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不仅仅是为了景观美化,更重要的是为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城市要有人的生活,也就意味着管理要更加细致,像绣花一样精准。
作为上海保护规模最大的风貌区,徐汇区有31条道路都是“永不拓宽”的风貌保护道路,占上海市64条的近二分之一,且风貌最为完整、景观最为优雅、尺度最为宜人。为此,徐汇区经过不断努力和尝试,在城市更新中实现文化元素与城区功能的有机融合。
其中,岳阳路是很好的样板。岳阳路是近代上海法租界西区内历史最久远的城市道路之一。虽不过短短900米,却有上海丰厚历史和人文底蕴。徐汇区没有按照传统套路做外在环境的打造,而是通过“微更新”,表达其历史文化内涵的实质,对其进行深度发掘、梳理和展示。
慢生活:
最美围墙“枪篱笆”
以为风貌而设计为思路,微设计微行动为方法,通过对路口节点以及沿街围墙、建筑立面色彩、广告店招、铺地等的设计提升后,减少了部分设施对街道风貌的影响,发掘并提升人文历史空间。有着“最美围墙”美誉的枪篱笆,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岳阳路上有着风格各异的围墙,设计团队经过研究和梳理后,认为大多数的围墙还是与风貌环境相協调的。但是在靠近永嘉路口有一段办公地的沿街围墙较为粗糙,与风貌区气质与品质不相符合,需要做一些微改造。关于围墙改造的做法,设计团队考虑过很多种,最终大胆提出了一个老上海的做法——枪篱。
围墙的改造要因地制宜。在风貌区里,其实很多围墙是封闭的,为了保护围墙内部的隐私、考虑长期的低维护成本,找到好的编“枪篱笆”的手艺人,是恢复历史风貌、还原历史记忆、打造有温度的历史街区最好的做法。
设计团队的尝试取得了成功,很多长期生活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特别的开心,他们会特地跑到街道来表扬这美丽的“枪篱笆”。正如时任上海社科院王战院长所说:枪篱笆是独一无二的上海围墙,它具有美学意义;既有遮挡和安全性的作用,又能隐约透露着里面的建筑和生活气息,体现了朦胧美学;形式丰富的竹篱笆设计,既有乡野气息,又有现代城市氛围;上海周围很多丘陵,小竹子很容易种植,很好的就地取材,也可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上海最美的围墙,唯岳阳路上的枪篱笆莫属。
通过对岳阳路沿街围墙等的整治及品质提升,以及功能活力的激发,从而逐步恢复历史风貌、提升景观品质,营造具有历史人文氛围的整体街道环境,打造优雅、温馨、宜人的慢生活街区。
有温度:
家门口的好德小店
沿街立面的整理也是岳阳路“微更新”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规划研究中,发现问题容易、把理想的立面图画出来也不难,但真的要把美丽的图纸变成现实的店面和街景确实是难上加难。
在岳阳路上的好德超市,因其典型的红白蓝外墙与岳阳路的优雅格格不入,设计团队做了一个优雅的方案,把墙面和店招店牌进行改造,在玻璃窗上增加窗棂等体现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品质与特色的方案。但做好的改造方案在第一次与商家交流时,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为此,社区总规划师组织街道、商家与设计团队,多次的沟通、面对面交流。好德超市的业主起初完全反对,从墙体、到窗户、店招、雨棚等,通过十几轮的方案沟通,逐步达成一致认识。到了施工阶段,规划师建议施工人员先局部试刷,但施工方认为好德的墙面面积较小,没有必要做样板。待施工人员完工后,虽然都是黄色墙面,但突兀的亮黄色与风貌极不协调。总规划师再次联系施工方、街道、商家一起召开现场讨论工作会,在现场采用了多个颜色墙面试样的方法,多方案比选才最终实地敲定。
规划师深刻感受到城市精细化设计与管理的重要性,规划师、设计师在多方案比选、技术把关的同时,协调街道、政府、商家等各方利益协同的社会治理与多方参与的必要性。
