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毓芸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南越,古国名,在今湖南南部、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刘宋沈怀远于广州刺史任上撰《南越志》,各书征引抑或称《南越记》《南越书》。是书记述该地地理、传说、人物、风俗、物产等,是研究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
《南越志》原书已佚,对该志的辑佚始于明代,明陶宗仪《说郛》宛委山堂本卷六十一辑录佚文14则、涵芬楼本卷四《广知》辑录佚文2则;明佚名《五朝小说大观》所辑佚文与《说郛》宛委山堂本全同;清严可均辑《南越志》“百五十八事”(见《〈南越志〉序》),今未见辑本;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清杜文澜《曼陀罗华阁丛书》;近代叶昌炽《觳淡庐丛稿》、吴增祺《旧小说》、陶栋《辑佚丛刊》均辑有佚文1则;今人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辑录佚文148则,骆伟、骆廷《岭南古代方志辑佚》辑录佚文230则;江永红《南朝宋沈怀远〈南越志〉考论》又补诸辑本未录佚文16则。前修时贤对沈怀远《南越志》的辑佚已取得相当成果,然侧重求多、求全,对佚文本身疏于考辨,辑本又多讹、脱、衍、倒、漏引、误辑、句读误等问题,对进一步研究《南越志》文本带来不少障碍。兹对历代典籍征引《南越志》及历代辑本所录佚文进行考辨,并补辑佚文,以就教于方家。
学界对《南越志》的辑佚主要据六朝唐人史注、唐宋类书、地理总志及文集笔记的征引,然其中《初学记》(中华书局据古香斋本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据胡缵总序本及宋本点校)、《北户录》(中华书局据十万卷楼丛书本排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宋本)、《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据金陵书局本点校)、《孟子注疏》(中华书局影清嘉庆刊本)等典籍在征引时,共有6则地名传写之误。
(1)《南越志》曰:“盆元县利山,上多香林。”(唐徐坚《初学记》卷八“州郡部·岭南道”)
按:盆元县,历代地理志未见,《宋书·州郡志》载“盆允县”。盆允县乃东晋元熙二年(420年)置,治今广东省江门市。盖《初学记》讹“盆允”为“盆元”。
(2)《南越志》曰:“南海以虾头为杯,须长数尺,金银镂。晋康州刺史常以杯献,简文用以盛药,未及饮,无故酒跃于外。时庐江太守曲安逺,颇解术数,即令筮之。安远曰:‘即三旬,后庭将有喜庆者。’”(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十三“器物部·杯”)
按:“康州”,误。考康州有二,其一乃北周置,治同谷县(今甘肃成县)。其二乃唐武德四年(621年)分端州之端溪县置,均设于晋以后。《太平御览》作“广州”,是。
(3)《南越志》曰:“宁乡县草多卷施,拔心不死,江淮间谓之宿莽。”(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十一“草部·卷施”)
按:“宁乡”当为“禽乡”之讹。考宁乡县有二,其一乃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置,治今山西省中阳县。其二乃北宋太平兴国二年置,治今湖南省玉潭镇。均与《南越志》记述时代、地域不符,疑《艺文类聚》讹。
(4)《南越志》:“安章县白蜀里多杨梅,求之白蜀,去章远矣。”(唐段公路《北户録》卷三“白杨梅”)
按:安章县,历代地理志均不见载。“安章”,《太平御览》作“熙安”。熙安县乃刘宋置,属广州南海郡,《太平御览》是。
(5)《南越志》曰:“开安县岀头髪。”(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七一五“服用部·髪”)
按:“开安县”,历代地理志未见,《宋书·州郡志》载“开宁县”。开宁县乃刘宋置,处广东省高要县境。盖《太平御览》讹“开宁”为“开安”。
