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生态及文化变迁研究

2018-10-22 07:01罗强月
商业经济 2018年8期
关键词:西双版纳傣族橡胶

罗强月

[摘 要] 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文化模式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会促使原有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模式发生改变,而自然环境和文化模式的改变也会反过来影响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速度。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少数民族地区的橡胶种植为例,分析了当地在种植橡胶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出现的自然生态及社会文化变迁问题,并对其动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与思考,为了寻求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民族地区在引进新型农作物或产业时,需要注意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模式相契合,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进而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才能保持少数民族地区内生动力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地方经济;少数民族;自然生态;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8-0055-05

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文化模式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其主要体现于: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會促使原有自然环境和文化模式发生改变,而自然环境和文化模式的改变反过来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速度。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他们急需发展地方经济以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他们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会尝试因地制宜地引进某种新型经济作物来进行规模种植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引进这些新型经济作物来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难免会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模式造成不可避免的双重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生计方式的变迁。通过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少数民族地区的橡胶种植为例,对其在橡胶种植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变化及文化变迁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动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与思考,期望从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总结出更多具有普适性价值意义的经验启示,以为我国其他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实践上的参考。

一、西双版纳勐腊县的地方经济发展概况

勐腊县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最南端,东部和南部与老挝接壤,西边与缅甸隔江相望,西北与景洪市相接,北面与普洱市江城县毗邻。国境线长达740.8公里,总面积7056平方千米,山地占95.6%,人口28.17万人,是一个以傣族为主,汉族、瑶族、哈尼族等多种民族聚居的半山区农业地区。由于地处云南最难端,北回归线以南,是我国典型的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区,全年平均温度在21℃,年降雨量1700毫米以上,具有降雨充沛、旱雨两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因此,境内保存有较完整的热带原始森林,森林覆盖率较高,特别适合水稻、蔬菜、玉米、茶叶、橡胶、甘蔗等农作物的种植,拥有较为广阔的经济果林。全县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农耕文化,其中橡胶和茶叶是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他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二、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西双版纳勐腊县橡胶种植过程及状况

(一)西双版纳橡胶种植过程

由于西双版纳地属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得天独厚,是种植天然橡胶及其他热带经济作物的宝地。因此,当地在很早之前就从国外引入了橡胶树进行种植和培育。1904年,第一个把橡胶树引入我国的人就是云南德宏干崖(今盈江)第二十一带宣抚司刀安仁。当时,他从马来西亚购置了800余株橡胶树运回家乡,在盈江新城的凤凰山东南坡、团房、等丙等地种植,但由于经验不足,管理不善,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直到1947后才成功将橡胶苗木种植在橄榄坝曼龙岱山的林地上,后移植到曼松卡之后被命名为“暹华胶园”,这就是西双版纳最早种植的橡胶。1956年,为打破国外对我国橡胶业的封锁,国家组织一批科技工作者和支边青年前往西双版纳组建了国营农场。1963年,在国家和农场的帮助下,西双版纳大规模的橡胶种植便由此拉开了序幕。作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下的勐腊县也就是在此时开始了橡胶的大规模种植且规模逐年扩大,到2000-2006年期间受市场上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当地农民更加盲目地扩种橡胶,但由于在后期的开发种植过程中,未按照橡胶栽培规程进行种植,出现了超海拔种植等严重现象,这为后期橡胶林的经济效益埋下了隐患。

(二)勐腊县橡胶种植状况

勐腊县从二十世纪中期开始种植橡胶以来,随着市场对橡胶制品需求的增加,当地村民逐渐在橡胶种植中不断地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利益的驱使促使人们继续扩大种植规模,1990年尚勇镇橡胶种植面积空前扩大,橡胶产业不仅成为了全镇的支柱性产业和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而且尚勇镇也成为了勐腊县种植面积最大的橡胶基地之一。据统计,2007年勐腊县辖区内种植面积84万亩,县属10个乡镇都种植橡胶。这一年,全县共有橡胶加工厂31个,全县橡胶干胶产量为10.5万吨。可以说这时期勐腊县橡胶种植的增长速度在整个西双版纳是最快的,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支柱性产业及村民创收的主要渠道,橡胶种植在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西双版纳勐腊县的生态环境及文化变迁

