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玲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陕西 西安 710061)
随着护理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患者对于护理工作和护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患者为中心是新时代护理工作的灵魂与核心,旨在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新型护理模式不仅仅单纯的对疾病进行护理,更多的在于关心患者的精神与心理,做到全面的护理干预,在促使疾病康复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提升护理水平[1]。因此,本文通过对收治的90例重症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并对其中的45例患者采取了非语言沟通的护理模式,研究结果如下:
研究资料选自我院在2015年10月~2017年11月收治的90例重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在48-76岁之间,平均(62±3.2)岁,其中心肌梗死患者16例、肾功能不全患者15例、重症肺炎患者14例;实验组4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在49-77岁之间,平均(63±3.3)岁,其中心肌梗死患者17例、肾功能不全患者15例、重症肺炎患者13例。纳入标准:存在语言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排除标准:排除存在认知以及精神障碍的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可以进行研究比对。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语言沟通护理。
1.2.2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给予非语言沟通护理。①表情方面。护理人员要在护理过程中时刻保持微笑,用柔和的眼神给予患者鼓励,消除患者内心的焦躁之情,增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②肢体触摸方面。由于重症患者不具备自理能力,所以护理人员要定时为患者进行按摩和擦身工作,动作要轻柔,使得患者在触摸中获得安全感,感受到医院的关爱;③动作表达方面。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点头微笑或摇头的方式向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传递信息,鼓励患者积极投入治疗,放松心情,同时也让患者家属放心;④图画表达方面。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卡片、图画等方式来吸引患者的注意力,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向患者传达信息,丰富护理内容。
记录好两组患者的焦虑以及抑郁评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负面情绪越多,心理状态越差。
研究数据资料均以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取t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此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的焦虑以及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焦虑以及抑郁评分(±s)
表1 焦虑以及抑郁评分(±s)
组别 例数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实验组 45 35.11±4.22 31.02±2.54对照组 45 44.57±5.16 42.64±3.27 t值 - 9.5201 18.8256 P值 - 0.0000 0.0000
非语言沟通护理主要是指护理人员通过身体动作、表情、体态、非语言符号等内容来为患者传递护理信息,与患者交流情感,消除不良情绪。重症患者由于病情较重、无自理能力、家属不在身边陪伴等因素,治疗期间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孤独感与恐惧感,希望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排解内心的无助。护理人员通过表情、动作、触摸、图片等非语言沟通形式促使患者在心理上获得了极大的安慰,慢慢消解了内心的的孤独感与无助感,进一步增强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在护理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了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关爱与关怀,有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形成[2]。
经过上述的统计学数据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的焦虑以及抑郁评分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研究当中的结果基本一致[3],由此可以说明在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非语言沟通的护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消除心理障碍,因此,值得在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进行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