(6)《南越志》云:“允吾县南有三章溪,溪有三源也。”(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三“岭南道·新兴县”)
按:“允吾”当为“临允”之讹。考允吾县有二,其一为西汉置,治今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晋废。其二为隋大业二年(606年)改邑次县置,治今甘肃省永登县东南。均不合《南越志》所述地域、时代。临允县,西汉置,治今广东县新兴县南,南朝梁废入新兴县。《太平寰宇记》“新兴县”条目引此,亦合临允县建置。
(7)《南越志》云:“郢,故楚都,在南郡。则知毕在郢之地,故曰毕郢。”(宋孙奭《孟子注疏》卷八“离娄章句”)
按:南郡乃湖北郡名,秦昭王二十九年 (前278)置,治郢(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后徙治江陵县(今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隋开皇初废。郢、楚皆指湖北地区。然南越在今湖南南部、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南越志》似不当记荆州事,且此条亦不见他书称引出《南越志》。考《说文·邑部》:“郢,故楚都,在南郡江陵北十里。”与《孟子注疏》引《南越志》文字同,仅多“江陵北十里”诸字。盖南郡某地志曾引《说文》此句以明郡县沿革,而孙奭据南郡地志节取,又误题为《南越志》。
明陶宗仪《说郛》乃沈怀远《南越志》最早辑本,宛委山堂本所辑14则佚文中,2则误辑,2则存疑。所辑“越王鸟,状似鸢”一则,《天中记》《本草纲目》《香乘》《广东新语》均注明出竺法真《登罗山疏》,陶氏辑本误入《南越志》;所辑“衡阳湘乡县石鱼山”条,始见《水经注》,《太平御览》亦称出《水经注》,陶氏辑本误入《南越志》。另有“南越之地”及“秦二世五星会于南斗”2则,均未注明录自何处,又未见明以前书征引,不知陶书所据。
刘纬毅《汉唐方志辑佚》是古方志辑佚的集大成者,陈尚君《评〈汉唐方志辑佚〉》指出:“刘书优长之处为广辑汉唐地志,且备注出处,便于引用和复核,不足之处为未充分吸取前人成绩,阙漏较多,处理也颇多失当处,读者利用时应有所注意。”就《南越志》辑佚言,刘氏辑本存在讹文、脱文、漏引、误辑等问题。
2.2.1 讹文。刘氏辑本据《文选注》辑录:“琐蝫,长寸余,大者长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榆荚,合体共生,俱为蛣取食。”按,“琐蝫”,中华书局影胡刻本《文选注》作“璅蛣”,刘氏辑本讹。据《文选注》辑录:“兴宁县有热水山焉,其下有焦石,敲蒸之热,恒数四丈。”按,“敲”,中华书局影宋本《文选注》作“歊”,歊蒸乃气升腾貌,形容炎热,刘氏辑本讹。据《太平御览》辑录:“朝台下有赵佗城,朝台西三十里,即冈傍江杨越华馆以送陆贾,因称朝堂。”按,“杨”,中华书局影宋本《太平御览》作“构”,刘氏辑本讹。据《太平寰宇记》辑录:“顺帝永和二年,周敞为交州刺史,采龙山之木为州门鼓,下分一鼓给桂林郡,上分一鼔给交趾郡。虽根干异器,抄末同归,故击一鼓,则二鼓皆鸣,所谓叩宫而商应。”按,“抄”,中华书局点校本《太平寰宇记》作“杪”,“杪”即树枝细稍。刘氏辑本讹。
2.2.2 脱文。刘氏辑本据《太平寰宇记》辑录:“义安郡有义县,昔流人营也。”按,“义县”,在辽宁境内,中华书局点校本《太平寰宇记》作“义昭县”,刘氏辑本脱“昭”字。据《太平御览》辑录:“熙安间多飓风。飓者,具四方之风也。一曰惧风,言怖惧也。常以六七月兴,未至时,鸡犬为之不鸣。大者或至七日,小者一二日。外国以为黑风。”按,“未至时”,中华书局影宋本《太平御览》其下有“三日”,刘氏辑本脱。据《太平御览》辑录:“鲍靓为南海太守,尝夕飞往罗浮山,晓还。有小吏晨洒,忽见两鹊飞入,小齐吏帚掷之坠于地,视乃靓之履也。”按,“洒”,中华书局影宋本《太平御览》作“洒扫”,刘氏辑本脱。
2.2.3 漏引。刘氏辑本据《太平寰宇记》辑录:“增城县东有罗浮山,浮水出焉,是为浮山,与罗山并体,故曰罗浮。非羽化,莫有登其极者。崄尖之峯,四百三十有二,因归于罗山,上则三峯争竦,各五六千仞,其穴溟然莫测。”按,此句《太平寰宇记》其下尚有“其极,北通句曲之山,即《茅君内传》云‘第七洞名朱明耀真之天’。璇房瑶室七十有二,峎崿穹窿,自然云构。第三十一岭半是巨竹,皆七八围,节长二丈,谓之龙钟竹,凤凰食其实。沙门释智玄游此山,得卭竹以为杖。泉源之府九百八十有三,飞泉引镜,悬波委源,穷极幽响,百籁虚鸣”诸语,刘氏辑本漏引。