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都不是单向相行的,它总与当地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系统息息相关。因为经济活动的产生需要在一定的自然地域或某种特有的文化地域上围绕人的活动而展开,它们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脱离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而谈经济发展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略自然和环境因素而实现社会的整体进步是不现实的。因此,它们任何一方的发展或变化都会对另外一方造成不同的影响和结果。勐腊县为了寻求经济发展改变了以往的传统生计方式而大量引进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橡胶进行培育种植,这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对其祖祖辈辈们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及文化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变迁。

(一)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西双版纳勐腊县的生态环境变迁

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受到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资源越富饶的地区总是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先天条件,经济发展得越好越会促使当地有更好的经济条件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但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经济活动的介入,也会导致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甚至在到达一定程度后引发变迁。西双版纳勐腊县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资源禀赋并迎合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地引进橡胶种植和不断扩大规模,最终形成了村民创收的一个支柱性产业并给傣族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这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但同时也使得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主要变现在:

1.原始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勐腊县由于橡胶大面积和单一的种植结构,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使森林失去了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能力,致使当地季节雨林和常绿阔叶林带在逐年下降,气温不断上升,空气湿度不断下降。同时,还造成了勐腊县各大小水库储水十分困难而被迫搬迁的現象发生。在一次镇人大代表对本辖区的橡胶种植进行视察调研时,就有老百姓们反映说:“昔日的勐腊县气候宜人,如今炎热的天气变长了,寒冷的冬天几乎没有感觉就过去了。”特别在橡胶种植面积较大的尚勇村南部,人们感到气温高得让人难耐。这些气候变化导致了当地的生物多样化水平极低,使以往大量的野生动物和鸟类失去了原有的栖身之地。

2.自然气候恶化和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勐腊县地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气候,天然植被保持良好,雨水充沛,素有天然氧吧之称。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其橡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当地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其气候开始恶化。由于当地农民违背了橡胶生长的特性及种植的技术规程,气候环境的变化使橡胶不仅生长慢、产量低,还推迟了开割时间,导致橡胶收益受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如此大规模地在坡度较为陡峭的山上种植,也致使土壤容易遭到雨水的冲刷,造成水土流失现象等。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大量土地都腾出来种植橡胶,导致粮食作物、畜牧业和旅游业的土地空间不断缩小,致使橡胶产业和其他产业发展不协调,当地相关产业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3.橡胶病虫灾害现象频发

生态系统各生物组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互馈机制易于使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林中多样化的生物、丰富的食源等能容纳更多的植食型昆虫、天敌昆虫、捕食性节肢动物、食虫鸟类和其他动物物种,形成了更为复杂的食物网,减少了害虫种群波动,避免虫害的发生。但勐腊县由于单一的橡胶种植结构,导致胶园内生物多样性下降,病虫灾害逐渐发生并不断蔓延。如在2004年,由于橡胶林的蚧壳虫病蔓延,导致橡胶割胶时间不得不推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除了病虫灾害外,勐腊县的橡胶种植还出现了生产周期缩短的现象。如当地的一个村寨只有一片橡胶林地仅生产了25年就已经出现胶水枯竭,经济效益直线下滑的现象。这些都揭示了单一的橡胶种植结构,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使整个生态链处于失衡状态并导致了之前未出现过的病虫灾害现象。

(二)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西双版纳勐腊县的传统文化变迁

经济活动和文化变迁都紧紧围绕人而展开,经济活动的进行受到人们意识的指引和支配,勐腊县为了发展经济在引进并种植橡胶的过程中,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某种程度的破坏,而且也对当地傣族村寨的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传统稻作文化逐渐衰落

