的暂时性需求,不同需求的稳定性也是不尽相同的。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在这样复杂的市场需求环境下,精准找出市场需求存在空隙,并分析市场空隙潜力的大小和投入成本与产生效益的比例,来确定投资与否。高新技术企业确定市场空隙的方向是要先考虑自身所处的行业领域,要以其现有生产设备和技术支持为基础,这样可以使企业的现有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如果不考虑企业的现实情况,进行与企业现在所处产业领域不相干的活动,则往往会由于缺乏必要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导致企业效益不佳。企业一定要首先考虑满足自身在所处产业领域内市场需求,除非这一产业领域的市场需求总体上已没有发展的潜力。
2.3 注重过程风险管理,建立高效健全的企业制度
高新技术企业在立足于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的同时,加强过程风险管理,优化工作流程,充分估计与衡量工作流程的每环节和每岗位的风险,构建事前、事中与事后风险监控体系,细致落实每环节和每岗位的风险管理责任主体,建立高效健全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风险考核管理体系,健全企业的奖惩机制,形成独特的风险管理企业文化,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风险管理与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紧密融合,将过程风险管理责任与经营业绩相结合,提高高新技术企业风险管理的效率,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提升风险管理的成效。
2.4 注重融资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融资结构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如税收上的减免,企业应充分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沟通,通过政府实行的相關条例、政策、法规,创立适合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环境。同时还要加快建立地方性多功能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充分利用所处地区优势,以较低的信息成本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信息,降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和交易成本[4]。同时对银行进行改革,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具体的情况,从审核到办理的过程中要有所优化。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发展,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来募集资金寻求发展。高新技术业企业也要充分履行其社会责任,优化融资结构,明确资金具体的用途做好企业整体的资金预算规划,杜绝不合理的资金占用,注重融资资金的使用效率,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更大限度争取到政府资金政策的支持。
2.5 注重风险控制方法,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警信息系统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比传统企业更易发生风险的特点,必须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注重风险控制方法,合理采用风险回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承受等管控方法,借助于互联网、大数据,建立高效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对风险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整理、辨伪、预测,利用预警模型和专家系统进行分析计算、科学推断,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企业内部人员对于风险的认识是企业内部控制面对风险时的软因素,因此提高企业人员风险意识是重中之重。提高企业人员风险意识有助于推行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防范和抵御风险,应定期进行风险模拟训练,结合现有内控制度,将企业风险管理与防范根植于企业每一名员工心中。
2.6 注重专业人才培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技术密集性的特点,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要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建立政府统筹和引导、校企对接和融合以及企业培养和激励机制,进行多方的互动与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法。高新技术的研发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的参与交流碰撞,从高等院校、科研部门到合作供应商、客户乃至竞争对手都应加强互动与合作,采用内核、外多圈元无边界创新模式,采用矩阵式组织机构[5],形成优势互补,产生爆炸式的创新能量。合作的目的在于避免研发“孤岛”,缩短技术研发的时间、找准技术未来的发展领域和了解企业自身存在的弱点,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
3 结 语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经济实体,相较于一般企业而言具有更多的风险。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策略,优化风险管理关键路径控制,明确战略目标、捕捉需求信息、加强过程管理、优化融资结构、建立风险预警、创新人才培养,做到“六个”注重,才能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最终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邹辉霞,杨春杰.高新技术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化过程中的风险研究[J].技术经济,2011,30(6): 55-59.
[2]晓芳,郝建君.高新技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框架——基于美国COSO企业风险管理框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2):66-69.
[3]王建红,李春晓,五硕.财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6(20):104-106.
[4]赵雪.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困境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12X):297-298.
[5]马忠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模式构建研究——“互联网+”视角[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4):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