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背后的隐喻

2018-10-21 19:41陈舒
参花(下)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孤独失眠村上春树

摘要:村上春树的《眠》讲述了日本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连续17天“失眠”的离奇故事。本文拟从分析小说主人公“失眠”前与“失眠”后的行为、情感变化入手,来明确小说主题及其深层内涵。

关键词:村上春树 失眠 自我主体意识 孤独

一、引言

《眠》是村上春树于1989年春天完成的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日本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连续17天无法入眠的故事,以第一人称“我”为故事的主要视角展开叙述。“我”拥有开牙科诊所的丈夫和上小学的孩子,生活平稳而有规律。但在某一夜,梦见了一位手持陶制水壶的黑衣老人往“我”脚上不停倒水,而“我”在寻思脚会不会因此腐烂溶化的恐惧里醒来,自此开始了长达17天的失眠。小说末尾,作者以一种模糊了现实与非现实主义的写法,构建了“我”因失眠而外出开车兜风,在无人穿梭的深夜,独自一人封闭于狭小的车厢,被两个陌生男人不停摇撼车身而无法逃跑的恐惧。

通观整篇小说,在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里传达出的是一种直达人心却又无法言说的寂寥感。笔者认为,“黑衣老人”的梦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主人公混沌意识与清醒意识之间的大门。而主人公在日复一日为丈夫、孩子操持家务的生活中逐渐丧失的自我主体意识,经由这一个阴森森的梦境开始觉醒并寻求救赎。本文拟从主人公失眠前后故事人物情感行为的差异入手,来明确小说主题及其深层内涵。

二、“失眠”前

小说中对于主人公“我”“失眠”前的生活曾有如下描述:“每天差不多都是相同的重复。”虽有记日记的习惯,但“一旦有两三天忘写了,就会搞不清哪个是哪天的事情”“昨天和前天颠倒顺序,也没有任何不便”。由此可见,主人公过的生活是机械、重复的,时间对于主人公来说是个空洞的概念,而没有时间概念的人生的存在可以说形同机器,毫无意义。究其重复相同生活的原因,无非在于以下两点:第一,“我”是没有工作的家庭主妇,所有的生活都是围绕丈夫和孩子,淹没在洗衣煮饭、超市采购这样一种重复性的琐事里。第二,“我”性格内向,不常与他人接触。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朋友众多、擅长交际的人,那根本就不会觉得生活是重复的了。所以,笔者认为主人公之所以会认为日子是相同的重复,必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自身生活圈子的狭小。那么,再来分析一下主人公在这样一种狭小的交际圈里与自己及与他人的关系。

(一)对待自己

“我”从小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念小学时我便把图书馆的书读了个遍,零花钱差不多都用来买书了”“无论初中还是高中,都找不到像我这样疯狂看书的人”。然而,现在的“我”,即便“在看书”,也会“转念想到别的事情来”。由此可见,看书这件事可以称之为学生时代“我”的爱好吧。爱好这个词与人的积极情感具有一定联系,良好的兴趣爱好可以推动人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在实践中获取成就并感到愉悦。然而,如今这一爱好于“我”却开始渐渐沦丧。笔者认为,人之所以能够区别于他人,除去外貌因素,不正在于各自迥异有别的性格吗?而爱好可以说是性格、个性的体现。所以,一个连爱好都没有的人,又何谈个性?

除去爱好,“我”连爱吃的东西也发生了变化。比如“我”“从前也不少饮酒作乐,但结婚后就几乎不再喝酒了”,甚至“连巧克力也不吃了”“因为丈夫厌恶甜点”。可见,无论是“我”兴趣爱好的沦丧,还是饮食偏好的转移,“我”都变得不再是“我”,原本鲜明的个性在围绕着丈夫和孩子的琐碎生活里渐渐被消磨。

(二)对待家人

所谓家人,即结婚后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丈夫与孩子。丈夫与大学时代的同学共同经营着一家牙科诊所,从小说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丈夫是个事业有成、生活非常有规律的人。“世人大多对他抱有好感。……我的女友们也个个对他满意”,而作为“我”也是“当然喜欢他,甚至觉得爱他”。刚结婚的时候,还时常端详丈夫的睡脸,并且觉得“只要这个人这般安然熟睡,就意味着我平安无事,享受着呵护”。可见,主人公“我”对于自己的丈夫是喜欢的,更饱含着一种依赖的情感。“我”自小生活在有5个兄弟姐妹的家庭里,父母忙到没空管“我”,家里经济上不够充裕而导致“我”大学一毕业就必须得“离家自立,养活自己才行”。所以,“我”与丈夫结婚,成为不用工作的家庭主妇,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情感上都找到了可以依靠的对象,“我”平稳的生活就是建立在与丈夫关系的连结之上的。

而对于孩子,“我”当然是爱的,“打心底爱”。“我”给孩子做饭,照顾孩子的日常,像世上每一个母亲一樣疼爱着自己的孩子。

(三)他人对“我”

念大学时,“我”曾有过“类似失眠症”的体验。在持续了约一个月的时间里,瘦了6公斤,连一场酣畅淋漓的睡眠也未曾有过。然而,“周围的人都不曾察觉我被放置在这种奇异状态中”“家人和朋友居然都没有察觉这种异变,没有察觉我始终活在昏昏欲睡的状态之中”。可见,“我”对于他人来说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存在”。而这一点也折射出了当时日本社会人际关系的淡漠。