傣族民间有句谚语说:“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有田,没有田就没有粮,没有粮就没有傣家人。”傣族人在以水稻种植为生计方式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完备的种植管理技术和特有的稻作文化,这也是他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但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橡胶种植的大面积推广且农民们认为橡胶能为其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于是,当地大部分的旱地、退化林地和未利用土地都相机转变成为了橡胶林地。因此,当地农民们普遍都把主要精力用于经济作物的生产,而将主要粮食的生产放在了次要位置,导致年轻村民在谈到稻田管理时,常常表现得不屑一顾。他们表示:“和种橡胶相比,种田太累了,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买到,况且种水稻一年还不如种植橡胶半年的收成。”由此可见,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村里的年轻人对于传统的水稻种植已不再关心,甚至很多年轻人已经不懂得如何种植水稻,尤其是随着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传统的水稻耕作技术和田间管理方式正逐渐退出当地傣族村民的生产生活。

2.传统寨神信仰消减

西双版纳傣族人民把土地和森林当作父母来敬重,并把一些重要的水源林和风水林视为神林来加以严格保护,形成了原始而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例如,在勐腊县里,每个村寨都有“神”在庇佑,这些神居的地方就是“竜林”。它多与傣族的原始崇拜和祖先祭祀有关,是原始崇拜中的护寨神,也是掌管风调雨顺的神灵或神龙所在地或化身,还是安葬祖先的地方。他们一般位于村寨背靠的大山上,多是林木茂盛和物种多样之地,是傣族人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不仅如此,每年还要以牛、猪等定期祭祀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是,橡胶种植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正在逐渐改变着他们对生存环境的传统认知。村民们一直将之视为神圣的禁地也没能抵挡住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逐而被不断砍伐。这样,原本作为傣族稻作文化重要组成内容的祭神仪式也正逐渐消失。

3.传统居民建筑的改变

傣族传统居民——竹楼作为中国现存的最集中、最典型的干栏式建筑,是傣族人民千百年来因地制宜不断发展完善出来的,是傣族人民发展历程的客观体现,具有浓厚的积淀。然而,近年来,由于大部分森林都用于了橡胶种植,用于修盖竹楼的竹木材料正在逐渐减少,加之,由于橡胶产业在当地的介入,人们与外部世界的交往逐渐增多并不断地被卷进了市场经济的大圈之中,人们对居住建筑的审美观也正在发生改变,现代式的混泥土砖房建筑也就逐渐地屹立于了傣族的村寨之中。可见橡胶经济明显地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四、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勐腊县自然生态及文化变迁的动因分析及带来的启示

(一)勐腊县自然生态及文化变迁的动因分析

文化是人们为了适应生活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用于解决人们发展的生存机制,并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以使之能够调适于不断变化了的环境。尤其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原有的文化模式已不能够解决当下生存所面临的各种难题时,其变化的幅度与力度将会更为猛烈些。因此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文化模式在不同阶段总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勐腊县之所以在发展当地经济的过程中其自然生态环境及文化模式都方式了巨大的变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与外界接触机会的增加

从传统的水稻种植为主的生计模式不断转变为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其他农作物为辅的转变,尤其是以种植橡胶为主的生计方式的转变。主要是由于20世纪初开始,我国对外交往和交流机会不断增加,开始向国外学习先进的治国理念和经济发展的经验,许多贵族及学者不断出国留学或考察,不断开拓了视野。发现橡胶种植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需要较为特殊的自然环境,而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热带季风气候正符合橡胶种植的气候条件,并开始引进到当地进行培育进而逐渐被推广开来,实践证明橡胶种植确实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之后便被盲目的大规模种植甚至忽略其种植的特殊气候条件及规程,以至于引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本民族稻作文化的逐渐消失。