2.2.4 误辑。刘氏辑本据《太平寰宇记》辑录:“龙乡县属广熙郡,梁大同中分广熙置建州,又分建州之双头洞立双州,即其地也。”按,此条言及梁代史实,非出刘宋沈怀远《南越志》,或为《续南越志》文,刘氏失考,误辑。又刘氏据《太平御览》辑录:“桂州丰水县有古终藤,俚人以为布。”按,“桂州”,乃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置,地处于苍梧、郁林之境。刘宋沈怀远《南越志》无由载梁地名,疑此条非出沈怀远书。
2.3.2 脱文。骆氏辑本据《文选注》辑录:“石蜐,形如龟,脚得春雨则生花,似草华。”按,此条句读当为“石蜐,形如龟脚,得春雨则生花”,骆氏辑本句读误,致文义不通。又“似草华”,中华书局影宋本《文选注》其前又有一“花”字,骆氏辑本脱。据《太平寰宇记》辑录:“义安郡有义县,昔流人营也。”按,“义县”,在辽宁境内,中华书局点校本《太平寰宇记》作“义昭县”,骆氏辑本脱“昭”字。骆伟、骆廷《岭南古代方志辑佚》据《太平御览》辑录:“鲍靓为南海太守,尝夕飞往罗浮山,晓还。有小吏晨洒,忽见两鹊飞入,小齐吏帚掷之坠于地,视乃靓之履也。”按,“洒”,中华书局影宋本《太平御览》作“洒扫”,骆氏辑本脱。
2.3.3 句读误。骆氏辑本据《艺文类聚》辑录:“广州有树,可以御火山。北谓之慎火,或谓之戒火,多种屋上,以防火也。”按,“广州有树”所御对象为“火”,非“火山”,骆氏辑本句读误,致文义不通。当改为“广州有树,可以御火。山北谓之慎火,或谓之戒火,多种屋上,以防火也。”又骆氏辑本辑录:“潜,牛形,角似水牛,一名沈牛也。”(《辑佚丛刊》)按,“一名沈牛”当言“潜牛”,骆氏辑本句读误,致文义不通,当改为“潜牛,形角似水牛,一名沈牛也”。
2.3.5 误辑。骆氏辑本辑录“越王鸟,状似鸢”一则,此条《天中记》《本草纲目》《香乘》《广东新语》均注明出竺法真《登罗山疏》,骆氏辑本误入《南越志》。又骆氏据《太平御览》辑录:“桂州丰水县有古终藤,俚人以为布。”按,“桂州”,乃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年)置,地处于苍梧、郁林之境。刘宋沈怀远《南越志》无由载梁地名,疑此条非出沈怀远书。
2.3.6 羼入后人语。骆氏辑本据《永乐大典》辑录:“东莞,水东流入海,帆道二日至东莞。汉顺帝时,属南海县地。吴孙皓以甘露元年置始兴郡,以其地置司盐都尉,晋立东莞郡,隋为宝安县,唐至徳二年遂改为东莞县。”按,此条始见《太平寰宇记》征引,“汉顺帝时”以后语涉隋唐事,当为《太平寰宇记》正文,《南越志》乃刘宋沈怀远作,自不当知隋唐事。今中华书局点校本亦将“汉顺帝时”以后语标点入《太平寰宇记》正文,骆氏辑本误入《南越志》。2.3.7误标出处。骆氏辑本据《太平御览》辑录:“越井岗,谓之天井岗,在城西北三、四里。”按,宋本《太平御览》无此条,实出宋方信儒《南海百咏》。
江氏据《山堂肆考》补辑《南越志》:“雷州府遂溪县东南,有铁杷溪,中有石似铁杷,故名。”按,“雷州府”,乃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雷州路置,治海康县(今广东雷州市)。《山堂考索》引此条显非刘宋沈怀远《南越志》文,江氏未考,误补。
历代辑本所辑《南越志》佚文数量众多,但仍有疏漏,今尚可补诸本未录条目6则(仅录宋元以前典籍征引)。
(1)《南越志》曰:“长沙郡浏阳县东有王乔山,山有合丹灶。”(唐李善《文选注》卷十六“别赋”)
(3)《南越志》:“(比目鱼)谓之板鱼,亦曰左介。”(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一“乳穴鱼”)
(4)《南越志》:“(蛎灰),蛎蠔甲也。”(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一“鱼种”)
(5)《南越志》曰:“土产明珠、大贝,即紫贝也。”(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九四一“鳞介部·贝”)
(6)《南越记》:“长针鱼,口四寸。”(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九三八“鳞介部·长针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