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调节焦点理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

2018-10-22 03:22张碧娟陈冀东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焦点范式导师

张碧娟,陈冀东

在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创新性人才培养成为国家优先发展政策,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可见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培养的核心内容。本研究从心理学调节焦点理论出发,探讨在高校双创背景下,调节焦点理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一、调节焦点理论释义

1.提升焦点vs.防御焦点。调节焦点理论[1]认为个体存在三种类型的自我,即现实我(actual self)、理想我(ideal self)和应该我(ought self),理想我和应该我是个体希望达到的期望终极状态,理想我代表个体的希望、愿望和期望,而应该我代表了个体的责任、义务和职责。所谓的自我差异就是现实我与这两种期望终极状态(即理想我或应该我)的差距,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追求缩小这种差距,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这两种期望终极状态的差异,个体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调节焦点,对应于理想我产生的是提升焦点,对应于应该我产生的是防御焦点。这两类调节焦点都可以帮助个体趋利避害,但却在具体的行为方式上存在区别,提升焦点对正性的结果敏感,因此采取的方式是多做“对”的事情,努力追求积极的结果,使收益最大化;而防御焦点对负面结果敏感,因此采取的方式是避免做“错”的事情,谨慎避免消极的结果,使损失最小化。两者的差异见表1。

表1 提升焦点和防御焦点的差异

2.调节焦点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者普遍认为,由于提升焦点的个体会更富于想象力并且勇于冒险挑战,他们会积极追寻自己的目标并且不怕失败,而这些品质正是创新能力所必需的特质。防御焦点的个体由于强调的是责任与义务,因此尽力避免失败与错误,采取规避型的行为策略,偏于保守,从而影响其创造性行为。已有研究发现,提升焦点的个体,表现出一种对变化的偏好,而防御焦点的个体,表现出对稳定和一致性的偏好,[2]Crowe和Higgins(1997)发现提升焦点倾向的个体积极寻求创新,而防御焦点的个体会采取回避风险的谨慎行为。[3]李雪(2016)的研究显示,提升焦点与员工创新行为正相关;而防御焦点与员工创新行为负相关,领导类型特质在调节焦点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部分调节作用。[4]这些研究都表明领导的行为与特征会影响员工的创新能力。Brockner和Higgins(2001)根据调节焦点理论,提出领导的行为范式、领导的语言和领导与员工的互动(反馈)三个要素会影响员工的创新行为,促进型的领导行为范式、领导语言与互动(反馈)与员工的提升焦点正相关,从而激发更多的创新行为;防御型的领导行为范式、领导语言与互动(反馈)与员工的防御焦点正相关,从而避免了创新行为的发生。[5]在双创背景下,为强化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众多高校采用创新创业导师制,导师带领学生从创新来源、识别创意、创造价值、申请知识产权到参与创新创业比赛,甚至是创办企业,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导师的风格、行为特质与语言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基于调节焦点理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机理模型

图1 导师特质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

本研究基于调节焦点理论,探讨创新创业导师的行为范式、语言、与学生的互动(反馈)三个方面的导师特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试图构建导师特质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如图1)。首先,导师的行为范式通过学生的调节焦点影响其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资源拼凑、即兴发挥、反复试错和发现价值的过程,其中,恐惧是最显著的障碍,恐惧让我们面对“创意产生”时出现自我怀疑、不安全感、消极态度从而停滞不前,不能去探索创造性想法。如何克服恐惧?导师应该是学生心灵“安全的港湾”,如果导师采用促进型的行为范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创新思维,不惧失败,不畏流言,对学生的创意保持旺盛的兴趣,帮助他们采取趋近型的行动策略,并且引导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便会激发学生的提升焦点,鼓励其形成更多的创造性行为。相反如果导师对于学生的创意采取的是防御保守的姿态,关注的是风险与失败,对创意持“漠视”的态度,那么学生的防御焦点便会激发,从而限制其创新能力。