2.经济利益的驱使

勐腊县农民之所以会大面积种植橡胶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因为当地气候条件适宜种植橡胶外,其实最根本的动力因素是橡胶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它能为当地人们带来更高的经济收入。相比一年种植水稻而言,不仅过程复杂,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外,其相比之下所获得的收入明显较小,从而导致当地人大代表在对橡胶种植的情况进行调查时农民所反映出来的水稻种植不如橡胶种植钱来得多的情况。尤其是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工业行业对橡胶的需求量正不断增加,导致价格不断飞涨,农民们尝到了现实的经济利益甜头,他们更加坚信他们种植橡胶一定能够为他们生活的改善提供更多的物质条件,从而疯狂地涌入橡胶种植的行列。

3.自我发展的诉求

每个民族都有向往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勐腊县的傣族人民也不例外。他们期望自己的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和住上更现代式的居民楼等方面就有所体现。但是,由于过去他们地处偏远的山区,与外界的经济交往并不像城市周围的民族地区那么频繁,加上自然地域原因,仅仅依靠农耕劳作来获得当地人的生存发展其实实属不易。他们也希望通过发展其他副业来提高经济收入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然而,生活在农村,一年四季辛苦劳作后收获的果实虽然令他们期待和欣喜,在平日的农忙生活中,他们举行祭神仪式或祭祖仪式,目的就是为了求神灵和祖先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如果可以,在满足自己家庭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外,他们希望还能有剩余的粮食作物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以获得额外经济收入来补贴家用、修盖更好的房屋或发展其他副业等。但是,不可否认,在中国,传统农作物的市场价值远远低于其他经济作物的经济价值。既然他们发现当地适合种植橡胶而且又能为当地人们提供更多的收入来源,他们当然会选择后者。这是每个人为了自身发展而在在利益权衡后都会做出的自然选择。虽然后来的橡胶种植由于各种原因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与传统生活方式而言,他们看到了橡胶种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并让他们过上了他们更想要的生活。

(二)地方经濟发展过程中勐腊县橡胶种植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橡胶种植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它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勐腊县地区进行广泛种植,这不仅丰富了当地农作物种类,打破以往单纯依靠传统劳作来维持生计的生存状况,而且由于其具有不可比拟的经济价值,更是让当地人民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但是,它在受惠于当地百姓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上进行了更多的思考并获得了深刻的启示。

1.自然生态环境

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外来产业的引进和培育需要与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模式相契合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模式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生计方式,一种新作物或产业的引入需要与当地的自然气候及人文环境相适应才能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否则便会事倍功半。同时,还需注意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即使一种新来物种在刚开始培育时是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的,但是随着后期的不断发展,实际环境有可能会发生改变,如果改变了,那它依然还适合该作物或产业继续按照原有模式来种植和发展吗?如果不适合,那么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些需要我们在选择经济发展的路径时进行深入思考。勐腊县由于具有热带季风气候特征,特别适合橡胶的种植,这时引进橡胶进行种植并扩大规模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也发展了当地的支柱性产业。但在后期,随着农民们盲目跟风涌入橡胶种植行业,忽略橡胶需要的自然特性,在温度并不适宜的高海拔山区也进行大面积种植,单一的种植结构导致了局部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诱发一系列生态失衡问题。这时的橡胶种植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已不再适合大规模的单一种植结构。人们需要调整产业结构,除了橡胶种植之外,还需要政府引导种植其他同样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其他农作物等。如果这些问题在当时得到科学的引导与适当的政策支持,也许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又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2.文化模式