三、“失眠”后

“我”开始失眠是由于一个黑衣老人往“我”脚上不断倒水的恐怖梦境。“我”感觉到恐怖,甚至无声地尖叫,发现“在我的身上,有东西死去,有东西溶化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过做噩梦的经历。但显然《眠》中主人公的这个噩梦却从此对她的人生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于是,笔者对失眠后的“我”的行为、情感进行了考查,并分析如下。

(一)对待自我

首先,“我”开始重拾看书这一爱好。从失眠的第一夜起,一直聚精会神、专心地逐页阅读起《安娜·卡列尼娜》来。在失眠后的17天里,一共读了三遍《安娜·卡列尼娜》,读完又开始看陀斯妥耶夫斯基,并感觉百读不厌,“这才是本来的我应有的姿势,我想”。

其次,“我”也重新燃起了对酒精以及巧克力的热爱。“我闭上眼睛又喝了一口白兰地,感觉热乎乎的液体顺着喉咙缓缓滑向胃里,简直就像活物一样”。对巧克力也是如此,“我”在看《安娜·卡列尼娜》的过程中,开始无比渴盼起巧克力来,便去近旁的便利店里买了两大块牛奶巧克力,边走边吃,并“感觉到那毫无保留的甜味被吸纳进身体每个角落”。而主人公失眠后的这些变化,不禁让站在旁观者角度的读者产生了这样一种猜想,爱好、酒精及巧克力的回归,是否意味着被日常生活所吞噬的主人公,已然走出了失重的过往,重新找回了自我。

(二)对待家人

相对于“失眠”前“我”对于家人无条件的爱,“失眠”后的“我”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曾经爱端详丈夫的睡脸,觉得只要有丈夫在,自己便可平安无事地享受呵护。而今凝视丈夫的睡脸开始觉得他“睡得简直像个傻瓜。这人睡觉时脸怎么这样难看”。究其内心情感变化的原因,笔者认为在于“我”想起了曾经与婆婆在给孩子起名问题上的一场争吵。“丈夫一言不发。他不站在哪一边,只是一个劲儿地在一旁劝架”。于是,我对于丈夫无条件的信任与依赖从此崩塌了。而黑衣老人的梦境可以说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找回自我的大门,让“我”在“失眠”后清醒地看到从前被忽略的或未经深思过的东西,但也觉察到了自己与家人之间的裂痕。

而对于丈夫信任的丧失,也导致了“我”对于孩子的态度,觉得孩子的睡脸与丈夫、婆婆一个样。“血统中的顽固、自我满足——我厌恶丈夫家族中那种类似傲慢的东西”。

(三)他人对“我”

在“我”长达17天的“失眠”生活里,竟然“谁都没有注意我的变化。谁都不曾注意我根本睡不着觉的事情,……不论我是何等义务性地、机械地,不带任何爱情和感情处理现实事务,丈夫、孩子和婆婆都像平常一样与我相处。看上去他们对我的态度甚至更放松”。可见,无论“失眠”前还是“失眠”后,家人对于“我”的关心都是欠缺的、淡漠的。由此,联想到村上写这篇小说时值1989年,正是日本泡沫經济崩塌的前夕,每个人都像是工业化社会这个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被追逐着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来,却忽略了对家人的关怀。可想而知,开始逐渐丧失对家人的爱,又不被家人所关心的“我”站在这一座工业化的钢铁丛林中是何等寂寞!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主人公“我”“失眠”前与“失眠”后的行为、情感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在“失眠”后的“我”的身上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其实源于“我”对于自身主体意识的寻回所做出的努力这一结论。“失眠”前,“我”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以丈夫和孩子为中心的人生里,迷失了自我。既不记得过往留下的痕迹亦无未来可期盼,即便是在凝视镜子里的自己时,也会感觉面孔与身体分离开去,“成为偶然并存于一个地方的物体”。而这些感觉都是主人公没有存在感的体现,日复一日地累积下来,酿成了自己已不再是自己的恐惧。恐惧又导致了噩梦,噩梦营造出死亡般的黑暗又催生了恐惧,深深的恐惧刺激了主人公想要寻回自身主体意识的“求生欲”。阅读《安娜·卡列尼娜》便是证明。众所周知,安娜·卡列尼娜一生都在勇敢地追求自由、爱情及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安娜的人生观里深刻地体现着的“自我”,想来也是“失眠”后的主人公的内心写照吧。

小说以深夜街头,“我”一人坐在车里,被两个陌生男人不停撼动车身却无从逃跑的离奇场景结尾,给人以无言的惊悚。联想起主人公做过的关于黑衣老人的噩梦,同样恐怖,却远不及前者。正如笔者在前言里所述,黑衣老人的噩梦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主人公找寻自我主体意识之路。但路却没有终点,主人公寻回了自我主体意识,却再也回不到从前正常的生活,因为“失眠”仍在继续。即便找回了自我主体意识却仍得不到救赎,因为现实里没有他人关心,自己对他人也丧失了爱。“失眠”了17天却不愿向家人朋友求助,是否也意味着主人公对重建与他人之间联系的拒绝。所以,主人公在现世里也最终孤身一人,无处可走,无路可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眠》这部短篇小说的精神内涵更应该在于对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呼吁缺失的人文关怀回归这方面。不管物质经济如何发展,不能失去的说到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

参考文献:

[1][日]村上春树.眠[M].施小炜,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

[2][美]杰·鲁宾.倾听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M].冯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林少华.村上春树和他的作品[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舒,女,硕士研究生,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孤独失眠村上春树
长大的瞬间
村上春树和他的阳子
村上春树:相信爱情, 这是一种勇气
帅焘运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150例临床观察
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村上春树和他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