可见,城市更新是不断完善的,城市的景观治理也没有那么简单,城市设计并不是一次性到位的,而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基于城市更新和风貌保护的城市设计不仅是一个方案,也是一个协调平台。为了更好的落实城市设计要求,同时也把城市设计方案翻译成景观导则,提供给管理者、商家以及群众等相关各方,推进街区共治,这是城市“微更新”中由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微更新”中,总规划师的角色尤其重要。一个道路风貌特色和景观品质的整体塑造,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十几个政府部门,而每个部门和实施主体对风貌的理解往往不尽相同,总规划师作为专业控制与总体把握的专家,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协调共同参与的各方。西方国家的地区规划师制度由来已久,中国的城市现在也在做这样的实践。
城市“微更新”的目的是管理和维护,而非单纯的新增或删减,归根结底是要守住城市发展的底线。应通过精细化设计与人性化管理,注重挖掘历史街巷、建构筑物背后的建造智慧和工艺价值,技术和工艺能够帮助城市留住文脉与乡愁。本着保护优秀历史建筑,恢复传统历史风貌;挖掘街坊人文元素,激活历史人文空间氛围;促进社区自治,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原则,对道路沿线景观要素进行了系统梳理,原汁原味地保护和更新风貌道路,营造有温度的历史街区。
有故事:
融入百姓生活
随着上海市中心车流愈发密集,留给居民的活动空间愈发局限,原本就狭窄的人行道上随处可见自行车停车位,尤其是共享单车的出现。很多地方在人行道上通过简单的白线,框定自行车停车区域,这样简单直接有效。但是,当白线简单粗糙地画在精致设计过的人行铺地上时候,风貌区的精致感就瞬间消失。
设计团队进行深入探索,充分考虑风貌区道路的人行道空间较小的特点,认为不应该通过增设设施来设置自行车停车位,设计团队大胆采用了方砖铺砌的形式设置自行车停车位,实施后发现颇有成效。城市管理的初级阶段是最直接有效的,但又与风貌区精致的景观有出入的,应该探索精细化管理和精细化景观建设。
小方砖铺砌一旦被广泛采用,人们会逐步接受并形成惯例。随着生活的改善、居民的素质逐渐提升,大家会逐渐适应和喜爱这样含蓄优雅的停车标识。尤其在历史街区组织活动的时候,空间又是灵活的;做到既和谐致美、风貌完整,又充满活力、内容丰富的街区。
风貌区中很多老百姓的居住环境相对较差,尤其是孤寡老人,当设计团队了解到,街道一直都有看望孤寡老人的活动,立刻提出积极参与到街道的民生活动中。2016年中秋节前夕,设计团队精心设计和制作了有风貌特色的月饼,和天平街道一同走进社区,为孤寡老人送上 “为风貌而设计”的风貌月饼时,让大家感到了真真切切的街区温度。城市“微更新”与民生改善完美结合,历史文化与风貌设计在细微处融进家家户户。
天平街道还举办各种各样的丰富的文化活动。“闪回1912”海派文化秀,以快闪的形式吸引游客重返岳阳路1912年筑路之初;岳阳路上恢复的竹篱笆再度勾起了老上海街道风景美好的回忆,“老上海”怀旧“穿越”之旅,正是基于风貌设计,艺术文化活动,才更好地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之中。也正是因为环境产生历史记忆。
徐汇区城市“微更新”不仅仅是为了景观美化,更重要的是为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人”才是街区活力的源泉。不但要为风貌设计、更要为民生而设计,民生改善能为风貌区留住最鲜活的元素:人。城市要有人的生活,也就意味着管理要更加细致,像绣花一样精准。岳阳路在城市有机更新中,实现了文化元素与城区功能的有机融合,还原了一个有记忆、有故事、有文化气息的历史街道。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