其次,导师的语言框架影响学生的调节焦点,从而影响其创新能力。根据Brockner和Higgins的研究,领导的语言特质(促进型或防御型)影响员工的调节焦点(提升或防御)。根据框架效应理论,当以获利的方式提问时,人们倾向于避风险;当以损失的方式提问时,人们倾向于冒风险。因此如果导师使用促进型的语言框架,对学生的表达侧重于唤起他们对于创新的追求与理想,鼓励个人价值的提升与成长,让学生体验到创意火花所带来的积极愉悦的情绪和强烈的内部动机,那么便能激发学生的提升焦点,促进创新;如果导师使用防御型的语言框架,侧重于唤醒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为他们构建可能失败的情境,激发其不安全的情绪体验,那么便会激发学生的防御焦点,从而限制创新行为。

最后,导师与学生的互动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调节焦点,从而影响创新能力。导师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如果采用积极反馈,对于学生的问题与发现给予即时反馈、肯定与赞扬,让其充分地展现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以及认同感、参与感与存在感,他们便会觉得这是为自己的理想与事业而奋斗,从而激发学生的提升焦点,敢于创新。如果导师采用的是消极反馈的模式,学生无法及时获取老师的反馈,那么热情便会大打折扣,负面情绪便会影响到创意的输出,防御焦点便会激发,创意行为便会受影响。

本研究假设,个体的提升焦点中介了导师的促进型的行为范式、促进型的语言框架和积极反馈与学生创造能力的正向关系;个体的防御焦点中介了导师的防御型的行为范式、防御型的语言框架和消极反馈与学生创造能力的负向关系。

三、调节焦点理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

1.强化导师促进型指导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师要有意识地运用促进型的焦点模式,引导学生关注创新创意的价值,鼓励他们聚焦生活,勤于发现,以每日体验作为开始逐步转向大的创意。在行为上导师要从内心真切了解创新的意义,积极追求真理,努力钻研,以身作则,积极帮助学生克服恐惧与担忧,确保其在没有批评和批判的前提下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创意,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探索性渠道和工具,指出棘手问题,激发观察探索的意识。在语言上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引导学生采用趋近的策略,而非回避策略,反馈的时候,尽可能多地使用描述性词语,而不用评判性的词语,“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等都是带有价值判断的评判性语言,评价性的反馈会降低反馈的价值,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而描述性的反馈,带来了更加精确和详细的信息,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在互动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获得认同感、参与感与存在感,让他们体验到自己是创意的主体,在教学与辅导中,展示环节要贯穿始终,导师要创造能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时空、参与合作并且提供支持,每一次的展示都会让学生减少恐惧与担忧,更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创意。唯有导师能持续采用促进型的指导策略,才有助于学生形成提升焦点,从而获得创造力的提升。

2.推广创新创业导师制,扩大受益学生群体。高校的创新创业导师一般由具有创新创业项目经验或者创新创业学院的专职教师担任,实际上,能够获得导师直接指导的学生并不多,因此建议高校采用专业结合的模式,从各学院招募优秀的教师担任创新导师,尤其是班级的班主任一般由专业教师担任,熟悉学生情况,带领班级学生从专业出发,运用问题发现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意,既提升了专业能力,也提升了创新能力,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创意成长的快乐,获得创新的自我效能感。

3.制度支持创新创业导师制,给予辅导与激励。制度的支持对于导师的成长非常重要,这里面既有培训、辅导与激励,还有管理。大多数的创新创业导师都不是专门研究创新创业领域的专家,因此他们往往带着专业的习惯与烙印辅导学生,并未意识到创新创业教学辅导与普通教学辅导之间的区别,当创造作为一种实践来讲授时,需要考虑教师行为和语言的重要性,创意是被接受与鼓励,还是氛围压抑并且创意被忽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当创造性的想法和思维得到鼓励时,学生往往会获得自信并相信自己的判断,采用提升焦点来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动力,因此导师要学会创新创业的教学法,高校也应当给予支持,帮助导师掌握最合适的创新理论和指导方法。同时,高校要给予创新创业导师适当的激励(包括物质、晋职、考核等),这样导师才能更有激情地带领同学们开始创意之旅。

猜你喜欢
焦点范式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焦点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V eraW an g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两会”焦点
导师榜
本期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