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配合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效果观察

2018-10-22 06:50陈润林冉涛声王天怀曾令先
大医生 2018年8期
关键词:症候胃脘附子

陈润林 冉涛声 王天怀 曾令先

(1.重庆市武隆区中医院,重庆 408500;2.重庆市南川区人民医院,重庆 408400)

胃脘痛系指上腹胃脘部靠近心窝处疼痛,脾胃虚寒是其症型之一,食滞胃肠、瘀阻胃络、胃阴亏虚等其他症型胃脘痛患者多为胃痛偶尔、较剧、隐作,该症型患者胃痛呈持续发作趋势,尤其是空腹时,患者在进食后便能缓解,常伴恶心、呕吐症状,最终导致神疲乏力,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极大负面影响[1]。中药穴位贴敷是祖国医学经典疗法的一种,能通过将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使经络、药物、穴位、时间集于一体,最终的达到治疗目的,该传统疗法在胃脘痛的中西医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价值[2]。本院将其用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并结合中医辩证施治理论,对此类患者配合给予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11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31~74岁,平均年龄(55.47±7.21)岁,病程6个月~14 年,平均病程(7.65±2.17)年,合并高血压4例,糖尿病2例,其中胃或十二指肠溃疡19例,功能性消化不良1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0例。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56.01±7.35)岁,病程9 个月~14年,平均病程(7.80±2.01)年,合并高血压3例,糖尿病1例,其中胃或十二指肠溃疡1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17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及病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1.2 方法

(1)两组均予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辽宁康博士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292,20 mg×14粒/盒),40 mg(2粒)/次,每日早餐前口服。对照组给予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同时予以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均治疗2周。

(2)中药穴位贴敷:药物制备:吴茱萸3份、玄胡3份、肉桂2份、公丁香2份,共为细末,加入适量生姜汁调成稀稠膏状。使用时装入7×7 cm内径2 cm大小弹力肤色水刺布膏药贴,在对应穴位进行贴敷。穴位贴敷为交替穴位贴敷,先行上脘、下脘、气海、左内关、左足三里、左膈俞、左脾俞、右胃俞贴敷,次日则于中脘、神厥、关元、右内关、右膈俞、右脾俞、左胃俞、右足三里贴敷,12 h/(次·d),依次循环反复,直至疗程结束。

(3)附子理中汤加味:制附片(先煎40 min)9 g,党参9 g,白术9 g,干姜9 g,炙甘草6 g,虚寒较甚者制附片12 g,干姜12 g,加九香虫9 g;脾胃气虚较甚者人参12 g,白术15 g;恶心呕吐、泛吐清水者加法半夏15 g,吴茱萸6 g,茯苓15 g,陈皮9 g;返酸者加瓦楞子15 g,吴茱萸6 g;痛甚者加玄胡15 g,川楝子9 g,白芍15 g。1剂/d,水煎服,3次/d,直至疗程结束。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中评价慢性胃炎的疗效标准,以临床症状及体征、胃镜病理检查结果判定疗效,依次为临床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并使用秩和U检验评价疗效等级的分布情况,其中总有效率为临床治愈、显效及有效病理所占百分比。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胃脘痛主症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脘痛患者主症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胃脘痛患者主症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胃脘胀满 胃痛 大便稀溏观察组 55 治疗前 2.17±0.45 2.35±0.30 2.29±0.27治疗后 1.01±0.22*#1.10±0.17*# 1.09±0.20*#对照组 55 治疗前 2.20±0.41 2.31±0.29 2.32±0.30治疗后 159±0.36* 1.64±0.25* 1.69±0.26*

两组患者胃脘痛患者次症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胃脘痛患者次症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胃脘痛患者次症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神疲乏力 泛吐清水 纳差观察组 55 治疗前 2.25±0.39 2.40±0.25 2.39±0.15治疗后 1.04±0.28*#1.18±0.16*# 1.27±0.10*#对照组 55 治疗前 2.24±0.40 2.37±0.26 2.35±0.14治疗后 1.63±0.31* 1.70±0.23* 1.80±0.14*

治疗前,两组患者胃肠生活质量指数及炎性肠病患者生活质量分析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上述评分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注:*表示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GIQLI IBD-Q观察组 55 治疗前 64.01±8.37 149.36±12.60疗程结束时 110.69±10.25*# 197.64±13.01*#对照组 55 治疗前 63.97±8.25 150.19±12.01疗程结束时 90.15±10.01*# 175.35±12.47*

3 讨论与结论

脾胃虚寒型是临床最常见的胃脘痛证型。表现为胃脘隐痛,遇寒或饥时痛剧,得温熨或进食则缓,喜暖喜按。伴面色不华,神疲肢怠,四末不温,食少便溏,或泛吐清水。舌质淡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由于胃病日久,累及脾阳,脾胃阳虚、阴寒内生,胃络失于温养,则拘急而痛[3]。本研究所使用的附子理中汤系由制附片、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在结合临床实际症状变化加减治疗,起温阳散寒、益气健脾之功效。附子归肾、脾经,具性燥烈、补火散寒之功效,对虚寒所引起的胃肠道疾病能通过达表入里、通周身阳气的特殊药理学机制达到散寒止痛的目的,其成分中不仅含皮质类激素类似物,还能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并最终完成抗炎机制,对改善胃黏膜炎症反应有重要价值[4]。

本研究结果显示,给予中药穴位贴敷配合治疗后的观察组临床疗效高达94.55%,而未给与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对照组仅为81.91%,提示在附子理中汤加味基础上再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更佳。究其原因,中药穴位贴敷是祖国医学传统经典疗法,也是胃脘痛临床治疗中最常见的治疗方式,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和对特定部位的药物吸收作用来达到治疗作用[5]。本研究所使用的穴位贴敷中药由吴茱萸、玄胡、肉桂、公丁香、生姜汁组成,其中吴茱萸性辛苦热,归脾胃肝肾经,功效散寒止痛、疏肝降逆、助阳止泻为主药;玄胡以助活血、行气止痛;肉桂、公丁香、生姜汁以发挥温运脾阳、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之效;且公丁香、生姜汁辛香温散,含挥发油,能促进穴位贴敷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增进药物吸收。五药共奏温中散寒、降逆止呕、行气止痛之功效,能明显增强附子理中汤的温阳散寒止痛功效,且能行气止痛、降逆止呕,通过内外协同治疗,疗效大增[6]。

上述穴位贴敷及药物机制在本研究结果中亦得以体现,研究显示,观察组不仅各主症及次症中医症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胃镜表现、组织萎缩程度等病理表现分级及各生活质量量表评分较对照组亦具显著优势[7-8]。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配合附子理中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对患者胃脘胀满、胃痛、大便稀溏、神疲乏力等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更显著,还能有效改善胃局部内环境,促进胃组织病理修复,通过其特殊的现代药理及物理机制达到内外兼治的目的,疗效更佳。

猜你喜欢
症候胃脘附子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附子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年代剧”中的时间叙事与文化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