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苏州 215600)
针对严重创伤患者必须争分夺秒,及时给予积极的处理和抢救,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传统入院抢救护理要经过分科就诊后救治,在转科、会诊、抢救等过程中也要耗费大量时间,这不仅不利于患者的抢救,更容易引发医疗纠纷。整体护理是一种新兴的护理工作模式,其实施能够显著提高疾病诊治效率[1]。2017年我院成立创伤中心以来,结合整体护理的推广,都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本次研究以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62例患者严重创伤患者为例,观察整体护理应用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随机选取62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收治起止时间为2017年1月-2017年12月。62例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 31),观察组31例患者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在14-65岁,平均(39.45±5.24)岁;对照组31例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在15-65岁,平均(37.12±4.2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上无差异(P>0.05)。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急诊科常规护理措施,包括辅助检查、术前准备、心理护理等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整体护理,具体步骤如下;
①制定整体护理程序:首先,急诊科有醒目的创伤中心标志,患者可直接先入抢救室,后挂号。在接诊患者后,护理人员立即对患者的伤情进行系统的评估,观察伤口位置、出血情况、脏器损伤情况、神志与瞳孔、呼吸情况,评估外伤等级等并快速与医生取得联系,主动做好患者体位,吸氧,建立静脉通道,抽取血标本,心电监护,心理安慰等。配合医生做好伤口的包扎固定。途中安排辅助检查项目、制定初步抢救方案[2]。②建立气道、安排辅助检查:为保证患者正常的呼吸,若发现患者存在呼吸道堵塞的情况要及时去除梗阻,平卧 ,头偏向一侧,鼻导管,面罩吸氧不能缓解时,可建立气管插管保持气道畅通,提前抽血送检,积极联系各检查室,及时安排患者进行相关检查,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由医务人员陪同并观察检查途中的病情变化。若患者存在出血的情况要及时止血处理,避免失血性休克[3]。③启动应急小组。建立急诊科应急处理小组,平时加强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系统培训,由护士长担任组长,协调各组员工行动情况和排班情况,促进各急救环节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急诊科仪器,设备,药物均在备用状态,节约时间[4]。④建立绿色通道。加强对急救绿色通道的宣传,促使全员医护人员提高注重急救时机的意识,遇到急救时积极主动帮助和避让。院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积极调解各部门与急诊科的合作,建立绿色通道,减少耗时和对患者的二次伤害[5]。严重创伤病人采用先救治检查后缴费的原则,在急诊开通紧急住院办理,减少环节处理,节省时间。
从急诊科停留时间、检查耗费时间、入院至入室时间、抢救时间等几个方面评价两种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统计患者抢救不良事件发生率。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急诊科停留时间、检查耗费时间、入院至入室时间、抢救时间等几个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救各项时间消耗情况(min)
观察组发现早期漏诊1例、死亡0例、并发症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2.9%;对照组发现早期漏诊3例、死亡1例、并发症2例、投诉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2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6288,P<0.05)。
严重创伤患者往往是因外力暴力所致,病情急且重,常伴有脑,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损伤及骨盆,肋骨等骨折危及生命的情况出现,需要及时进行救治,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急诊救治护理的目的是积极处理患者创伤,保证患者生命安全,而传统的救治护理措施环节复杂、消耗时间多,这不但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救治,更可能耽误救治时机,导致不良事件发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急救指标各项消耗时间分别为(15.89±3.47)min、(20.45±4.18)min、(7.46±1.42)min、(40.14±10.88)min,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抢救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9%、25.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这与刘雪莲[6]的研究结果一致,刘雪莲针对收治的82例严重创伤患者分别给予传统急救护理和整体护理措施。结果显示,整体护理组患者严重创伤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对急诊创伤疾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急诊救治计划实施总时间和接受临床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整体护理能够显著提高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护理意识和责任感,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使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护理井然有序,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