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新时代。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如何持续地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仍然是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影响收入的是人的素质,而农民的素质从根本上取决于思想意识。
笔者在吉林省东、中、西部各选了一个乡镇作为调查对象,发放600份调查问卷,了解农民思想意识的现状。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调查问卷的统计,笔者认为转型期农民思想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众所周知,一般从人的行为特征观察思想理念。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逐渐被瓦解,市场经济这种现代观念在农民的头脑中开始形成并运用到实践中。现代观念指,从传统社会向工业、信息社会转型过程中,适应社会变化的态度、理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现代观念的形成,从根本上推动了党的十九大提出并写入党章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1.由追求温饱向提高生活质量转变。小农经济决定了其决策的分散性、个体性,喜欢自己说了算;生活目标仅是满足个人温饱;生产是自耕自作,自给自足;拒绝改变土地结构,因为抗击不确定因素的资源少,所以呈现强烈的生存取向;不协作,无交换。现在这种意识有了些许改变。在问卷中,对“生活中优先考虑的问题”的回答中,有四成多的人选择了“产品卖个好价钱”,而仅有不足五分之一的人选择了“满足温饱”。过去填饱肚子是农民留守在土地上的唯一目的,现在则更多的是为了进行商品交换,获得更多的收入用于进一步发展生产,可见市场供求变化已成为农民的关注焦点,可见,眼界决定境界。吉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种植结构反映市场的需求,农民已经冲破了小富即安的窠臼,用大市场的眼光安排自己的生产活动,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他们已经深刻体会到,小农户会产不会卖,有产量无效益,极易陷入贫困,而贫困是一切灾难的核心。
2.由追求物质文明向注重精神文明转变,开始追求自身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充实。对“您将多少钱用于休闲娱乐”的问题,有一半以上的人选则“10%”,五分之一的人选择“20%”,有2%的人选择了“40%以上”。尽管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还很低,却显示了竞争发展意识的渗透。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沿海诸发达省市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能让特别务实的农民拿出钱来用于读书、学知识、娱乐,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因为阅读、学习可提升科学文化素养,用“智富”来致富;娱乐可陶冶情操、愉悦心情,提高幸福感。辽源市西安区的文化广场,用村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方式宣传村规民约,效果显著,引得大家踊跃参加。
3.在购买商品时,由只看低价向关注质量转变。对“您买东西时注重什么?”的问题,有65.5%的人选择“注重质量”,17%的人选择“注重价格”,14.5%的人选择“注重品牌”。农民已经普遍认识到,品牌和质量是发展生产的保障,价低必然质次,导致耽误生产,影响生活。正因为原来只关注价格,才使得假劣伪冒产品流向农村,在城市收集的废旧家电送到农村,不能享受现代社会的生活。注重品牌和质量是农民从生存意识向发展意识转变的很好例证。(见表2)。
表2 从生存意识向发展意识转变
1.由固守田园向“走出去”转变。对土地耕种方式的选择,49%是“自己耕种”,29.5%是“承包给别人耕种”。可见,只有不到一半的农民还囿于传统的固守田园情结,其他人已经脱离或部分脱离了土地束缚,选择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在几乎所有的行业中,都有农民的身影。在调查的几个乡镇中,几乎看不到青、中年人,甚至有的举家外出打工,住宅四周的蒿草比人都高。延边州出现了许多“空心村”,大部分人去境外工作。这可能会形成土地撂荒现象。相信“乡村振兴战略”会吸引这些人返乡创业。对“您有外出打工或经商的经历吗?”的问题,有54.5%的人选择了“从未有过”,37%人选择“有过”。外出打工是不务正业,守家种地才是安守本分,这种典型的重视地缘血缘、乡亲乡情、求稳怕变的小农意识已经被“走出去”的农民摒弃,且伴随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土地资源的限制,农民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速度将不断加大。“走出去”将会是农民一种新的生存状态。
2.由子承父业向多元择业转变。对“您最希望选择什么职业”的选题,仅有约五分之一的人选择了“继续种地”,而80%以上的人都选择了其他职业。许多人坦言自己的就业观与父母有差异,可见,新生代农民已经不再满足于重复父辈的职业。随着国家农业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多元化择业的特点将更加显著。吉林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市场经济的发展尚不充分,不像沿海地区有密集的工厂、企业,有众多的港口,可为农民提供诸多的就职机会,从调查数据中仍可以看到传统的束缚。(见表3)。
1.由保守僵化向革新创业转变。对“您是否愿意投资办企业?”问题,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了“愿意”。过去,农民以农业种植为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安于现状,满足于旱涝保收。如今则开始把目光从土地投向能带来更多收入的领域,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吉林省是玉米主产区,但在调查的乡镇中,有的已经转向其他项目或行业。如白城市洮北区的花卉基地;靖宇县的蓝莓种植;东丰县的梅花鹿养殖;蛟河市黄松甸的食用菌栽培;榆树市的草编产业等。
表3 从守土重迁向流动发展转变
2.由重复劳动向创新改革转变。在回答“您是否愿意参加试验田项目?”的问题时,有52.5%的人选择“愿意”。传统农民墨守成规,求同排异,意识保守,秉持一种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着最繁重的耕作,只靠农业来生存。现在,开拓创新思维引导他们不再满足于仅靠种地的收获作为家庭的收入,勇于通过创新的手段和方式来尝试获得更大的农业生产优势和回报。乾安县用秸秆发展为蔬菜种植产业,电厂里秸秆进锅炉,大棚里蔬菜长起来,每年秸秆利用量达60万吨。
表4 由保守向开放转变
