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苾睿
摘 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核心技术对于社会经济的作用愈发重要,对于高新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支撑学科,培养模式亟需优化完善。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专业培养模式仍存在部分问题,包括创新性欠缺、师资力量不足、与实践脱节等。由此,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促进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培养能力不断提升,培养模式逐步完善。
关键词: 电子科学与技术;现存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1-0252-0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進程逐步加快,大数据、物联网、能联网等高新技术也在高速发展,我国技术研发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步提高。电子科学技术专业作为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优势专业,亟需在此环境背景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培养模式。目前,许多高校已开设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并开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但培养质量仍有待提高,学生毕业后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开展专业培养方式的探索与研究对于专业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概述
电子科学技术专业是研究现代电子学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学科,其基本内容是,设计并创造新型高性能的电子材料,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电子在电子材料中的运动规律。另外,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来看,就是将事物信息转化为电子形式,借助微电子、电子材料等元器件的中介作用,进行大数据的高速传输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前景较为广阔,尤其是在当今时代,国际化水平日益提高,各国对于技术这类核心能力的竞争愈发激烈,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对于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电子科学技术专业现存问题
(一)专业培养模式创新性、针对性欠缺。
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应用性和技术实力相较于国外较低。在课程设计、培养方法上缺乏创新,授课内容较为传统,教学方式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对实践性学习重视程度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应用性较低;其次,专业技术尚未与教学过程进行创新型的融合,降低了专业学习的效能,造成了技术资源的浪费。另外,在本科培养层面,尚未对专业进行细分,进行方向性高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培养方式欠缺针对性,培养效果较差。正是由于这样的问题导致我国的专业型人才稀少,没有专业的对口发展点[1]。
(二)师资力量不足。
当下,我国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尚处于发展阶段,专业科研教学水平相较于国外发达水平仍有差距。首先,高精尖人才和学术、教学带头人的缺乏,导致科研实力和教学实力提升受限,难以形成核心发展优势,造成专业水平提升缓慢;再者,高校人才状况失衡,少数高校已初步形成优秀教学团队,但大量高校甚至还未形成专业化的电子科学技术教学师资团队,造成学生培养质量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化培养形式;最后,部分高校教师多为无教学经验的硕士、博士研究生,高级教研性人才较少,教学梯队结构不合理,教学能力尚待提高。
(三)教学与实践脱节。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现在主要是以理论性学习为主,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具有明显的不足。课程设计虽然已经有了实践教学安排,但是这些实践内容没有多方面的发展,还是以固定的操作,简单的步骤记录,就可以完成,缺少开发性和创新性的技术锻炼;另外,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尚未完全加入学生成绩考核体系,学生对实践性学习重视程度偏低。
三 、积极推动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
(一)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效能。
首先,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习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再者,按照学生的学习习惯创新课程方案,课程安排科学合理,从简到繁,从难倒易,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建立教学反馈机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后,高校应为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平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2] ,充分把握学生思维活跃、创造能力强、学习能力强的特点,利用专业技术资源,将技术与学习内容进行融合,以“技”促“教”,让其充分利用所学进行相关领域创新,并为学生配备创新导师,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3]。
(二)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师资源。
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具有较高的知识壁垒,学习难度相对较大,教师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着专业实力和学生的教育水平。高校应加强对教师资源的优化,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科研能力。首先,要在人才引进上加强力度,对于专业内的高层次人才采用合理的方式强力引进,并加大投资为教师提供优势的科研和教学平台;其次,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学术、教学能力的培训,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知识储备丰富的教师队伍;最后,着力开展多样化的专业领域讲座,邀请专业内权威学术专家来校讲习,为教师、学生提供专业性、前沿性的学习机会,提升专业教学质量。
(三)加强实践性教育,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首先,在课程教学上增加实践性课程比重,保证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的锻炼。将实践课学习内容纳入学生考核指标体系,增强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其次,同校外企业加强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校内讲师主要负责基础知识讲习,初级实践课程安排,企业讲师则负责技术的深度应用和创新。最后,定期分流派遣学生前往企业实习实训,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学科也应朝向更加多元、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加之其自身具备的融合吸纳其他学科的能力,专业领域发展层次也将不断提高。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应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设专业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促进学科实力持续提升,技术水平高速发展,以期为我国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冬琴.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分方向课程设置[J]. 快乐阅读, 2012, (16): 18-18.
[2] 任婕.新疆高职类院校民考民少数民族学生计算机基础课课程设置的研究[J].才智,2012(13):244.
[3] 徐国旺,闫旭东,谭保华,童亚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08):120-122.