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文化的实用性功能有可能会失效,需要进行改变从而调适于当下变化了的生存环境。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性过程,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特点,需要有不同的文化模式来支撑其有效运行。勐腊县由传统的农耕生计方式逐渐转变为以种植橡胶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这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对自然神林及祖先的敬畏及崇拜之情慢慢地变得淡化,那些以往的生计方式也逐渐失效,久而久之便觉得水稻种植并无太多经济价值而干脆直接放弃这种以往的生计模式,因此傣族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统生计方式便发生了断层现象。但是,旧的生计方式退出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新的生计方式还正在适应当中,一旦到后期橡胶种植出现严重问题时当地人们的生计方式又将如何改变?是重新拾起原有的农耕生计方式继续求得生存和发展还是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应用到现有经济作物的栽培和种植上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这些需要人们综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权衡考量后做出最佳的选择。不管做出何种选择,但都必须适应于当下已经改变了实际环境才能获得更具可行性的选择方案。

3.发展与生态

民族地区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禀赋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尚不太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是呈现更多的正相关性。少数民族地区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或文化资源优势来因地制宜的选择经济发展路径。勐腊县有着天然的适合橡胶种植的生态环境,当地人们也擅长农作物种植,这种因地制宜地引进经济作物进行种植的方法在初期确实使当地农民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入,有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是,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盲目的大规模种植,已经破坏了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并引发了人们的生活饮水困难等众多问题。这时,原本有效利用自然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的发展模式却变成了以破坏环境为基础来换取经济收益的模式了。所以,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总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动态过程,民族地区在发展地方经济的过程中应该要守住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这两条底线,坚持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生存环境和文化模式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会促使原有生活环境和文化模式发生改变,而生存环境和文化模式的改变也会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它们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模式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当地自然环境和生计方式的变迁,前文列举的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的橡胶种植个案就能具体地体现。但是,为了寻求更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民族地区在引进新型农作物或产业时,需要注意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模式相契合,即使早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与当地实际条件相符合的,但也得持续关注不断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以确保经济发展趋势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并且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如原有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有生计方式已失效或不能解决当下发展问题的时候,当地文化模式需要作出相应改变以适应并调适于已经改变了的现实环境。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地区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还需注意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发展思路。只有这样,少数民族地区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才能保持内生动力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Jiying(Kelly)Wang.经济发展与文化价值观变迁[D].中南大学,2014.

[2]徐晓勇,雷冬梅,罗淳.民族村寨生产和生活方式变迁的生态影响研究——以西双版纳勐腊县为例[J].生态经济,2011(1):167-172.

[3]杨筑慧.橡胶种植与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文化的变迁——以景洪市勐罕镇为例[J].民族研究,2010(5):60-68+109.

[4]常振华.西双版纳橡胶经济发展与傣族民居的变迁[D].青岛理工大学,2011.

[5]肖青.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村寨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科学出版社,2016.

[6]程晶晶.文化变迁与经济发展的互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7):69-71.

[7]杨士吉,张懋功.云南年鉴:2016[M].云南:云南年鉴社,2016:7-8.

[8]何宣,杨士吉,许太琴.云南生态年鉴:2012[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12.

[9]吴振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西双版纳橡胶经济[J].广西民族研究,2012(1):140-148.

[10]尹仑,薛达元.西双版纳橡胶种植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曼山村布朗族个案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2):62-67.

[11]张佳琦.西双版纳橡胶林种植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S2):304-307.

[12]戴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8(8):92-95.

[13]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稻作文化的传统实践与持续發展──景洪市勐罕镇曼远村个案研究[J].民族研究,1997(6):49-58.

[14]周外,吴兆录等.橡胶种植与饮水短缺:西双版纳戈牛村的案例[J].生态学杂志,2011,30(7):1570-1574.

[15]段波,周明,李加智,李国华.西双版纳橡胶介壳虫种类鉴定及其防治[J].热带农业科技,2005(2):1-3.

[责任编辑:高萌]

猜你喜欢
西双版纳傣族橡胶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Splash Water for Happiness 泼水迎新年
西双版纳可直航柬埔寨暹粒
别样的风情
自制橡胶骨
泼水咯
印度橡胶进口量减少,国内橡胶供需不平衡
西双版纳州傣医常用姜科植物
印度橡胶产业要求撤销进口橡胶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