中国传统的“德教、礼治”对农民的影响极为深刻。民间习俗、宗法族规的力量远超法律,若出现矛盾纠纷,大多是讲人情、免争讼。但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其法治意识已逐步强化。
对“您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吗?”的问题,非常了解和一般了解的人数超过了一半,不了解的仅占13%。对“您是从哪里了解法律知识的?”问题,超过七成的人是通过观看《今日说法》《法与社会》等电视栏目,这与有线电视在农村的普及有很大关系。同时,普法专业人员的宣讲,发放法律书籍等,也使农民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
对“您认为‘人情大于国法’吗?”的问题,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了“不对”。可见,农民对法律的威权产生了认同感,他们认识到法律较人情更能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现在,许多事情不用托关系找人,有的甚至在网上就能办。可见,现代化进程的最大收获是农民的规则意识增强了,知道了要按章办事。
对“您用什么方式解决纠纷?”的问题,有37.5%的人选择“走法律程序”。农民的法律虚无观念逐渐被打破,开始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由“讲狠”变为“讲理“。当然,吉林省农村有一些俗称“屯不错”的人,在村民中有些威望,是解决邻里纠纷的民间力量,成为法律治理的有效补充。
表6 从人情村约到依法办事转变
农村的宗族家规意识中,有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的传统,逐渐被现代意义的法治理念所取代,如计划生育的国策,原来执行起来困难重重,现在大多数农民自觉响应政府号召。与南方一些省市不同,东北农村的宗族界限不是特别清楚,宗规族法也不甚明确,极少见到哪个村子建有宗祠。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农民的法律维权意识尚不强,现代法制观念还有待提高。
农民受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困扰和土地的束缚,与外界的联系不太密切,大多依从祖辈的经验和习俗生活,不少农民不会使用农药,更谈不上科学地精耕细作、灌溉等。知识的匮乏导致封建迷信的顽强影响。伴随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及教育的普及,他们开始相信科学的力量,他们知道,脑袋富了,钱袋才鼓。现在,手机成为新农具,互联网在改变着最古老产业的面貌。农村淘宝网与吉林省政府签订协议,打造“吉林大米“的私人订制模式,以适合高端消费群体的需求。
对“您认为世上有鬼神吗?”的问题,有66.5%的人选择“没有”;对“您相信占卜算命”的问题,有64%的人选择“不相信”。东北农民受巫婆、神汉、萨满教影响较深,连城市里都经常有“大仙”断事、看病的新闻报道。所以如此大比例的“不信”人群,足见现代科学知识正以其特有的方式荡涤着农民的蒙昧,使其接受科学的洗礼。战胜迷信,可以给人开发世界的勇气。
表7 从盲目迷信到崇尚科学
对“您认为读书有用吗?”的问题,八成以上的人选择了“很有必要”,仅有0.5%的人选择“无用”。农民对其子女掌握更多文化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增强。他们知道,脑袋富了,钱袋才鼓。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教育移民。在“对当前农村教育质量”的回答中,7%“非常满意”,57%“基本满意”,36%“不满意”。数据显示,吉林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整体上看是卓有成效的,但仍存在着不足,如设施落后,教师素质偏低,教学质量远不如城市等。
表8 由读书无用论向重视教育转变
传统的“知识无用论”已经被农民摒弃,他们亲见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个个鲜活实例,把更多的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在城乡二元差异仍然存在的现阶段,农民希望子女通过接受更多的教育而“走出去”,摆脱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状态。
在“您认为种地经验和农业科学哪个更重要?”的回答中,选择“科学技术”的占72%。数据显示,绝大多数的农民已经认识到在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要比传统经验带给他们更多的利益,他们越来越认同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推广与应用,愿意主动学习科学技术以改进生产、改善生活。对“您会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吗?”的问题,有超过2/3的人愿意接受农业技术培训,这表明科学技术已经取代经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不但使农业生产活动变得更加便捷,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表9 由传统经验论向应用科技转变
吉林省的地形以平原为主,极易耕种的黑土地使农民不顾后果地向自然界无序索取,而对生态环境漠不关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而选择牺牲了生态环境,最终使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肥力下降等问题愈发严重。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农民终于在血淋淋的惨痛教训中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农业生产中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也在生活中开始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随着现代生态理念的强化,农民不再为了自己那一点微小利益而忽略生态环境保护。调查得知,白山市江源区的树林里已有数百只苍鹭安家,表明此地生态的优化。
在“你会焚烧秸秆吗?”的回答中,有近一半的人选择“视情况而定”,有30%的人选择“停止焚烧”。可见,他们不再单一地追求自身利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切实关心的问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好坏胜过了个人利益的得失。
表10 由单纯索取向生态保护转变
调查得知,农民的环保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他们不跟风购买更新换代快的电子产品,不过度包装农产品。少用化肥农药,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大棚净土。这是需要勇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